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庭喜见战尘收":在北方的边疆高兴地看到战争的烟尘已经平息,
"石洞思从大士游":站在石洞之中,心里想着要追随观音大士游览。
"不道受降唐节度":不要说接受敌人投降像唐朝的节度使那样,
"何如奉使汉通侯":还不如像汉朝的通侯那样奉命出使。
"天垂台观三千里":天空好像垂落在台观之下,方圆有三千里之广,
"雪染颠毛四十秋":雪染白了头发,转眼间已经过去四十个春秋。
"短剑萧森心尚赤":短剑森然寒光闪闪,但内心依然赤诚,
"班超独倚玉门愁":就像班超独自倚靠在玉门关上满怀忧愁。
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他组织训练了“戚家军”,在浙江、福建等地大败倭寇,解除东南沿海倭患,后镇守蓟州十六年,寇不敢犯。张居正死后,南调广东,不久罢归。万历十六年病逝,后追赐谥号“武庄”,又改谥“武毅”。其诗苍劲豪壮、慷慨激昂,既能表达戎马豪情,如“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也能表现士兵生活。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朔庭喜见战尘收,石洞思从大士游。”开篇点明地点和事件,“朔庭”点明北方边疆,“喜见战尘收”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石洞思从大士游”则通过描写诗人在石洞中的想法,体现出他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颔联:“不道受降唐节度,何如奉使汉通侯。”这两句通过历史典故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不道”表示不要说,“受降唐节度”指唐代节度使接受敌人投降的情景,“何如奉使汉通侯”则表达了诗人认为自己不如汉代奉命出使的通侯,暗示了自己在边疆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流露出一种壮志未酬的感慨。颈联:“天垂台观三千里,雪染颠毛四十秋。”这两句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和诗人历经岁月的变化。“天垂台观三千里”描绘了边塞的辽阔和壮观,“雪染颠毛四十秋”则通过描写自己的头发被雪染白,暗示了自己在边疆已经度过了四十个春秋,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岁月,体现出诗人的沧桑之感。尾联:“短剑萧森心尚赤,班超独倚玉门愁。”以班超自比,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困境但依然心怀赤诚、忧国忧民的情怀。“短剑萧森”描绘了诗人的武器森然寒光闪闪,暗示了他时刻准备战斗的状态。“心尚赤”则表明他内心依然保持着赤诚之心。“班超独倚玉门愁”则通过班超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和平的渴望,使全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上一篇:明·殷奎《顾仲瑛淡香亭》
下一篇:明·刘基《钟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