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南楼佳兴新":我独自坐在南楼之上,心中涌起了新的兴致,
# 佳兴:指雅兴。
"青山绿水共为邻":这青山绿水都与我相伴为邻。
"爽气遥分隔浦岫":那清爽的气息,远远地从江对岸的山峦间传来,
"斜光偏照渡江人":夕阳的斜晖,偏偏照着那渡江的行人。
"心闲鸥鸟时相近":我心境闲适,鸥鸟时常飞近我身旁,
"事简鱼竿私自亲":事务简单清闲,我对那鱼竿也格外亲近。
"只忆帝京不可到":只是想到帝京遥远不可及,
# 帝京:指帝都,京都。
"秋琴一弄欲沾巾":弹奏起秋天的琴曲,一曲未了,泪水就几乎沾湿了衣襟。
唐代诗人
李嘉祐(728?~779?),唐代诗人。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台州刺史、袁州刺史等职。他与钱起、郎士元、刘长卿并称“钱郎刘李”。其工诗,善写山水景物,以绮靡婉丽著称,有受齐梁诗风影响的痕迹。有《李嘉祐集》(又称《台阁集》)二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登楼怀远诗。诗中以“独坐南楼”视角,描绘青山绿水、爽气斜光的秋江景致,展现与鸥鸟相伴、鱼竿在手的闲适生活,化用“不惊鸥”典故,暗含仕途失意自嘲;以秋琴哀音直抒对帝京的眷恋与理想落空的悲慨,营造出闲适与萧瑟交织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仕途蹭蹬却心系京华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仗:颔联“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中“爽气”对“斜光”,颈联“心闲”对“事简”,体现律诗严谨结构。情景交融:青山绿水、爽气斜光等景语,既绘秋江澄明之境,又融诗人闲中含郁的心境,如“斜光偏照”暗喻心绪孤微,景情互衬,浑然一体。用典:“心闲鸥鸟时相近”化用“鸥鸟忘机”典故,借鸥鸟亲近无猜,暗示诗人淡泊心境与自然的契合,反衬官场机心争斗,含蓄表达对仕途纷扰的疏离。直抒胸臆:尾联“只忆帝京不可到”直接倾诉对京华的眷恋,“秋琴一弄欲沾巾”以动作写悲慨,直露理想难遂的苦闷,收束全诗情感张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诗人开篇便点明独自登上南楼,面对青山环抱、绿水相依的景色,心中涌起崭新的兴致。“独坐”尽显孤独,却又因眼前美好景致而有“佳兴”,为全诗奠定了悠然又略带孤寂的基调,诗人仿佛在自然怀抱中寻得片刻慰藉。颔联“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视角进一步延展。远处,清爽的秋气隔着江水,弥漫在对岸山峦间,给人以澄澈之感;夕阳的余晖,偏偏洒在渡江之人身上,勾勒出一幅宁静又略带寂寥的画面。此联通过对“爽气”“斜光”“渡浦岫”“渡江人”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悠远开阔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心境的澄明与高远。颈联“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巧用“不惊鸥”典故。相传海边有人常与鸥鸟嬉戏,其心无杂念,鸥鸟便不惧怕他。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心境闲适,鸥鸟常来相伴,事务简单,鱼竿也似与自己格外亲近。表面上,诗人享受着与自然相伴、悠闲垂钓的生活,然而,结合其仕途因罪被贬的经历,不难看出这“心闲”背后,实则潜藏着被贬后的无奈与失意。尾联“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笔锋陡然一转。此前的悠然闲适瞬间被打破,诗人直言心中对帝京的思念。帝京,不仅是政治中心,更象征着诗人曾经的抱负与理想。如今却因种种原因无法抵达,只能在萧瑟秋风中弹奏秋琴,一曲未终,泪水已沾湿衣襟,深刻展现出诗人眷恋京城、渴望再得任用却不得的悲愁。
上一篇:唐·韩偓《疏雨》
下一篇:唐·刘禹锡《团扇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