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wèi
chú
èr
shǒu

朝代:明作者:戚继光浏览量:3
zhǐ
huí
biāo
yóu
zhàng
sài
diān
máo
qiè
zān
guān
jīng
xīn
suì
yuè
chóu
réng
zài
huí
shǒu
fēng
chén
mèng
lán
bǎi
zhàn
láo
xiāo
qiān
kǒu
wàn
jīn
sàn
jìn
rén
huān
yān
rán
běi
wàng
kōng
tán
jiàn
xún
cháng
piàn
shí
nán

译文

斗柄回转,指向东方,可边塞的险阻依然存在,头发稀疏,连插簪子戴帽子都有些发怵。令人心惊的岁月流逝,可忧愁却依旧存在,回首过往的征战岁月,曾经的梦想已渐消散。历经无数次战斗,劳累消磨,如今众多家人团聚在一起,花费了万贯家财,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欢乐呢?向北遥望燕然山,徒然地弹着宝剑,想要像古人那样马革裹尸而还,得到一块墓碑都很难啊!

逐句剖析

"四指回杓犹障塞":斗柄回转,指向东方,可边塞的险阻依然存在,

"颠毛如许怯簪冠":头发稀疏,连插簪子戴帽子都有些发怵。

"惊心岁月愁仍在":令人心惊的岁月流逝,可忧愁却依旧存在,

"回首风尘梦已阑":回首过往的征战岁月,曾经的梦想已渐消散。

"百战劳销千口集":历经无数次战斗,劳累消磨,如今众多家人团聚在一起,

"万金散尽几人欢":花费了万贯家财,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欢乐呢?

"燕然北望空弹剑":向北遥望燕然山,徒然地弹着宝剑,

"马革寻常片石难":想要像古人那样马革裹尸而还,得到一块墓碑都很难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辛未除夕二首(其一)》是明代戚继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在除夕之夜,通过描写边塞的环境和自身的经历,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首联描绘了边塞的险阻和自己的衰老;颔联表达了岁月的忧愁和梦想的消逝;颈联体现了家人的团聚和功业的虚幻;尾联则抒发了对功业难成的悲叹。全诗情感深沉,意境苍凉,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他组织训练了“戚家军”,在浙江、福建等地大败倭寇,解除东南沿海倭患,后镇守蓟州十六年,寇不敢犯。张居正死后,南调广东,不久罢归。万历十六年病逝,后追赐谥号“武庄”,又改谥“武毅”。其诗苍劲豪壮、慷慨激昂,既能表达戎马豪情,如“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也能表现士兵生活。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四指回杓犹障塞,颠毛如许怯簪冠。”上句“四指回杓犹障塞”中“四指回杓”点明时间的推移,斗柄回转,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但“犹障塞”强调了边塞的险阻依然存在,为全诗奠定了沉重的基调。下句“颠毛如许怯簪冠”中“颠毛如许”描绘了自己头发稀疏的形象,“怯簪冠”则表现出对自己衰老的无奈和感慨,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忧愁。颔联:“惊心岁月愁仍在,回首风尘梦已阑。”上句“惊心岁月愁仍在”中“惊心岁月”让人感受到时光的匆匆流逝,“愁仍在”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这种忧愁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散。下句“回首风尘梦已阑”中“回首风尘”回顾了自己过往的征战生活,“梦已阑”则表示曾经的梦想已经渐渐消逝,表达了对过去的遗憾和对未来的迷茫。颈联:“百战劳销千口集,万金散尽几人欢?”上句“百战劳销千口集”中“百战劳销”体现了诗人多年征战的劳累,“千口集”则描绘了家人团聚的场景,在忧愁之中也有一丝欣慰。下句“万金散尽几人欢”中“万金散尽”表现了诗人为国为民的慷慨付出,“几人欢”则反映了这种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表达了对功业难成的悲叹。尾联:“燕然北望空弹剑,马革寻常片石难!”上句“燕然北望空弹剑”中“燕然北望”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安宁的渴望,“空弹剑”则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悲愤。下句“马革寻常片石难”中“马革”表示战死沙场,“片石”指墓碑,“马革寻常片石难”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功业难成、死后连一块墓碑都难以得到的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薛蕙《海棠画扇》

下一篇:明·陆懋龙《湖楼雨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