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ng
xí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fēng
chuī
dài
běi
yōng
yáng
guān
bīng
zhào
hǎi
xuě
西
tǎo
shí
huán
bàn
shàng
liáo
jīn
huáng
yún
cǎn
yán
lǎo
bié
tiān
cǎo
jiān
bái
rào
jīng
bēi
míng
xiāng
zhuī
pān
bái
yáng
qiū
yuè
zǎo
luò
zhāng
shān
běn
wéi
xiū
míng
rén
zhǎn
xián
zhàn
dòu
wèi
jūn
sǎo
xiōng
wán
jīng
gǎn
shí
yún
dàn
xiǎn
jiān
lóu
chuán
ruò
jīng
fēi
dàng
luò
xīng
wān
zòu
sān
jūn
bìn
chéng
bān

译文

北风吹着胡马,占据着汝州的鲁阳关。吴越新征集的兵马冒着鄱阳湖上的大雪,要西上征讨胡虏。吴地的官军在上辽津渡水,黄云惨淡。老母亲和儿子分别,一片悲天跄地的哭喊,人心愁烦。白马绕着旌旗,悲鸣追逐。白杨为之萧索,秋月为之惨淡,早早地落入了豫章山中。生于太平盛世,素不惯于与胡人打仗。但不惜战斗牺牲,为了尽忠报主,扫灭敌顽。其精诚可感,金石为开,岂能惧怕艰险?楼船像长鲸一样在水中飞驰,波涛汹涌,激荡着落星湾。我这一曲悲歌,就暂停到这里,再奏下去的话,三军将士的头发都要白了。

逐句剖析

"胡风吹代马":北风吹着胡马,

# 胡风吹代马:一作“燕人攒赤月”。胡风:北风。代马:代地(今山西东北与河北蔚县一带)所产的良马。此指胡马。

"北拥鲁阳关":占据着汝州的鲁阳关。

# 鲁阳关:战国时称鲁关,汉称鲁阳,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传说鲁阳挥戈,日为之返之二舍,即此也。

"吴兵照海雪":吴越新征集的兵马冒着鄱阳湖上的大雪,

# 海:指鄱阳湖。,吴兵:吴越之地的征调之兵士,泛指江南之兵。

"西讨何时还":要西上征讨胡虏。

"半渡上辽津":吴地的官军在上辽津渡水,

# 上辽津:在豫章郡建昌县(今江西修水县),县中有潦水(即赣江)流过,入鄱阳湖。

"黄云惨无颜":黄云惨淡。

"老母与子别":老母亲和儿子分别,

"呼天野草间":一片悲天跄地的哭喊,人心愁烦。

# 呼天:指向天喊叫以求助。形容极端痛苦。

"白马绕旌旗":白马绕着旌旗,

# 白马:一作“百鸟”。

"悲鸣相追攀":悲鸣追逐。

"白杨秋月苦":白杨为之萧索,秋月为之惨淡,

# 白杨秋月苦:古辞《豫章行》:“白杨初生时,乃在豫章山。”豫章山,泛指在豫章郡内之山。

"早落豫章山":早早地落入了豫章山中。

"本为休明人":生于太平盛世,

# 休明人:太平盛世时期的人。休明:美好清明。

"斩虏素不闲":素不惯于与胡人打仗。

# 闲:通“娴”,娴熟也。

"岂惜战斗死":但不惜战斗牺牲,

"为君扫凶顽":为了尽忠报主,扫灭敌顽。

# 凶顽:凶暴愚顽。亦指凶暴愚顽的人。

"精感石没羽":其精诚可感,金石为开,

# 精感石没羽:《西京杂记》卷五:“辛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他日复猎于冥山之阳,又见卧虎。射之,饮矢没羽。进而视之,乃石也。其形类虎。退而更射,碳破干析而石不伤。祭尝以同杨子云,子云曰:‘至诚则金石为开。’”此用其意。

"岂云惮险艰":岂能惧怕艰险?

