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怀土望":多时离家,我禁不住回望故土,
# 怀土:怀恋故土。,百年:指一生。
"千里倦游情":千里羁旅,倦怠了游山玩水的兴致。
"高低寻戍道":在山中寻找高高低低的戍道,
# 戍道:边防上的道路。戍:防守边疆。
"远近听泉声":远远近近可以听到泉水的声音。
"涧叶才分色":山涧旁的草色丰富让人眼花,
# 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山花不辨名":枝丫上的花朵繁多的让人叫不出名字。
"羁心何处尽":我的愁思何时才能停止?
# 羁心:亦作羇心,犹旅思,羁旅的愁思。
"风急暮猿清":只有清肃的晚风和青猿凄厉的啼叫。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开篇直抒胸臆,表达羁旅的疲倦与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接着描写晚行途中的山水景色,最后以景结情,深化羁旅愁思。全诗语言自然,意境深远,通过对旅途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羁游在外的疲倦与无奈,以及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眷恋。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夜色昏暗,只能凭借触觉、听觉分辨方向,诗人运用触觉听觉来写景,写得十分真实而又别具一格。
3. 分段赏析
《麻平晚行》首联“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诗人开篇即直抒胸臆,表达羁游在外的疲倦与无奈,以及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眷恋。“百年”极言时间之长,“千里”极言距离之远。颔联“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诗人在晚行途中,沿着高低不平戍道寻找方向,耳边传来清泉的声音。“高低”和远近”两个词形象地写出诗人擦黑赶路的感受,视线不好,只能凭借触觉、听觉分辨方向,确认前行的道路,用词非常准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颈联“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这两句紧承前面,既是写景,又写出诗人的感受。夜色昏暗,诗人看到山涧的叶子模模糊糊,刚刚能分辨出颜色,山上的野花也叫不出名字,显得十分真切。尾联“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将羁旅之心的无尽愁绪抛出,然后以“风急暮猿清”的景象作答,狂风呼啸,暮猿哀啼,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 这首诗描写景状物逼真,中间两联没用一个“晚”字,“暮”字,但处处给人以暮色微茫的感觉,突现了“晚行”的特征。
现代吉林古籍出版社副编审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
上一篇:唐·徐彦伯《采莲曲》
下一篇:唐·张泌《边上·戍楼吹角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