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yuàn

朝代:唐作者:刘方平浏览量:2
shā
chuāng
luò
jiàn
huáng
hūn
jīn
rén
jiàn
lèi
hén
kōng
tíng
chūn
wǎn
huā
mǎn
kāi
mén

译文

纱窗外太阳慢慢落下,黄昏渐渐降临,宫门幽闭,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寂寞幽寂的庭院内春天已临近尽头,梨花落满地面而院门紧掩。

逐句剖析

"纱窗日落渐黄昏":纱窗外太阳慢慢落下,黄昏渐渐降临,

# 日落:太阳慢慢落下。,纱窗:蒙纱的窗户。

"金屋无人见泪痕":宫门幽闭,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 金屋:汉武帝幼时,曾对长公主(武帝姑母)说:“若得阿娇(长公主的女儿)作妇,当作金屋贮之。”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寂寞空庭春欲晚":寂寞幽寂的庭院内春天已临近尽头,

# 欲:一作“又”。,空庭:幽寂的庭院。

"梨花满地不开门":梨花落满地面而院门紧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怨》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凝练笔触勾勒出深宫女子的悲戚境遇。开篇借黄昏暮色降临,渲染出宫人被冷落的孤寂氛围,以昔日“金屋”之宠与当下无人问津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其因君王恩宠不再而终日悲泣的愁怨。后两句聚焦暮春时节的庭院,凋零的花木与空旷寂寥的环境相互映衬,将主人公被幽禁深宫、年华空逝的凄楚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生动展现出封建宫廷女子命运的悲剧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刘方平(?~?),唐代诗人。出生于河南洛阳。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其诗多咏物写景、闺情乡思之作,尤擅绝句,风格清新自然,构思精巧,富有意趣。作品多寓情于景,意蕴无穷。代表作品有《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或为诗人科举失意、深感怀才不遇时所作。诗人以巧妙的笔触,借深闺中被抛弃、遗忘的女子之口,将自身在求仕路上遭受冷落、抱负难展的落寞与悲愤,化作诗中女子的自伤自怨,以含蓄婉转的方式抒发内心郁积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宫怨诗。描绘了宫人居住金屋却遭君王冷落,终日垂泪的寂寞愁苦之态,同时以暮春残败、环境寂寥之景,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宫嫔失宠后的幽怨哀伤之情。

2. 写作手法

象征:全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的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突显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诗句中的“日落”,“黄昏”,“春欲晚”,“梨花满地”等表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这使整首诗读起来更加委婉深曲,味外有味。烘托:“梨花满地不开门”一句,洁白梨花铺满庭院,却无人欣赏,以花之绚烂烘托出人的落寞之情,无声诉说着宫女的伤春哀怨,使全诗的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渲染:“纱窗日落渐黄昏”一句,用“日落”“黄昏”层层渲染,暮色的暗沉氛围如潮水般漫开,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给人以寂寞凄凉之感。

