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葱千里绿阴肥":千里边塞草木繁茂,绿荫浓密又丰润,
"涧水萦纡一径微":山涧溪水曲折流淌,一条小路若隐若现。
# 微:依稀。
"鱼为惊钩闻鼓动":鱼儿被鱼钩惊散,听见战鼓声慌忙逃窜,
# 为:一作未。
"鸟因避帜傍人飞":鸟儿为躲避军旗靠近人群低飞。
"江南塞北何相似":江南与塞北的景色多么相似,
"并郡桑干总未归":并州、桑干河一带的将士们,始终未能归乡。
# 桑干:河名,流经河北。,并郡:古十二州之一,包括正定、保定、太原等府。
"惆怅十年成底事":十年的失意到底是为了什么?
"独将羸马立斜晖":只剩我独自牵着瘦弱的战马,独自伫立在夕阳的余晖中。
# 羸马:瘦弱、疲瘠之马。
"夏四月单骑阅险":夏季四月,我独自骑马巡视险要之地,
"行二十里外":向前行进了二十多里,
"水萦山抱":溪水蜿蜒,群山环抱,
"鱼泳鸟鸣":水中鱼儿游动,林间鸟儿啼鸣,
"何啻江南":何止江南才有这样的风光,
"忆昔有作":回忆往事,心有所感写下此诗
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他组织训练了“戚家军”,在浙江、福建等地大败倭寇,解除东南沿海倭患,后镇守蓟州十六年,寇不敢犯。张居正死后,南调广东,不久罢归。万历十六年病逝,后追赐谥号“武庄”,又改谥“武毅”。其诗苍劲豪壮、慷慨激昂,既能表达戎马豪情,如“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也能表现士兵生活。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借苍茫原野与严整军容的对比景象,抒发了将领对和平戍边的深切渴望与“横戈马上”的报国壮志。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颔联“鱼为惊钩闻鼓动,鸟因避帜傍人飞”以鼓声人语惊起鱼跃鸟飞,反衬出溪水峡谷的宁静张幽美,也凸显战鼓催令下军士整肃如一的铁律。
3. 分段赏析
首联“郁葱千里绿阴肥,涧水萦纡一径微”,“郁葱”形容草木苍翠繁密,与“绿阴肥”中的“肥”字呼应,以拟人手法赋予植被丰茂的生命力,既写北疆春末夏初的盎然生机,又暗含军旅环境的险峻。“涧水萦纡”描绘溪流曲折盘绕,与“一径微”形成对照:“微”字既形容小径细窄难行,又暗示诗人单骑独行的孤寂,为后文“独将羸马”埋下伏笔。此联以壮阔的“千里”绿野与幽深的“一径”山涧构成空间对比,既显边塞风光之奇,又透出行军勘察的艰辛。颔联“鱼为惊钩闻鼓动,鸟因避帜傍人飞”,“惊钩”借鱼群受鱼钩惊吓逃散,暗喻军事行动对自然生灵的震慑;“鼓动”直指行军战鼓的轰鸣,侧面凸显军队威势。下句“避帜”以鸟类躲避军旗的动作,反衬行军仪仗的浩荡,“傍人飞”则强化人鸟近距离接触的紧张感。此联通过鱼鸟的动态细节,将自然生机与肃杀军威交织,既写边塞环境的鲜活,又暗示战争对生态的扰动,暗含诗人对征战复杂性的体察。颈联“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干总未归”,“何相似”故作旷达,言江南塞北皆有山水之美,实为自我宽慰;“并郡”指河北军事重镇,“桑干”为永定河上游,代指北方防区;“总未归”三字凝练如刀,直指戍边将士年复一年无法归乡的悲怆。此联由景入情,地理名词的并置即江南与塞北、并郡与桑干,强化时空跨度,凸显个人命运与家国责任的矛盾。尾联“惆怅十年成底事?独将羸马立斜晖”,“惆怅”直抒心绪,“十年”对应戚继光转战南北的抗倭戍边生涯,“成底事”以自问否定句式,痛陈岁月蹉跎、功业未竟的迷茫。“羸马”指瘦弱老马与“斜晖”构成萧索画面:老马疲惫隐喻将士身心俱疲,斜晖苍茫暗示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渺小。末句定格于孤身驻马的剪影,将征战沧桑凝为视觉意象,无言中迸发出英雄迟暮的苍凉。
上一篇:明·任瀚《元日禁城十八韵》
下一篇:明·李东阳《再经西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