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斋每到思无穷":每到好友唐叔良的高雅书斋,总觉思绪绵长,
# 思无穷:思绪无穷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高斋:对别人书斋的尊称。此敬称唐氏之“溪居”。
"门巷玲珑野望通":书斋门巷精巧别致,站在这里远眺,四野风光尽收眼底。
# 野望:眺望旷野。,玲珑:指物体精巧细致:结构玲珑,小巧玲珑。
"片雨隔村犹夕照":东边村落阵雨刚停,隔着村庄还能望见西边的落日余晖,
# 犹:仍然。,隔村:村落挨着村落。,片雨:阵雨;局部地区降落的雨。
"疏林映水已秋风":稀疏的树林倒映在水中,秋风已悄然染黄了枝叶。
# 疏林:稀疏的林木。疏林惠风;稀松的树林,柔和的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白天背着药囊行医济世,闲暇时手持诗卷漫步,
# 药囊:装药的囊袋。
"香灺灯光静坐中":夜晚静坐屋内,看香炉余烬与烛光摇曳。
# 香灺:香灰。灺,蜡烛的余烬,此处指香灰。一作“炧”。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今这乱世江湖,
# 只今:如今、现在。
"如君无事几人同":像您这般清闲自在的人,又能找到几个呢?
元末明初诗人、书画家,“吴中四杰”之一
张羽(1333~1385),元末明初诗人、书画家。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祖籍浔阳(今江西九江)。元末举乡试,为安定书院山长。明初征授太常寺丞,后因事谪岭南,中途自沉于江。张羽与高启、杨基、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唐肃等人并称为“北郭十才子”。张羽尤长于歌行,其律诗清新浑圆,五古质朴婉转,七古则雄放刚健,一泻千里。他亦工书画,书长于隶、楷,清润闲雅;画尤擅山水,宗法米芾父子,笔力苍秀俊逸。著有《静居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山水诗。诗歌以元末江南士人的溪居生活为题材,通过片雨夕照、疏林秋水等意象,勾勒出幽寂清疏的隐逸图景,既赞友人超然物外的风骨,又暗含诗人对同道难觅的喟叹,展现了乱世文人淡泊世事、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
2. 分段赏析
首联写溪居。“高斋”点明此处为高人所居之所,“每到”一语透露出诗人乃是唐氏的至交好友,二人往来频繁、交情甚笃。由此可见,这首诗并非诗人一时兴起所作,而是他在长期对溪居进行观察、品味与领悟之后所得,故而诗中下文所描绘的景致,皆是经过诗人精心筛选的。正因“门巷玲珑野望通”,故而能引发“思无穷”之感。这座居所虽设有门与巷道,却玲珑别致、小巧精致,即便身处门巷之中,亦能将四野的风情尽收眼底,而这一妙处正是由“思无穷”三字所引发的。“门巷玲珑”描绘出建筑结构精巧细致的特点;“野望通”则显示出在庭院设计中巧妙运用“借景”之法,使得四周边美景皆能纳入唐氏宅院之中。颔联紧承“野望通”展开,描绘出诗人望中所见之景。由于“野望通”的缘故,“片雨隔村犹夕照”,从溪居处望去,隔着村庄的夕照之景映入眼帘。而“疏林映水已秋风”更是勾勒出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这两句诗用词疏淡,微微透着些许薄凉之意,但也并非全无暖色调。然而,这美好之景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这恰恰正是元末江南士大夫的心境写照。他们身形疏懒,内心淡泊,对世事已然不抱希望,对未来也漠不关心。唯有那细雨、远村、夕阳、疏林与秋水,最能契合他们的心境,故而成为他们最佳的伴侣。既然上文提到“每到思无穷”,那么此联所描绘的景致,必定不是溪居所望见的全景,诗人只是选取了那些令他心领神会的景致罢了。颈联由景及人。“药囊诗卷闲行后”,在这样疏淡的背景之下,诗人所见之人——唐氏,也显得潇洒自在。不能成为治国的良相,那就转而追求成为济世的良医;无法凭借文章在世间施展抱负,便以诗歌来自我排遣。这也不过是闲散之中的无聊之举罢了。“香灺灯光静坐中”,则生动地描绘出唐叔良悠闲怡然的生活状态。尾联是对唐叔良的赞美之词,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脱离尘世的向往与感慨。唐氏这种为人处世的高风亮节,正是诗人深深企慕的对象。因此,诗人在尾联发出疑问:“‘只今’身处乱世,在江海之上,像您这样悠然无事之人又有几人能与之相同呢?”“几人同”这三个字表明这样的人物并不多见,然而也并非完全没有。故而尾联这一问,既赞扬了主人唐叔良,又隐隐透露出诗人自己的心声,起到了绾合宾主的作用。实际上,有了这一笔,便可以看出诗人与主人实乃志同道合之人,而诗中中间四句所描绘的景与人,也正是诗人心中所向往、所倾慕的存在。
3. 作品点评
此诗脉络清晰流畅,诗中四句尤为精妙,其独特的情趣自不必言说,用词的精妙之处也颇值得玩味。像颔联中的“犹”与“已”二字,颈联里的“后”字,都尽显诗人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犹”字,生动地传达出前村与后村皆被夕照笼罩的景象,前村沐浴在夕照之中,而后村也依然留存着这份余晖。巧妙地勾勒出一幅细腻的雨景图。“已”字则蕴含着一种惊悟的意味,当诗人看到疏林间那与秋水相掩映的景致时,瞬间领悟到秋日已悄然来临,树木也在这时节中渐渐凋零“后”字用得极为巧妙,它将前文中诗人的“闲行”自然而然地收束到闲行之后的溪居之中,丝毫不偏离诗题的主旨。诗人这些用词的安排,不事张扬,声色不露,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不着痕迹地传递出细腻的情感。整首诗无论是在写景还是写人方面,亦或是用词的斟酌,皆流淌着一种独特的高雅风神。
# “夕照”“秋风”句,难得字字熨贴。
清学者王文濡《历代诗文名篇评注读本·宋元明诗卷》
# 这首诗写唐叔良溪居,带写唐叔良人品,将人与景物紧密结合,抒发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淡淡写来,轻巧细致,中间二联,尤为凝练,得韦应物诗真趣......诗中“犹”“已”“后”诸字,都起呼应映带的作用,炼得极工。
不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总编辑李梦生《元明诗三百首注评》
# 全诗以淡淡的素描冷静的观照为主,诗末突然起一声发问,实际上表达了张羽自己极不平衡的心态,以及希冀有所歇息的愿望。遗憾的是,感觉到了的事体,他却并未能实行。最后终于为红尘所累,自杀于流放途中,何处去寻求本诗所描述的安详氛围呢?
不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谢柏梁《元明清诗鉴赏》
上一篇:明·冯梦祯《五十篇》
下一篇:明·汤显祖《雁山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