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为过客":活的人是世间过客,
"死者为归人":死去者为归家的人。
# 归人:回家的人。,死者:死去的人。
"天地一逆旅":天地之间如同一个旅店,
# 逆旅:旅店。
"同悲万古尘":可悲呵,人都将化为万古的尘埃。
# 尘:尘埃。
"月兔空捣药":月中白兔徒然捣药,
# 空:徒然。
"扶桑已成薪":扶桑神木已变成了薪柴。
# 薪:薪柴。
"白骨寂无言":地下白骨寂寞无言,
"青松岂知春":青松岂知冬去春来?
"前后更叹息":思前想后更加叹息不己,
# 前后:思前想后。
"浮荣安足珍":功名富贵不值得珍爱。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象征:诗中通过“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等神话元素的引用,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这些象征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使得抽象的时间观念变得具体可感。对比:诗中多处使用对比来强化情感表达。“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将生与死进行鲜明对比,突显生命的短暂与轮回的永恒。借景抒情:李白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具体的景象之中,如“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通过描绘天地间的浩瀚与无尽,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慨,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反衬:以虚衬实,诗中的“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一句,通过对世俗荣誉的轻视,反衬出诗人对真正价值的追求。这种反衬手法不仅强调了诗歌的主题,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超脱。
2. 分段赏析
《拟古(其九)》首句“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开篇即以简洁而深刻的哲理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轮回的永恒,通过对生死本质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紧接着,“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进一步扩展这一主题,将人类的存在置于宇宙的大背景下,强调了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世间万物终将消逝的无奈与哀伤。“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两句引用神话元素,描绘出时间无情流逝的画面。“月兔”和“扶桑”作为古代神话中的象征,分别代表着永恒和新生,然而在这两句诗中却变成了无意义的动作和已经枯萎的事物,深刻地反映了时光流逝不可逆转的事实。这种象征手法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使得抽象的时间观念变得具体可感。接下来的“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生命的虚无感。白骨代表死亡,青松象征着生命力,两者并置形成强烈对比,突显出生命的终结与自然界的持续更替之间的矛盾。这两句诗通过静谧无声的白骨与不知季节变换的青松,反衬出人类面对生死的无力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最后,“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总结全诗,通过对世俗荣誉的轻视,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态度。诗人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人们对于短暂荣耀的追求都是徒劳的,唯有理解并接受生命的无常,才能真正体会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样的结尾不仅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超脱。
3. 作品点评
《拟古(其九)》展现了诗人非凡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此诗以其超凡脱俗的艺术构思和别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在众多古诗文中脱颖而出。诗人通过“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等意象,颠覆了传统神话中的美好幻想,以一种新颖、诡谲的方式重构了这些经典元素,赋予古老传说全新的生命力与思考空间。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既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为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青松岂知春”这样的句子,通过对自然景象不同寻常的解读,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世界独特的感悟方式,使得全诗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该作品的语言风格简洁而深邃,既保持了古典诗歌优美的韵律感,又不失现代思维的敏锐洞察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整体而言,《拟古(其九)》不仅是诗人个人艺术成就的展现,也为后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理解古代神话传说。
# 前辈谓太白《拟古》文词清丽,从鲍、谢来,非《十九首》风格,良然。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汉代五言,里辞多质直,然如《十九首》之类,各具机杼,变化不测。非尽尤作用者也。陆机、江淹《拟古》,善矣,论者谓如搏猛虎、捉生龙,急与之较而力不暇,诚为气格悉敌。白之诸作,体虽仿古,意仍自运,其才无所不有,故辞意出入魏晋,而大致直媲西京,正不必拘拘句比字拟以求之。又,其辞多有寄托,当以意会,更不必处处牵合,如旧注所云也。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李洞《绣岭宫词》
下一篇:唐·李白《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