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溪采莲女":若耶溪中采莲的少女,
# 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见客棹歌回":见到行客,唱着歌儿把船划回。
# 棹歌:划船时所唱之歌。
"笑入荷花去":嘻笑着藏入荷花丛,
"佯羞不出来":假装怕羞不出来。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也是一首田园题材的诗。描绘了耶溪畔采莲少女,遇见客人后,一边笑着一边划船躲入荷花丛中,还假装害羞不再出来的活泼场景。营造出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情趣的氛围,体现了采莲女的天真烂漫、娇羞可爱,表达了诗人对越地乡村生活和淳朴少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无过多修饰,以“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简洁勾勒出采莲女在耶溪采莲,遇客后划船、嬉笑躲入荷花丛的画面,生动展现其形象。借景抒情:用“荷花”之景,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衬托采莲女的纯洁美好,让人物形象更具美感。
3. 分段赏析
《越女词五首(其三)》中的劳动妇女,有着别样性格。诗里的耶溪,唐时位于越州会稽县南。与前诗中的吴地女子不同,这位在若耶溪采莲的女子,见到其他船上的客人,便一边唱歌,一边调转船头,欢快地划进荷花丛中,还装作害羞不再露面。她看似性格内敛,即便春心萌动,也将情愫深藏,带着几分羞涩。可这难以抑制的内心波澜,还是被诗人敏锐捕捉,一句“佯羞不出来”便是明证。“佯羞”二字精妙绝伦,精准勾勒出少女想看又羞于直视青年男子的复杂心理与神态。仿佛能看到,在层层叠叠的荷花间,少女正透过花叶缝隙偷偷打量客人。花与人相互映衬,画面和谐美妙,令人沉醉。这首诗语言浅白,却韵味悠长。前两句:“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点明地点和人物,描绘采莲女在耶溪采莲,看到客人后唱着歌划船返回的情景,简洁地勾勒出江南水乡的生活画面,引出下文对采莲女进一步的描写。后两句:“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是全诗的精彩之处,“笑入”展现采莲女的活泼,“佯羞”则刻画出她们的娇羞,躲入荷花丛不再出来的举动,将采莲女天真烂漫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画面感。
4. 作品点评
《越女词五首(其三)》短短二十字,却充满灵动之美。李白以白描手法,勾勒出若耶溪上采莲女遇客的生动场景。“棹歌回”“笑入”“佯羞”等用词,将少女的天真活泼与娇羞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尽显其烂漫纯真。借景抒情自然巧妙,荷花不仅营造出清新氛围,更衬托出少女的纯洁美好。“佯羞不出来”中的“佯羞”一词堪称神来之笔,精准捕捉到少女微妙的心理活动,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她躲在荷花丛中,偷偷窥视客人的俏皮模样。整首诗语言质朴浅白,却韵味无穷,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对越地风土人情和纯真少女的喜爱赞美,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风俗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想。
# 谭云:说情处,字字使人心宕。钟云:非“佯羞”二字,说不出“笑入”之情(末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笑入”、“佯羞”,如亲见之。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写出如画。严沧浪曰:调客不如避客,眼掷不如突去。女儿情以此为深,如前者(按指前首中“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句)易喜,亦易贱也。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韦承庆《直中书省》
下一篇:唐·杜甫《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