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去君无恨":你远谪荒瘴,不应该怨恨萦心,
# 无恨:不要怨恨。
"闽中我旧过":朋友,我曾经是去过闽中之人。
# 旧过:以前去过。过,作往访解。
"大都秋雁少":到闽中大概很少见到远旅雁阵,
# 大都:大概。
"只是夜猿多":深夜,听到的都是哀伤的猿啼。
"东路云山合":闽东的山路,到处是云昏岭峻,
# 合:交融。
"南天瘴疠和":闽南住久了,瘴疠也不必心悸。
# 瘴疠:山林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
"自当逢雨露":朋友,你一定逢赦,恩沾雨露,
# 雨露:比喻朝廷的恩泽。
"行矣慎风波":珍重啊,风波之献,路上当心!
# 风波:路途险阻,比喻事物的变动。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律送别诗,以贬谪题材为载体,通过地理风物与情感抒发的双重构建,展现了盛唐士人面对政治挫折时特有的精神气象。全诗在严整的律诗框架中,实现了地理认知(闽地风物)、情感表达(劝慰勉励)与生命态度(豁达进取)的三重统一。
2. 写作手法
渲染:在“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中,云山合,有云雾笼罩山间的意思。“瘴疠和”是说南方那种瘴疠之气也会跟着“云山合”的阴暗环境一起来助纣为虐,加倍地害人。通过“云山合”“瘴疠和”渲染闽中阴湿险恶的自然环境。比喻:“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这一句诗中运用比喻手法,以“雨露”比喻朝廷的恩泽。诗人劝慰朋友,皇帝的恩泽一定会惠及远谪之人,劝勉朋友要珍重有为。
3. 分段赏析
首联“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这两行诗作由友人遭贬一事展开,温言劝慰对方不必过分忧伤。诗人忧虑郑姓侍御史因贬谪之事而心生愤懑、难以释怀,故而在开篇便殷切叮嘱郑侍御面对朝廷的贬谪处分切勿怀恨在心。诗人更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向友人详细描述闽中一带的风土人情与自然环境特点。中间两联承接上文,向友人详细描述了闽中地区偏远艰苦的自然环境。这里借用汉代苏武的典故:当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匈奴单于谎称其已死,后来汉朝假托苏武将书信系在雁足上传回,单于无法继续隐瞒,只得释放苏武。因此后世常用“雁书”来指代书信往来。“大都秋雁少”这句诗不仅描写了当地大雁稀少的景象,更深层地暗示了该地区地处偏远、通信不便的状况。五六两句相互呼应,描绘了沿途险峻的地理环境——层峦叠嶂间常年云雾缭绕,更不必说还有山林中弥漫的瘴气(瘴疠)随时可能侵袭人体,威胁生命安全。“云山合”三字生动表现了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而“和”字本指应和、伴唱,在此处“瘴疠和”意味着南方特有的瘴疠之气会随着“云山合”的阴郁环境一同肆虐,加倍危害人的健康。尾联“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若非深知友人蒙受不白之冤,他断不会如此殷切相劝。诗人期盼友人能够暂且忍耐,静待真相大白之时,终会“自当逢雨露”,重返朝堂。对于遭贬之人而言,最渴盼的莫过于君王的恩泽,因此诗人宽慰友人,皇恩浩荡终将惠及远谪之臣,同时叮嘱其要保重自身、奋发有为。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关切之情,隐约包含着为友人鸣不平的深意。
# 蒋仲舒曰:道得真率自然,势亦流走。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真爱至情,抵多少加餐等语!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慰勉备至。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
# 此日有大力熔冶,不以冲口说出为奇。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
# 此诗清老笃挚,当为一代送别五律之冠,不第首推兹集已也。
清谭宗《近体秋阳》
# 雁少猿多,正言旅思不堪也(“大都”一联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落落写来,深情自见(“大都”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陈德公曰:独标高浑,如近射洪。前四爽俊。六句压“和”字,粗可对。结亦自安雅,“逢雨露”正以缴应起句“君无恨”意。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上一篇:唐·李洞《山居喜友人见访》
下一篇:唐·贯休《杞梁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