# 惮:怕,畏惧。

"楼船若鲸飞":楼船像长鲸一样在水中飞驰,

# 楼船:有楼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战船。亦代指水军。

"波荡落星湾":波涛汹涌,激荡着落星湾。

# 落星湾:即鄱阳湖西北之彭蠡湾,传说有星坠此,故又名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我这一曲悲歌,就暂停到这里,

"三军鬓成斑":再奏下去的话,三军将士的头发都要白了。

# 三军:古制天子置六军,诸侯置屯军。又称军置上、中、下三军,或步,车、骑三军。后为军队通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豫章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乐府诗作。此诗中,诗人展现出矛盾心理,既因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而深表同情,流露出忧民之泪,又鼓励征人顾全大局支持平叛,抒发忧国之情。其格调凄惨与慷慨、沉痛与激昂交织,与杜甫“三吏”“三别”忧国忧民情调相似。在结构上,诗呈现抑扬顿挫特点,中间十四句先抑后扬,最后四句先扬后抑并以抑收尾,与诗人情绪相契合。李白多以抒情浪漫著称,而此诗是其晚年现实主义杰作,他冲破《豫章行》古辞写别离之苦的狭小范围,赋予诗歌充实社会内容,在思想深度和表现力上超越前人,是对“借古乐写时事”传统的继承发展,难能可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豫章行》由李白所作。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安史之乱依旧肆虐,虽安史军内部自相残杀致军力削弱,但在中原地区仍十分猖獗。为彻底平定叛乱,东南地区民众无奈送子弟应征入伍前往前线。历经连年战火,百姓疲惫不堪,几乎到了无丁可征的境地。这一年,李白回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亲眼见到新征士兵出征时,其妻儿老小呼天抢地的悲惨场景。目睹此景,他内心百感交集,遂写下这首《豫章行》,以记录这一残酷现实,抒发心中复杂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反映现实题材的诗。诗中先概写当时战局,以“胡风”暗指安史叛军的嚣张,用“照海雪”展现吴兵军容的理想状态,通过“西讨何时还”表达对战局的忧虑。接着,诗人着力描绘征人离别场景,从人、马到树,层层深入,如“半渡上辽津”等句,展现出母子、夫妻、兄弟别离时的惨痛,体现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而后以征人自述形式,如“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表现出征兵们慷慨壮烈、为国平叛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抒发诗人的爱国激情。最后,写唐军威武出征,又转回现实的悲凉,以《豫章行》古曲不可再奏,暗示士兵们的思乡悲苦,表达出对战争中人民遭遇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黄云惨无颜”“白杨秋月苦”等景物描写,营造出悲伤的氛围,抒发诗人对征人及其家人的同情。直抒胸臆:“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等句,直接表达征人忠诚报国的决心和诗人的爱国之情。用典:“精感石没羽”运用李广射石的典故,展现征人精诚可感、不畏艰险的精神。

3.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胡风代吹马,北拥鲁阳关。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概写战局,“胡风”暗指叛军气焰,“拥”字表现其嚣张,“照海雪”展现吴兵军容,“西讨何时还”暗示战争的不确定性与诗人的忧虑。“半渡上辽津”至“早落豫章山”刻画离别场景,“半渡”表明征人出发,“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等句,通过描写母子分别的悲痛,以及白马、白杨、秋月等景象渲染哀伤氛围,体现诗人对百姓的同情。“本为休明人”至“岂云惮险艰”以征人自述的形式,表明他们生于太平盛世,虽不擅征战,但为尽忠报国,不惜战斗牺牲,展现出慷慨赴义的英雄气概。最后四句“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前两句写唐军威武,后两句回到离别场景,强调悲伤的氛围,体现战争给人带来的伤痛。

4. 作品点评

《豫章行》是李白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突破了古辞专写别离之苦的局限。全诗情感真挚且复杂,既有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又有对征人爱国精神的赞扬,沉郁与激昂的格调相互交织,形成抑扬顿挫的结构。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展现了李白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沉郁、顿挫”是人们对杜甫诗风格的高度概括,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李白《豫章行》的风格也是恰到好处的。

现代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下一篇:唐·韦应物《早春对雪寄前殿中元侍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