3. 分段赏析

“纱窗日落渐黄昏”:以细腻的笔触描摹时光的推移,纱窗之上,落日的余晖渐渐淡去,天色由明转暗,一步步沉入黄昏。“日落”与“黄昏”两个时间节点的连续呈现,不仅清晰地交代了从傍晚到入夜的时段变化,更通过光线由强至弱的渐变过程,为画面蒙上了一层逐渐加深的黯淡色调。当暮色像一层薄纱般缓缓笼罩整个空间,“金屋”内的光线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昏暗,这种环境的变化自然地烘托出一种压抑、寂寥的氛围,仿佛将主人公独处的孤寂之感也一同融入了这渐浓的暮色之中,为后文“无人见泪痕”的悲戚情境做好了氛围上的铺垫。“金屋无人见泪痕”:巧妙运用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历史典故,含蓄地点明了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乃是与世隔绝的深宫之中。“金屋”二字看似华丽,实则暗含着禁锢与孤独的意味,昔日典故中的恩宠与如今现实的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人见泪痕”五字蕴含着双重的悲哀:一方面,主人公因独自幽居、无人相伴而黯然落泪;另一方面,即便她泪湿衣襟,也无人得以看见,更无人给予同情与慰藉,这正是深宫中女子最为可悲的命运写照。“泪痕”二字尤为精妙,泪水在脸上留下痕迹,可见其哭泣已持续多时,内心的愁苦与委屈早已积压至极点。这一句仅用七个字,便将人物的身份、所处的环境以及内心的怨情完整地展现出来,成为全诗的情感核心,而其他诗句则围绕此句展开,不断深化这种孤寂与悲怨的情绪。“寂寞空庭春欲晚”:转而描绘庭院的景象,“寂寞”与“空庭”两个词语叠加使用,强烈地凸显出庭院的空旷与死寂之感。“春欲晚”则点明了时节,晚春时分,春光即将逝去,原本生机盎然的庭院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当主人公望向窗外,看到的是一个空无一人、暮春时节的庭院,这种景象不仅加剧了“金屋”之内的孤寂氛围,更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无情流逝。春天的离去仿佛也象征着主人公青春的消逝,她如同这晚春的庭院一般,在深宫之中逐渐失去了生命的光彩与活力。欧阳修笔下“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无奈,在此处也化作了主人公面对时光流逝而无能为力的悲叹,进一步强化了其内心的凄凉之感。“梨花满地不开门”:以一幅凄美的画面作结,满地的梨花凋零飘落,而主人公却始终紧闭房门,不愿走出。“梨花满地”是对“春欲晚”的具体诠释,洁白的梨花纷纷扬扬地落在庭院之中,原本美丽的花朵如今却成了凋零与衰败的象征,这景象不禁让人联想到主人公的命运,如同这落花一般,在深宫中悄然凋零,无人怜惜。“不开门”这一动作则进一步凸显了主人公内心的绝望与封闭,她不仅被深宫的高墙所禁锢,更在精神上自我封闭,拒绝与外界接触。王夫之曾言“诗文俱有主宾”,此句以满地的梨花作为“宾”,来陪衬“金屋”中的主人公这一“主”,人与花相互映衬,落花的命运正是主人公命运的写照,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将宫怨之情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美人迟暮的悲凉之感,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从时间布局看,首句“纱窗日落渐黄昏”直写日暮时分,以光线由明转暗的变化暗示时光流逝,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则点明季节已至暮春,从日之将晚到春之将尽,时间维度的递进自然带出空间场景的转换——由首句纱窗暮色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再以第三句空庭春晚的荒芜景象,顺势过渡到末句庭中飘落的梨花。空间上,前两句聚焦“金屋”内的封闭场景,后两句转写庭院的空旷寂寥,通过“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的视角,从屋内黄昏渐临的昏暗,到屋外春晚花落的凋零,从近处“无人”的孤寂,到远处“庭空门掩”的荒芜,画面衔接流畅。色彩运用上,全诗以暮色为暗淡底色,又以“梨花满地”的洁白形成视觉反差,既强化了环境的凄清感,也暗合主人公伤春自怜的心境,使色调与情调达成统一。在写作手法上,“金屋无人见泪痕”作为全诗核心,其余三句通过多重意象层层烘托:“日落”“黄昏”象征时光消逝,“春欲晚”“梨花满地”隐喻青春凋零,以象征手法将自然物候与人物命运相勾连,深化美人迟暮的悲怆;同时借助重叠渲染的技巧,如“日落”与“黄昏”叠加强化暮色的浓重,“春晚”与“落花满地”呼应凸显春光殆尽,“金屋无人”“庭院空寂”“重门深掩”层层递进,将主人公与世隔绝的孤寂处境推向极致,使深宫怨情在反复勾勒中更显沉郁绵长,意境也因象征与渲染的交织而倍添深曲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唐云:四语只是形容冷落。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一日之愁,黄昏为切;一岁之怨,春暮居多。此时此景,宫人之最感慨者也。不忍见梨花之落,所以掩门耳。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无聊无赖,那得不怨?

《历代诗法》

# 首二句言黄昏窗下,虽贵居金屋,时有泪痕。李白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愁深泪湿,尚有人窥。此则于寂寞无人处泪尽罗巾,愈可悲矣。后二句言本甘寂寞,一任春晚花飞,朱门深掩,安有余绪怜花?结句不事藻饰,不诉幽怀,淡淡写来,而春怨自见。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此诗于时于境皆极形其凄寂,处在此等环境中之人之情如何,不言而喻,况欲得一见泪痕之人而无之耶!设想至此,诗人用心之细、体情之切,俱非易到。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金谷园》

下一篇: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