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昔全盛":梁孝王昔日何等兴盛,
# 梁王:指梁孝王刘武,汉文帝刘恒次子。《史记·梁孝王世家》“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人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
"宾客复多才":门下宾客才华横溢。
# 宾客:刘武爱养士,此指游说之士及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人。
"悠悠一千年":时光悠悠流转已过千年,
# 悠悠:遥远。
"陈迹唯高台":如今只剩高台遗迹孤立。
# 高台:指蠡台,故址即在宋城。《元和郡县志》:“平台,县西四十里,《左传》:宋皇国父为宋平公所筑。汉梁孝王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与邹、枚相如之徒并游其上。”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一说为蓝台。《后汉书·郡国志》:“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甚秀广,巍然介立,超焉独上,谓之蠡台,亦曰升台焉。当昔全盛之时,故与云霞竞远矣。”,陈迹:以往的事迹。
"寂寞向秋草":高台寂寞地面对着秋草,
"悲风千里来":悲凉的风声席卷千里而来。
"朝临孟诸上":清晨登上孟诸泽,
# 孟诸:亦作“孟猪”“孟潴”。古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
"忽见芒砀间":忽然望见芒砀山间。
# 芒砀:芒山和砀山,二山在今河南永城东北,汉高祖刘邦曾隐于芒砀山中。《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
"赤帝终已矣":汉高祖刘邦(赤帝子)的辉煌早已消逝,
# 终:敦煌集本作“今”。,赤帝:指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白云长不还":唯有白云悠悠永不回还。
"时清更何有":所谓太平盛世已不复存在,
# 时清:时事清平。
"禾黍遍空山":空山之中唯有禾黍肆意生长。
# 遍:敦煌集本作“满”,明活字本作“偏”。
"景公德何广":齐景公的德行看似广博,
"临变莫能欺":可面临变故却难以自欺。
"三请皆不忍":臣子多次谏言都不忍心采纳,
# 三请皆不忍:《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宋景公三十七年,“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于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于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于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于是候之,果徙三度。”
"妖星终自移":妖星终因仁德退散。
"君心本如此":君王的心意本就如此,
"天道岂无知":天道怎会无知?
# 天道:《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
"梁苑白日暮":梁苑在白日西沉中显得萧索,
# 梁苑:梁孝王所筑,又名梁园东苑、兔苑,故址在唐宋州宋城县东南十里。据《西京杂记》载,梁孝王好营室苑囿之乐,筑兔苑,日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
"梁山秋草时":梁山秋草已萧瑟枯黄。
# 梁山:在今山东省东平湖西、梁山县南,梁孝王曾在此打猎。
"君王不可见":君王(梁孝王)再难寻觅,
# 君王:指梁孝王。
"修竹令人悲":唯有修竹引人哀伤。
# 修竹:据《西京杂记》:梁苑,“俗人言梁孝王竹园也”。《史记·梁孝王世家》司马贞索隐:“又一名修竹院”。
"九月桑叶尽":九月桑叶凋零殆尽,
# 尽:一作落。
"寒风鸣树枝":寒风吹动树枝哀鸣。
"登高临旧国":登高俯瞰故国城池,
# 旧国:统指周代宋国汉代梁国。《史记·宋微子世家》:“(周公)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史记梁孝王世家》引《括地志》:“宋州宋城县,在州南二里外城中,本汉之雎阳县也。汉文帝封子武于大梁,以其卑湿,徙睢阳,故改曰梁也。”
"怀古对穷秋":怀古伤今面对深秋。
# 穷秋:深秋。,怀古:追念往事。
"落日鸿雁度":落日下鸿雁飞过,
# 度:飞过。,鸿雁:栖息于河川或沼泽地带,我国北方、东北一带,均有繁殖,于长江下游及南方地区越冬,是一种候鸟。
"寒城砧杵愁":寒城传来捣衣声,声声都令人忧愁。
# 愁:思乡的哀愁。,砧杵:捣衣石与棒槌,为捣衣之具,亦代指捣衣。砧,垫石。杵,木槌。,城:敦煌集本作“声”。
"昔贤不复有":往昔贤者已不存,
"行矣莫淹留":速速离去莫滞留。
# 淹留:久留。屈原《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王逸注:“淹,久也。”,行矣:走吧。
"出门望终古":走出门遥望亘古长河,
"独立悲且歌":独自伫立悲叹且长歌。
"忆昔鲁仲尼":追忆往昔孔子(鲁仲尼),
"凄凄此经过":凄凄惶惶从此地经过。
# 凄凄:《唐十二家诗集》本作“棲棲”。《论语·宪问》、“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邢疏:“栖栖犹皇皇也。”凄凄:一作栖栖。
"众人不可向":众人难以追随,
"伐树将如何":若像孔子在宋国遭遇伐树之祸又当如何?
