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如画里":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
# 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山晚望晴空":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 晚: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
# 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双桥落彩虹":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 彩虹:指水中的桥影。,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开皇(隋文帝年号,公元581~600年)年间所建。
"人烟寒橘柚":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
# 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秋色老梧桐":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谁念北楼上":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
# 北楼:即谢朓楼。
"临风怀谢公":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 谢公:谢朓。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首满含深情的怀旧诗。诗的开篇至主体部分,笔触聚焦于写景状物,生动勾勒出诗人登上谢脁楼后目之所及的如画美景。直至结尾,诗人才笔锋一转,直抒胸臆,点明对谢脁的深切怀念,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先贤由衷的追慕之情。整首诗遣词造句清新雅致,格调超凡脱俗,营造出的意境苍茫辽远,尽显独特魅力,引人沉醉。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以景语开篇,“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人把秋天的宣城描绘得如诗如画,晴空下的江城、夹着明镜般江水的两岸、落如彩虹的双桥,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通过对这些美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宣城景色的喜爱之情。“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诗人借景抒情,感慨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在北楼上临风怀念谢脁的心情,景中含情,抒发了自己政治上的苦闷和对谢脁的追慕。动静结合:“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中,“人烟寒橘柚”描绘了橘柚林中的人家在秋寒中升起的炊烟,给人一种静谧、寒冷的感觉,是静景;“秋色老梧桐”则写出了秋风中梧桐树叶逐渐衰老飘落的动态,动静结合,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萧瑟氛围。用典:“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运用了谢脁的典故。谢脁曾在宣城任太守,留下了许多诗篇和政绩,李白对他十分敬仰。通过怀念谢脁,既表达了自己对谢脁的追慕之情,也暗示了自己与谢脁有相似的遭遇和心境,借古人之事,抒自己心中之感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沉。比喻:“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是说,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的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开门见山:“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的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
3. 分段赏析
开篇“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谢公楼,凭高俯瞰,江城宛如画中景致,岚光山影澄澈明净。此联运用李白惯用的“开门见山”手法,将登览所见概括写出,瞬间吸引读者步入诗境。颔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两水”即句溪与宛溪,二者在宣城东北相会,绕城合流。秋日溪水愈发澄清,波光粼粼,如明镜般。“双桥”指凤凰桥与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所建。从高楼远眺,溪水缥清,夕阳鲜红,桥影倒映水中,似天上彩虹落入明镜,诗人想象奇妙,笔致灵动,令人称奇。颈联“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天傍晚,原野寂静,山冈丛林炊烟袅袅,橘柚深碧,梧桐微黄,尽显苍寒之景,秋意渐浓。诗人观察入微,以凝练语言勾勒深秋轮廓,渗透季节与环境氛围,笔力丝丝入扣。中间两联皆从首联“望”字生发,上写“江城如画”,下绘“山晚晴空”,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尾联“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表面上呼应开篇,点明登览地点,实则另有深意。“谁念”二字,“怀谢公”的“怀”指诗人自己,“谁念”的“念”指他人,意即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之情无人能懂,并非普通怀古。李白政治上遭权贵排挤,弃官后失意漂泊,客居他乡,心情抑郁。宣城作为旧游之地,他到此便怀念谢脁,不仅因当地留存谢脁的名胜古迹,更因二人情感相通。李白独自于谢脁楼上眺望,缅怀谢脁悲剧人生,虽时代不同,但精神相连。这种渺茫心境,反映出其政治上的苦闷彷徨与孤独,因仕途受阻,只能寄情山水,追思古人,而他复杂的情怀,鲜有人能理解。
# 李白云:“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老杜云:“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气焰盖相敌。陈无己云:“寒心生蟋蟀,秋色上梧桐。”盖出于李白也。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太白亦有《登岳阳楼》句,未及孟、杜。此诗起句似晚唐,中二联合景而京壮,则晚唐所无也;宣州有双溪、叠嶂,乃此州胜景也,所以云“两水”;惟有“两水”,所以有“双桥”。王荆公《虎图行》“目光夹镜坐当隅”,虎两目如夹两镜,得非仿谪仙“两水夹明镜”之意乎?此联妙绝。起句所谓“江城如画里”者,即指此三、四一联之景,与五、六皆是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王元美曰:太白“人烟”二语,黄鲁直更之曰:“人家围橘柚,秋色老梧桐。”只易两字,而丑态毕具,直点金作铁手耳。句法(“山晓”句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寒”、“老”二字孤清。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五、六清老秀出,是天际人语。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明镜”、“彩虹”、“寒”字、“老”字,皆在秋天晴空中看出,所以为妙。乃知古人好句,必与上下文关合。若后人就句论句,不知埋没古人多少好处。
清顾安、何文焕《唐律消夏录》
# 三、四人多赏之,余嫌近俗。五、六佳甚,山谷改“烟”为“家”,评者嗤为点金成铁手,然亦不言“烟”之不为“家”者何在。
清屈复《唐诗成法》
# —联俱是如画(“两水”四句下)。人家在橘柚林,故“寒”;梧桐早凋,故“老”。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风神散朗。五、六写出秋意,郁然苍秀。吴昌祺曰:此种自堪把臂元晖。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三、四高华,非止骈丽;五、六句老成,复以自然,成其名句。方霞城曰:中四写景如画,正从起句生情。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寒”字、“老”宇,实字活用,是炼宇法。
清张锡麟《唐诗近体》
# 吴曰:刻划鲜丽,千古常新(“两水”二句下)。吴曰:苍老峭远(“人烟”二句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冯舒:看第二联,何尝分景与情?直作宣城语,几不可辨。冯班:谢句也。太白酷学谢。何义门:中二联是秋霖新霁绝景。落句以谢脁惊人语自负耳。纪昀:五、六佳句,人所共知。结在当时不妨,在后来则为窠臼语,为浅率语,为太现成语,故论诗者当论其世。无名氏(乙):襄阳“微云”、“疏雨”一联澹逸,此苍深,并千古名句。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 严沧浪曰:五、六入画品中,极平淡,极绚烂。岂必王摩诘?
不详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刘方平《春怨》
下一篇:唐·元稹《离思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