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宇萧条隐翠微":佛寺萧条地隐没在青翠的山峦间,
"丹枫白石静双扉":红色的枫叶与洁白的山石静立在双扉旁。
"曾于山下挥长戟":曾经在山下挥舞过长戟,
"重向尊前醉落晖":如今又在佛前的酒席上醉于落日的余晖。
"衰草尚迷游鹿径":衰败的野草依旧遮蔽着野鹿出没的小径,
"秋云空锁伏龙矶":秋日的云霭空自笼罩着伏龙矶。
"遥看沧海舒孤啸":远远望见沧海,我舒怀发出一声长啸,
"百尺仙桥一振衣":在百尺高的仙桥上抖落衣尘,意气昂扬。
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他组织训练了“戚家军”,在浙江、福建等地大败倭寇,解除东南沿海倭患,后镇守蓟州十六年,寇不敢犯。张居正死后,南调广东,不久罢归。万历十六年病逝,后追赐谥号“武庄”,又改谥“武毅”。其诗苍劲豪壮、慷慨激昂,既能表达戎马豪情,如“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也能表现士兵生活。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
1. 分段赏析
“梵宇萧条隐翠微,丹枫白石静双扉”两句勾勒出伏龙寺的远景轮廓。一个“隐”字生动描绘出寺庙若隐若现于青山之间的清幽意境,将伏龙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萧条”二字赋予寺庙孤寂冷清之感,奠定全诗苍凉基调;“丹枫白石”以鲜明的色彩对比,突出秋日景致的静谧,“静双扉”则通过描写寺门的安静,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清幽与寂寥,渲染出岁月流逝后的空寂氛围。“曾于山下挥长戟,重向尊前醉落晖”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前句追忆往昔在山下手持长戟奋勇杀敌的战斗场景,“挥长戟”三个字简洁有力,将诗人当年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英勇身姿刻画得栩栩如生,凸显其征战生涯的豪迈与壮烈;后句写如今重返故地,在寺庙中饮酒赏落日余晖,“醉落晖”描绘出一种悠然闲适的状态,前后两句今昔反差鲜明,暗含诗人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衰草尚迷游鹿径,秋云空锁伏龙矶”承接上文,继续渲染秋景的萧瑟。“衰草”点明时节,“迷游鹿径”以动态化描写展现荒草遮蔽鹿径的景象,侧面烘托出此地的荒寂少有人至;“秋云”呼应前文季节,“空锁”二字赋予伏龙矶一种被时光尘封的沧桑感,仿佛矶石承载着过往的岁月却无人问津,“空”字更增添了无限怅惘,深化了历史变迁带来的寂寥氛围。“遥看沧海舒孤啸,百尺仙桥一振衣”为全诗的高潮。诗人远眺沧海,放声长啸,“舒孤啸”三字尽显其胸襟的开阔与豪迈,展现出超脱尘世羁绊的洒脱;“百尺仙桥一振衣”描绘出诗人立于仙桥之上,振衣而立的英姿,“振衣”这一动作既表现出诗人的潇洒不羁,又暗含摆脱尘世纷扰、精神得以升华之意,在豪迈之中透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旷达超脱,使全诗意境得以升华。
上一篇:明·雷思霈《汉宫引》
下一篇:明·楚石梵琦《上都(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