# 伐树:《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魍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魈其如予何!”
"逍遥漆园吏":逍遥的漆园小吏(庄子),
# 漆园吏:指庄子。《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冥没不知年":逝世后湮没不知年岁。
# 不知年:说年久。,冥:说死去。
"世事浮云外":世间的纷扰如浮云般远离我,
"闲居大道边":我闲居在通达自然的大道旁。
"古来同一马":古以来万物本如“齐一之马”,
# 同一马:万物如同一马。《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王先谦注:“近取诸身,则指是;远取诸物则马是。……故天地虽大,特一指耳;万物虽纷,特一马耳。”
"今我亦忘筌":今日我也悟得此理,忘却了语言的束缚(如捕鱼后舍弃竹筌)。
# 忘筌:《庄子·外物》:“荃(同“筌”,鱼饵)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捕兔之具)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里借荃蹄之喻表明“得意忘言”之意,是说万物同一马的哲理自古不变,现在我也懂得这妙理深意了。筌:饵鱼的香草。
"五霸递征伐":春秋五霸轮番发动战争,
# 征伐:春秋五霸都是以武力称霸。,五霸:一般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其中以宋襄公最弱,所以下句说“宋人无战功”。
"宋人无战功":宋国却未立下显赫战功。
"解围幸奇说":宋国华元靠奇谋解围,
# 解围:《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楚围宋,五月不解,“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而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
"易子伤吾衷":然而“易子而食”的惨状却深深刺痛我的心。
"唯见卢门外":如今只看到宋国城门外,
# 卢门:宋国城门名。《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华氏居卢门,以南里叛。”杜预注:“宋东城南门。”
"萧条多转蓬":一片荒凉,尽是飘零的蓬草。
#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行踪不定漂泊无依的游子。
"常爱宓子贱":我向来敬慕宓子贱,
# 宓子贱: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学生,春秋鲁国人,弹琴而治单父。孔子谓:“子贱君子哉!鲁无君子,斯焉取斯?”
"鸣琴能自亲":他弹琴治县,百姓亲近和睦。
# 能自亲:能,敦煌集本作“然”;自亲,自相亲近。
"邑中静无事":城中安宁无争端,
"岂不由其身":难道不是因为他自身有德行?
# 由其身:《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何意千年后":怎料千年后的今天,
"寂寞无此人":竟再难见到这样的贤者。
# 寂寞:《全唐诗》下注:“一作寥。”
"阏伯去已久":阏伯离去已经很久了,
# 久:一作远。,阏伯:帝喾之子。《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星,即大火),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高丘临道傍":如今高丘就矗立在道路旁边。
# 高丘:《河南通志》卷五十一:“阏伯台,在府城西南三里。”阏伯在他的封地商做火正,呕心沥血,深受人民的爱戴,死后葬于封地,建有阏伯台,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
"人皆有兄弟":世人都有手足同胞相伴,
"尔独为参商":唯独你兄弟像参商二星永不相见。
# 参商: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后人根据阏伯、实沈的故事,称兄弟不睦为参商。
"终古犹如此":自古以来人事便是如此,
# 犹:敦煌集本作“独”。
"而今安可量":如今又怎能衡量得清呢?
