文章解析

dēng
liǔ
zhōu
chéng
lóu
zhāng
tīng
fēng
lián
zhōu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2
chéng
shàng
gāo
lóu
jiē
huāng
hǎi
tiān
chóu
zhèng
máng
máng
jīng
fēng
luàn
zhǎn
róng
shuǐ
xié
qīn
qiáng
lǐng
shù
chóng
zhē
qiān
jiāng
liú
jiǔ
huí
cháng
gòng
lái
bǎi
yuè
wén
shēn
yóu
yīn
shū
zhì
xiāng

译文

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滚涌而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逐句剖析

"城上高楼接大荒":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

#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

"海天愁思正茫茫":如海似天的愁绪滚涌而来。

# 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惊风乱飐芙蓉水":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

# 芙蓉:指荷花。崔豹《古今注》卷下:“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花之最秀异者。”沈德潜曰:“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乱飐:吹动。《说文》:“风吹浪动也。”,惊风:急风;狂风。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密雨斜侵薜荔墙":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岭树重遮千里目":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 岭树重遮千里目:一作“云驶去如千里马”。重遮,层层遮住。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流曲似九回肠":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梁简文帝《应全诗》:“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江:指柳江。

"共来百越文身地":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

# 文身:身上文刺花绣,古代有些民族有此习俗。文:通“纹”,用作动词。《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披发文身,以象鳞虫。”,百越:即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贾谊《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文身:身上文刺花绣,古代有些民族有此习俗。,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犹自音书滞一乡":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 滞:阻隔,不通。,音书:音信。,犹自:仍然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柳州期间,通过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自身处境的孤寂愁苦。首联写登楼所见荒远之景,引出茫茫愁思;颔联以惊风密雨中的芙蓉、薜荔象征诗人遭受的政治风雨;颈联通过重岭密林和曲折江流,暗喻仕途险阻和内心郁结;尾联点明与友人同贬蛮荒却音讯难通的境遇。全诗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运用比兴手法,以景寓情,语言凝练深沉,意境苍茫悲凉,充分展现了柳宗元贬谪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秋天(一说夏天)贬谪柳州时所作。当时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再贬为柳州刺史。这首诗写于他初到柳州时,寄给同样被贬到漳州、汀州、封州、连州的四位友人。诗中“海天愁思正茫茫”道出了诗人面对茫茫海天时的无尽愁绪,反映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苦闷心境和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岭南的荒凉景象与诗人内心的郁结相互映衬,展现了唐代贬谪文人共同的命运与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柳宗元通过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被贬谪后的愁苦心情和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歌以“大荒”起笔,描绘了柳州荒凉的景象,继而通过风雨交加的自然景物描写,暗示了政治环境的险恶。最后表达了对同遭贬谪的四位友人的牵挂之情,展现了唐代贬谪文人共同的命运和情感。

