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shí
mén
驿
xīn
chéng
tiào
wàng

朝代:明作者:戚继光浏览量:3
wàn
qiān
shān
dào
kuān
biān
chéng
wàng
cháng
ān
píng
shēng
juān
yáo
zhì
cóng
lái
bào
guó
nán
shàng
yǒu
èr
máo
jīng
suì
biàn
ǒu
wén
bǎi
shé
sòng
chūn
hán
miào
táng
zhǐ
kǒng
kāi
biān
xìn
shū
cǎo
kōng
jiào
kàn

译文

万千山谷与山峰,到此地势豁然开阔,站在边城极目远眺,遥望京城长安。我一生立志为国捐躯并不难,但受朝廷遥控指挥,真正实现报国之志却艰难。如今我已生白发,惊觉岁月流逝,偶尔听到百舌鸟啼鸣,更觉春寒料峭。朝廷只担心引发边境冲突,我写的奏疏徒然在深夜里反复翻阅。

逐句剖析

"万壑千山到此宽":万千山谷与山峰,到此地势豁然开阔,

"边城极目望长安":站在边城极目远眺,遥望京城长安。

"平生自许捐躯易":我一生立志为国捐躯并不难,

"遥制从来报国难":但受朝廷遥控指挥,真正实现报国之志却艰难。

"尚有二毛惊岁变":如今我已生白发,惊觉岁月流逝,

"偶闻百舌送春寒":偶尔听到百舌鸟啼鸣,更觉春寒料峭。

"庙堂只恐开边衅":朝廷只担心引发边境冲突,

"疏草空教午夜看":我写的奏疏徒然在深夜里反复翻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石门驿新城眺望》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作边塞题材七言律诗,全诗以“万壑千山到此宽”起笔,借“边城极目望长安”的宏大视角抒发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诗中“平生自许捐躯易”等句既彰显武将舍身报国的赤诚,又隐含“遥制从来报国难”的战事决策困境。其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严谨,“尚有二毛惊岁变”“偶闻百舌送春寒”等意象生动勾勒岁月变迁与自然更迭的联系。作品结于“庙堂只恐开边衅”的时局忧虑,凸显明代边塞诗歌独有的历史厚重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他组织训练了“戚家军”,在浙江、福建等地大败倭寇,解除东南沿海倭患,后镇守蓟州十六年,寇不敢犯。张居正死后,南调广东,不久罢归。万历十六年病逝,后追赐谥号“武庄”,又改谥“武毅”。其诗苍劲豪壮、慷慨激昂,既能表达戎马豪情,如“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也能表现士兵生活。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诗作诞生于戚继光镇守蓟州年间(1569-1583年),恰是明代北部边防压力剧增之时。作者时任左都督兼蓟镇总兵,既要应对蒙古部落袭扰,又需处置朝廷中枢的战略分歧,“庙堂只恐开边衅,疏草空教午夜看”道出了将领对朝廷决策的忧虑。诗中“石门驿新城”即今河北遵化石门镇内的明代军事要塞,为蓟镇防线重要节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题材诗作。本诗以宏大视角抒发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彰显武将舍身报国的赤诚,凸显明代边塞诗歌独有的历史厚重感。

2. 写作手法

以实写虚:“万壑千山到此宽,边城极目望长安”借地理的开阔反衬心理的局促,“望长安”既指都城所在,更暗喻对朝廷决策的关切。意象组合:“二毛”(白发)与“百舌”(鸟类)的意象组合,凭借身体衰老与自然物候的对照,加深时光流逝与戍边艰辛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联“万壑千山到此宽,边城极目望长安”借地理的开阔反衬心理的局促,“望长安”既指都城所在,更暗喻对朝廷决策的关切。颔联“平生自许捐躯易,遥制从来报国难”以鲜明对比直抒胸臆,“自许”显露出舍身报国的赤诚,“从来”点出遥控指挥下报国的艰难,凸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颈联“尚有二毛惊岁变,偶闻百舌送春寒”中“二毛”(白发)与“百舌”(鸟类)的意象组合,凭借身体衰老与自然物候的对照,加深时光流逝与戍边艰辛的主题。尾联“庙堂只恐开边衅”揭露明代边防政策的矛盾:既要震慑外敌又须避免全面战争,“疏草空教午夜看”的“空教”二字,隐含奏疏未被采纳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周玄《春日怀海上知己》

下一篇:明·楚石梵琦《上都(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