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wén
dēng
yíng

朝代:明作者:戚继光浏览量:3
rǎn
rǎn
shuāng
fān
hǎi
xiǎo
yān
rén
jiā
shuí
jiāng
chūn
lái
cán
dié
yǒu
tiān
fēng
sòng
duǎn
jiā
shuǐ
luò
shàng
cún
qín
dài
shí
cháo
lái
jiàn
hàn
shí
chá
yáo
zhī
bǎi
guó
wēi
máng
wài
wèi
gǎn
wàng
wēi
suì
huá

译文

乘着双帆船缓缓地驶过海边,早晨的烟气笼罩着乡野人家的房屋。是谁给破败的城墙送来春色,海风徐徐,号角声响彻长天。浪头低落,犹见秦皇记功的石刻,海潮涌来,看不到汉代木筏浮泛。那遥远迷茫的海外列强虎视耽耽,我怎敢忘记自己肩负的卫国重担,辜负年华。

逐句剖析

"冉冉双幡度海涯":乘着双帆船缓缓地驶过海边,

# 冉冉双幡度海涯:是说乘船慢慢前进,渡海至此。冉冉:慢慢前行的样子。“冉冉双幡”指巡航威仪。幡: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海涯:海边。作者这次巡视是从即墨(今山东即墨)出海,沿海岸前往山东半岛东部海防备营地,所以说“度海涯”。“渡海涯”指海军生涯。

"晓烟低护野人家":早晨的烟气笼罩着乡野人家的房屋。

# 野人家:乡野老百姓的住处。,低护:犹言笼罩着。,晓烟:早晨的烟气。

"谁将春色来残堞":是谁给破败的城墙送来春色,

# 残堞:形容文登营垒年久失修。堞:城墙上的齿形矮墙。,将:携带。

"独有天风送短茄":海风徐徐,号角声响彻长天。

# 短茄:短促的号声,喻指有军情。笳:指军号。,天风:风。风行天空,故称。

"水落尚存秦代石":浪头低落,犹见秦皇记功的石刻,

# 秦代石:指秦始皇东巡至文登山所立纪功之石。

"潮来不见汉时槎":海潮涌来,看不到汉代木筏浮泛。

# 汉时槎:传说天河与海通,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汉时曾有人乘浮槎到一城,遥见官中有许多妇女织布,一男子牵牛在河边饮水,以为到了天河(见《博物志》)。槎:木筏。

"遥知百国微茫外":那遥远迷茫的海外列强虎视耽耽,

# 微茫外:指在遥远的海外。,百国:许多国家。一作“夷岛”。

"未敢忘危负岁华":我怎敢忘记自己肩负的卫国重担,辜负年华。

# 岁华:年华,时光,年岁。,忘危:忘掉危险。,未敢:不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文登营》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巡视海防为背景,前四句描绘乘船途经文登营所见边防形势,后四句借古今对比,感慨秦汉强盛海疆的消逝,暗喻明朝国势衰微,特别是尾联直抒胸臆,强调对海外威胁的警惕和卫国尽责的志向。全诗语言平实自然,融写景、怀古与抒怀于一体,主要运用了反衬、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既流露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更凸显作者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与捍卫海疆的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他组织训练了“戚家军”,在浙江、福建等地大败倭寇,解除东南沿海倭患,后镇守蓟州十六年,寇不敢犯。张居正死后,南调广东,不久罢归。万历十六年病逝,后追赐谥号“武庄”,又改谥“武毅”。其诗苍劲豪壮、慷慨激昂,既能表达戎马豪情,如“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也能表现士兵生活。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七律作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春,当时作者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御倭寇,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统辖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卫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爱国诗,诗中描绘了文登营防区一带的风光与秦汉遗迹,表达了诗人忠诚报国的忧患意识、奋发有为的志向以及关注四海、放眼世界的国防眼光。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实衬虚。颈联“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运用反衬手法,“秦代石”指秦始皇东巡所立纪功石刻,象征秦汉强盛海疆的历史见证;“汉时槎”喻指汉代海上交流的盛况。潮落时秦石犹在,潮涨时汉槎已逝,由此慨叹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海疆安宁以反衬明朝的衰弱,暗喻盛衰有时,今不如昔,也寄托着作者对国势强盛、海晏河清的向往之情。借景抒情:颈联“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借“秦代石”与“汉时槎”的今昔对比,由潮汐变化引发对秦汉强盛与明朝衰微的感慨,将历史沧桑融入自然景象,寄托作者对国势的忧虑。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紧扣诗题,叙事写景,写作者乘船出海巡视海防途中所见沿岸村落的清晨景象。“冉冉双幡”写戚继光所率战船缓缓行进于海涯,旗帜飘扬,显示了将帅风采与军容整肃;“晓烟低护野人家”则描绘沿岸村落晨雾缭绕,炊烟袅袅的宁静画面。一军一民,一动一静,将戚家军雄壮的军威与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同置一景,形成鲜明反差,为抒发作者保家卫国之志、护佑生民之情作好了铺垫。颔联“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紧承首联,写行经文登营防区所见所闻。“谁将春色来残堞”以诘问语气道出作者在废弃城墙中望见春意盎然时的复杂情感,春色虽好,却掩映残垣,令人既喜且悲;“独有天风送短笳”,在春色与残堞之间,天风吹来短笳之声,增添了一种苍凉而又警觉的氛围。这一联既写出营垒年久失修、防务松弛的现实,也以春色与军声交织,表现出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保卫之志中所蕴含的坚定与从容。颈联“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由实景抒情,写潮退可见秦时刻石,潮涨却不见汉代渡槎之景,表现盛衰更替、兴亡无常的历史感。“秦代石”犹存,象征古代国力之强;“汉时槎”不见,暗示如今海疆不复昔日盛世。作者借景托怀,抚今追昔,慨叹国势不振,寄望再现强盛局面,情感深沉,意蕴悠远。尾联“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乘势点题,直抒胸臆。“遥知百国微茫外”指远在海上诸国,虽隔重洋,却心知其威胁仍在,尤其倭寇之扰,未曾止息;“未敢忘危负岁华”则表明作者身处安乐乡野,却不敢放松警惕,不愿辜负国家赋予的责任与个人的年华抱负。这一联将整首诗的思虑升华为沉稳而坚决的家国情怀,是戚继光戍边卫国之志的有力写照。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流畅。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深思与感慨,以及对报国之志的倾诉,皆蕴含深厚情感,展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自然平易,不炫耀文学技巧,而以感情动人。作者对历史盛衰的感慨,以及立志报国的雄心都有很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汪平《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词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郭登《恨他》

下一篇:明·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