2. 写作手法

夸张:“城上高楼”之“高”字,以夸张的手法,凸显诗人登上城楼远望友人的迫切心情,站得越高望得越远,足见思念之深切。象征:“岭树重遮”象征顽固势力的层层包围禁锢,“江流纡曲”象征作者经历的人生道路与前途的曲折,以景象征人事,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城上高楼接大荒”起笔壮阔,一个“高”字展现诗人初到柳州便急切登楼远眺友人的情态,登楼的动作背后是思念的迫切,站得越高望得越远,对友人的牵挂便越浓。“接大荒”三字既实写眼前景象,柳州城周边皆是荒凉偏远之地,视野所及尽是苍茫荒蛮一片寂寥,又虚写心中感受,那茫茫的“大荒”与海天相接的辽阔,恰似诗人心中的愁思无边无际绵延不断,这种由实到虚的写法让登楼所见之景与内心所感之情自然交融,既交代了谪居环境的艰苦,又暗透对志同道合友人的深切惦念。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承接近景描写,风称“惊”、雨言“密”,飐用“乱”、侵着“斜”,这些修饰词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客观描述,更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仿佛风雨也带着一股凌厉之气直击人心。水中芙蓉、墙上薜荔本是洁净美好的物象,此刻在狂风暴雨中飘摇动荡,芙蓉出水却被惊风肆意吹打,薜荔覆墙仍遭密雨斜侵,诗人特意选取这两种物象,借它们在风雨中的遭遇,暗喻自身及友人高洁品格在现实环境中受到的冲击,将内心的忧愤与对现实的感慨融入景中,虽未明言,却在细腻的描写中让情与景自然贴合,含蓄地传递出复杂的心绪。颈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转向远景,重重叠叠的山岭、郁郁葱葱的树林,看似是对西南地区自然风景的如实勾勒,却也暗含深意,那层层叠叠的岭树仿佛是现实中顽固势力的象征,如屏障般阻隔视线让人难以望穿,曲折回环的江流恰似诗人辗转坎坷的人生道路充满艰辛与波折。然而“江流曲似九回肠”中一个“流”字又暗含动态之感,即便河道曲折,江水仍奔腾不息,如同诗人内心,尽管遭遇诸多阻碍与挫折,却依然怀着冲破困境的坚定意志,这两句以工整的对偶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结合,既写出自然景观的特点,又寄寓了复杂的人生感慨,沉郁中透着一股不屈的劲力。尾联“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收束全诗,先以“共来百粤文身地”承接前文,点明自己与友人一同被贬到这荒蛮的百越之地,“共来”二字既呼应首句的“大荒”,又凸显几人命运相连、同病相怜的处境,紧接着用“犹自”一转,在共同被贬的凄凉之上再添一层辛酸,本以为同处荒蛮之地或许能有更多联系,却没想到连音书都被阻隔彼此音讯断绝,这种层层递进的写法将被贬的无奈、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无法互通消息的无奈与痛苦一步步推向深入,结尾虽未直言情感,却在平实的叙述中让那种沉郁的愁绪自然流露余味悠长。全诗通过对登楼所见景物的细致描绘,将“赋中之比”的手法贯穿始终,以“惊风”“密雨”暗喻现实中的恶势力,以“岭树”“江流”等景象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与远望的阻隔,在对景物的客观描写中自然融入内心的哀怨与忧愁,情感深沉描写细腻,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诗人彼时彼地的复杂心境。

4. 作品点评

全诗运用“赋中之比”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兴。以“惊风”“密雨”暗喻朝堂上的恶势力,含蓄地表达对政敌的抨击;以重重“岭树”、回曲“江流”比拟远望之艰难与思念之深苦,将十年贬谪的郁愤、同道离散的孤寂、宦海险恶的忧惧,熔铸于对岭南风物的描写之中。全诗情景交融,哀怨忧愁之情自然流露,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震撼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子厚登城楼怀四人而作,首言登楼远望,海阔连天,愁思与之弥漫,不可纪极也。三四句唯“惊风”,故云“乱颴”,唯“细雨”,故云“斜侵”,有风雨萧条,触物兴怀意。至“岭树重遮”“江流曲转”,益重相思之感矣。当时“共来百越”,意谓易于相见,今反音问疏隔,将何以慰所思哉?

明廖文炳《唐诗鼓吹注解》

# 此登楼览景,慕同类也。言楼高与大荒相接,海天空阔,愁思无穷,惊风密雨,愈添愁矣。况树重叠,既遮我望远之目;江流盘曲,又似我肠之九回也。因思我与诸君同来绝域,而又音书久绝,各滞一乡,对此风景,情何堪乎?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子厚诗律细于昌黎,至柳州诸咏,尤极神妙,宣城、参军之匹。

明末清初陆贻典《瀛奎律髓汇评》

# 清代查慎行:(首二句)起势极高,与少陵“花近高楼”两句同一手法。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吴乔云:中四句皆寓比意。“惊风密雨”喻小人,“芙蓉薜荔”喻君子,“乱飐”、“斜侵”则倾倒中伤之状,“岭树”句喻君门之远,“江流”句喻臣心之苦。皆逐臣忧思烦乱之词。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从登城起,有百端交集之感(“城上高楼”二句下)。“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一起意境阔远,倒摄四州,有神无迹。通篇情景俱包得起。三、四,赋中之比,不露痕迹,旧说谓借寓震撼危疑之意,好不着相。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六句登楼,二句寄人。一气挥斥,细大情景分明。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唐代韩柳齐名,皆遭屏逐。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起笔音节高亮,登高四顾,有苍茫百感之慨。三、四言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摈斥,犹楚词之以兰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残,寄慨遥深,不仅写登城所见也。五、六言岭树云遮,所思不见,临江迟客,肠转车轮。恋阙怀人之意,兼而有之。收句归到寄诸友本意,言同在瘴乡,已伤谪宦,况音书不达,雁渺鱼沉,愈悲孤寂矣。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

# 这首诗拥有强大的气魄,是柳宗元辽阔哀愁的体现。

现代于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一)》

下一篇:唐·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