# 量:度。意为古来如此,今更难料度。,今:明活字本作“人”。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组诗,也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全组十首介绍了河南商丘一带历史遗迹,通过追忆春秋战国到汉代的宋国故事,展现千年兴衰变迁。内容上先回忆历史:写梁孝王当年宾客满座、贤君景公善待百姓、孔子周游列国等往事,怀念昔日盛世;再看眼前景象:高台荒草、秋风萧瑟、空山禾黍,感叹繁华不再;最后思考道理:庄子逍遥物外、参商二星永隔等意象,暗含对历史规律的感悟。
2. 写作手法
对比:“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通过“昔全盛”与“一千年”的时空跳跃,形成强烈对比。昔日梁孝王广纳贤才的繁华,与眼前仅存的高台废墟形成鲜明反差。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开头回忆西汉梁孝王刘武时期的辉煌,“全盛”说国家强盛,“多才”指当时聚集了像司马相如这样的人才,诗人用今昔对比引出感慨。“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悠悠”形容时间漫长,从西汉到唐已过千年,如今只剩高台遗址,“唯”字突出物是人非的凄凉。“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高台现在孤独地对着荒草,秋风吹来仿佛带着悲伤,其实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慨寄托在风中,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写法。第二首,“朝临孟诸上,忽见芒砀间”,早上登上孟诸泽,突然看到芒砀山,用“忽见”增加意外感,引出历史联想。“赤帝终已矣,白云长不还”,“赤帝”指刘邦,他的时代已经结束,白云飘走不回来,比喻历史无法重来。“时清更何有,禾黍遍空山”,现在太平盛世还有什么,只剩满山野草,用《诗经》典故表达兴亡之感,以荒凉景色结尾让人回味。第三首,“景公德何广,临变莫能欺”,赞叹齐景公德行深厚,遇事明察秋毫,用《晏子春秋》典故说他能识破天象异变。“三请皆不忍,妖星终自移”,多次为民祈福感动上天,灾星自己消失,说仁德能改变天意,体现古人“天人感应”思想。“君心本如此,天道岂无知”,君王本就有仁心,老天怎会不知道,最后升华到“善有善报”的道理,用反问加强语气。第四首,“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梁孝王的园林夕阳西下,梁山秋草枯黄,用“白日”和“秋草”对比突出衰败。“君王不可见,修竹令人悲”,君王早已不在,只剩竹子让人伤感,借景物写历史沧桑,情景交融。“九月桑叶尽,寒风鸣树枝”,深秋桑叶落光,寒风吹响树枝,用具体景物渲染凄凉氛围,含蓄收尾。第五首,“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登高望远看古城,在深秋时节怀古,怀古诗开头,用“穷秋”烘托气氛。“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夕阳下大雁飞过,城中传来捣衣声,视听结合写秋景,“愁”字把情感融入景物。“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先贤已逝,我也该继续前行,最后劝自己别停留,带点积极意味。第六首,“出门望终古,独立悲且歌”,出门遥望历史,独自又悲又歌,塑造孤独思考者形象,类似陈子昂风格。“忆昔鲁仲尼,凄凄此经过”,想起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多艰难,“凄凄”写他像丧家之犬的处境。“众人不可向,伐树将如何”,世人不理解他,就像宋国人砍掉他讲学的大树,用典故表达理想受挫。第七首,“逍遥漆园吏,冥没不知年”,写庄子做漆园小官很超脱,连年月都忘了,用《逍遥游》典故开篇。“世事浮云外,闲居大道边”,看淡世间事像浮云,悠闲住在“大道”旁,融合儒道思想。“古来同一马,今我亦忘筌”,自古万物相通,如今我也超脱形式,用“得鱼忘筌”典故说道家境界。第八首,“五霸递征伐,宋人无战功”,春秋五霸混战,弱小的宋国难有作为,对比写小国困境。“解围幸奇说,易子伤吾衷”,宋国靠华元机智解围,但“易子而食”惨状让人心痛,写战争残酷。“唯见卢门外,萧条多转蓬”,只见城门外荒草丛生,百姓流离,用景物暗示战乱后果。第九首,“常爱宓子贱,鸣琴能自亲”,我喜欢宓子贱弹琴治县的亲民作风,用典故赞贤臣。“邑中静无事,岂不由其身”,他治下太平,全靠个人品德感化,说以身作则的重要。“何意千年后,寂寞无此人”,没想到千年后再无这样的贤人,表达对现实的失望。第十首,“阏伯去已久,高丘临道傍”,阏伯(商星始祖)早已逝去,只剩高台在路边,从传说切入。“人皆有兄弟,尔独为参商”,别人都有兄弟和睦,你们却像参商二星永不相见,用星宿典故写兄弟反目。“终古犹如此,而今安可量”,自古就这样,现在更难说,升华到对人性永恒的感慨。
# 唐云:语直且带议论,是咏史体;若论气骨,终逊“悲风”。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诸小作多慷慨疏放,不拘常态;长篇自一机轴,颇涉轶荡。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谭云:“能自亲”三字深妙。又云:“邑中”二句澹语妙绝。钟云:此首才是真澹。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草枯风惨,无限伤怀。
《唐诗训解》
# 末二句无限关情。
《唐诗选》
# “惟”字直贯到末十五字。两韵为一句,大奇。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钟云:写得难堪,只在秋草、修竹、桑叶,然安顿得妙。又云:《宋中十首》此下二作(“出门望终古”“常爱宓子贱”)独高简,人不能知,止称“悲风千里来”等句。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悲慨,有体行理。
《唐诗直解》
# 其诗高妙如此。
清黄周星《唐诗快》
# 谭元春:“望终古”奇矣,出门即望,奇不可解。(“出门望终古”句下)严甚!恨甚!(“众人不可向”句下)替古人悲恨,是何等心想伐树将如何”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