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i
怀
huáng

朝代:明作者:张羽浏览量:3
shū
sǎn
yuán
fēi
yòng
shì
cái
gāo
lín
shàng
yōng
kāi
wèi
lián
shàng
qīng
shān
hǎo
xíng
dào
dōng
qīng
shù
lái

译文

我生性疏懒本非济世之才,日上三竿山林柴扉仍不愿开。只因眷恋湖上青山的秀色,信步徐行到冬青树底下。

逐句剖析

"疏散元非用世才":我生性疏懒本非济世之才,

"日高林户尚慵开":日上三竿山林柴扉仍不愿开。

"为怜湖上青山好":只因眷恋湖上青山的秀色,

"行到冬青树底来":信步徐行到冬青树底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怀黄野得》是元末明初诗人张羽创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直言自己性情疏放、不擅仕途,慵懒闭户以避世事;后两句借“怜青山”之名,行“寻幽独处”之实,通过漫步冬青树下的自然意象,暗含对纷扰尘世的疏离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质朴,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文人避世心态与山水之趣的交融,展现了元末文人面对动荡时局时常见的退守自守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末明初诗人、书画家,“吴中四杰”之一

张羽(1333~1385),元末明初诗人、书画家。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祖籍浔阳(今江西九江)。元末举乡试,为安定书院山长。明初征授太常寺丞,后因事谪岭南,中途自沉于江。张羽与高启、杨基、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唐肃等人并称为“北郭十才子”。张羽尤长于歌行,其律诗清新浑圆,五古质朴婉转,七古则雄放刚健,一泻千里。他亦工书画,书长于隶、楷,清润闲雅;画尤擅山水,宗法米芾父子,笔力苍秀俊逸。著有《静居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疏散元非用世才,日高林户尚慵开。”诗的开篇,诗人张羽便以直白的话语,坦诚地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性格与人生态度。“疏散”二字,形容的是诗人疏懒散漫、不受拘束的性情,这并非是他故作姿态,而是他真实的个性写照。“元非用世才”,更是直接表明自己原本就不是那种适合在世俗官场中周旋、施展抱负的人才。在元末明初那个动荡不安,又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许多文人都渴望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张羽却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这种追求的格格不入,这份自知之明实属难得。​紧接着,“日高林户尚慵开”一句,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慵懒闲适的生活画面。当太阳已经高高升起,阳光洒满林间,一般人或许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然而诗人却依旧懒洋洋地不愿打开林间居所的门户。“慵开”二字,将诗人那种慵懒倦怠、享受安逸生活的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里的“林户”,点明了诗人居住的环境是在山林之中,远离尘世的喧嚣,与开篇所表达的“非用世才”相呼应,正是因为诗人不愿投身世俗,才选择了这样一种隐居山林、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洒脱不羁、随性而为的文人形象,他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只愿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为怜湖上青山好,行到冬青树底来。”诗的后两句,诗人道出了自己出行的缘由。“为怜湖上青山好”,一个“怜”字,饱含着诗人对湖上青山美景的喜爱与怜惜之情。他因为贪恋那湖上青山的美好风光,所以才起身前往。“行到冬青树底来”,诗人沿着自己的心意前行,最终来到了冬青树的树荫之下。“冬青树”在这里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冬青树四季常青,象征着生机与永恒。诗人选择在冬青树底停留,或许是因为这棵树的常青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也或许是这棵树为他提供了一个可以静静欣赏湖光山色、享受片刻宁静的地方。​这两句诗,从内容上看,是在描述诗人一次简单的出行经历,但从情感表达上,却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前两句所展现的隐居生活状态相承接,诗人虽然过着慵懒闲适的日子,但他并没有与外界完全隔绝,他依然会为了欣赏美好的自然景色而走出家门。这种对自然的关注和喜爱,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他在远离世俗之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那就是大自然的山水风光。​从整首诗的结构来看,前两句先交代了诗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为后两句的出行做了铺垫;后两句则通过描述出行的原因和目的地,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这种隐居生活的满足。整首诗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典故,却能以简洁的文字,生动地展现出诗人的形象和心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氛围。它就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在寥寥几笔之间,勾勒出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刘苑华《听画船梢妇打歌用吴歌体》

下一篇:明·周鼎《杂兴(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