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zhōng
kāng
gāo
shì
shū

朝代:明作者:张羽浏览量:3
jiǔ
bié
jūn
shū
kāi
jiān
sàn
shān
sēng
lái
yóu
zhī
chù
jiǎn
zhǐ
jūn
shū
hái
shān
sēng
wèi
wèn
piàn
yún
jiān
shí
xiāng

译文

长久分别之后收到了你的书信,打开信封后我的愁绪随之消散。这封信若不是托山中僧人捎来,我又怎会知道你如今身在何处。我裁下纸笺写下回复你的书信,现在又要托那山中僧人带回给你。顺便问问隐于云间的你,究竟何时才能与你相见。

逐句剖析

"久别得君书":长久分别之后收到了你的书信,

"开缄散吾虑":打开信封后我的愁绪随之消散。

"不寄山僧来":这封信若不是托山中僧人捎来,

"何由知我处":我又怎会知道你如今身在何处。

"剪纸答君书":我裁下纸笺写下回复你的书信,

"还寄山僧去":现在又要托那山中僧人带回给你。

"为问片云间":顺便问问隐于云间的你,

"何时一相遇":究竟何时才能与你相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中答武康徐高士寄书》是元末明初诗人张羽的一首古体诗。诗中围绕与友人徐高士的书信往来展开,情感真挚自然。前两句“久别得君书,开缄散吾虑”直述久别后收信的欣喜,读罢信件,心中忧虑随之消散。接着“不寄山僧来,何由知我处”点明两人音信断绝的缘由,需借山僧传递消息,才知彼此踪迹。“剪纸答君书,还寄山僧去”承接上文,写自己以剪纸回信,仍托山僧寄去,细节中见隐逸生活的质朴。后两句“为问片云间,何时一相遇”以“片云间”暗喻友人居住的高远或隐逸之地,含蓄表达对相聚的期盼。全诗语言平实,通过“山僧”“剪纸”“片云”等意象,传递出久别后的牵挂与见面的渴望,情感细腻而克制,体现了古人以信传情的真挚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末明初诗人、书画家,“吴中四杰”之一

张羽(1333~1385),元末明初诗人、书画家。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祖籍浔阳(今江西九江)。元末举乡试,为安定书院山长。明初征授太常寺丞,后因事谪岭南,中途自沉于江。张羽与高启、杨基、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唐肃等人并称为“北郭十才子”。张羽尤长于歌行,其律诗清新浑圆,五古质朴婉转,七古则雄放刚健,一泻千里。他亦工书画,书长于隶、楷,清润闲雅;画尤擅山水,宗法米芾父子,笔力苍秀俊逸。著有《静居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久别得君书,开缄散吾虑”,直接点出“久别”后收到友人书信的喜悦。“久别”二字道尽分别之久,“得君书”则如久旱逢甘霖,一个“散”字生动写出拆开书信时,心中积郁的担忧与思念瞬间消散的轻松感,可见友人的音讯对诗人而言是多么珍贵。“不寄山僧来,何由知我处”,承接上文,解释书信的传递过程。诗人隐居山中,若不是托山僧转寄,友人根本不知他的踪迹。“山僧”作为信使的出现,既暗示诗人居住环境的幽僻,远离尘嚣,少与外界往来;又侧面烘托出他与山僧的熟络,体现出隐者之间简单纯粹的交游方式。“剪纸答君书,还寄山僧去”,写诗人以“剪纸”回信,再托山僧寄出。“剪纸”二字极有画面感,或许是诗人随手剪出的简易信笺,或是带有心意的剪纸小物,没有华丽的文辞或复杂的载体,却更显真诚质朴。这种“以纸代信”的朴素方式,与前文“山僧传书”相呼应,共同勾勒出山中生活的简单与清寂。“为问片云间,何时一相遇”,由回信自然过渡到对相聚的期盼。“片云间”以云喻山,既写出山的高峻缥缈,又暗含诗人隐居之地的超脱尘世之感。一句“何时一相遇”,将对友人的思念与期待直白道出,平淡中藏着深切的渴盼,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陆弼《送李季常游白下兼寄俞公临》

下一篇:明·木知府《春居玉山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