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zhāo
róng

朝代:唐作者:李嘉祐浏览量:1
shuǐ
miàn
róng
qiū
shuāi
fán
tiáo
piān
shì
zhuó
huā
shí
píng
míng
chuí
hóng
liǎn
yǒu
zhāo
chóu
luò
bēi

译文

水面上的芙蓉到了秋天已经衰败,繁茂的枝条偏偏开花很迟。天刚亮时露珠滴落在它泛红的花脸上,仿佛有着早晨忧愁傍晚就会凋落的时光。

逐句剖析

"水面芙蓉秋已衰":水面上的芙蓉到了秋天已经衰败,

# 水面芙蓉:即荷花。

"繁条偏是著花时":繁茂的枝条偏偏开花很迟。

# 偏:一作到。

"平明露滴垂红脸":天刚亮时露珠滴落在它泛红的花脸上,

# 红脸:喻花容。,平明:天大亮的时候。

"似有朝愁暮落悲":仿佛有着早晨忧愁傍晚就会凋落的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朝木芙蓉》是一首七言绝句,一般认为为唐代赵彦昭所作,不过也存在作者归属的学术争议,认为是唐代诗人李嘉祐所创作。该诗收录于《全唐诗》卷一○三,还被载入多部诗歌总集。诗中描绘了秋日木芙蓉的凋零之景。前两句“水面芙蓉秋已衰,繁条偏是著花迟”,通过秋日芙蓉的衰败与枝条上花朵的迟开形成对比,引出对时节变化的感知;后两句“平明露滴垂红脸,似有朝愁暮落时”,则以拟人的手法刻画木芙蓉的形态,清晨的露珠滴落,像给它染上了红扑扑的脸蛋,又仿佛带着早晨绽放、傍晚凋零的愁绪,暗含着时光易逝的哀婉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李嘉祐(728?~779?),唐代诗人。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台州刺史、袁州刺史等职。他与钱起、郎士元、刘长卿并称“钱郎刘李”。其工诗,善写山水景物,以绮靡婉丽著称,有受齐梁诗风影响的痕迹。有《李嘉祐集》(又称《台阁集》)二卷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赵彦昭(约650-714),乃甘州张掖人士。在唐中宗年间,他官至中书侍郎,政治生涯虽未有显著功绩传世,但其文学成就却颇为突出。《秋朝木芙蓉》作为赵彦昭的代表作之一,与《人日侍宴大明宫应制》等诗作一同被收录于《全唐诗》卷一○三。这些诗作创作于盛唐时期,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物象细致入微的敏锐观察,也蕴含着他对宦海沉浮的深切情感投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秋日木芙蓉凋零的景象,体现了时光易逝的哀婉情感,营造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物象的细致观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水面芙蓉秋已衰,繁条偏是著花迟”以“衰败”与“迟开”形成对比。前句写秋日芙蓉已衰,展现凋零之景;后句言枝条繁茂却开花晚,在衰败中显突出。此对比体现了时序中自然物象的不同状态,暗含生命逆境中绽放的意味,为后文时光易逝的哀婉情感铺垫,也流露对生命兴衰的感慨。拟人:“平明露滴垂红脸,似有朝愁暮落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红脸”赋予木芙蓉人类面容特征,“垂”字使其具低垂姿态;“朝愁暮落”则赋予其愁绪与对命运的感知。此拟人既描绘出晨露中木芙蓉娇艳又脆弱的形态,又传递出时光易逝的哀婉,暗含对生命短暂的惋惜及诗人对宦海沉浮、时光匆匆的感慨。用典:“水面芙蓉秋已衰”,勾勒出秋日芙蓉凋零之旬。此句巧妙化用《长恨歌》中“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典故。该典故原意是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睹物思人,见荷花便想起贵妃的面容,见柳叶便忆起贵妃的秀眉,借自然物象寄托对逝去之人的深切思念。而赵彦昭在诗中使用这一典故时,并未延续其思念之情,而是取“芙蓉如面”中芙蓉与面容的关联,将水面凋零的芙蓉与“面”的意象隐性勾连,为后文“垂红脸”的拟人化描写埋下伏笔,以芙蓉的衰败呼应秋日时令,更添几分凄清之感。

3. 分段赏析

“水面芙蓉秋已衰”,开篇点明时节与木芙蓉的生长环境。“水面芙蓉”点明所咏之物是生长在水边的木芙蓉,“秋已衰”则交代了时间是秋季,且此时的芙蓉已呈现出衰败之态。秋意渐浓,多数花草早已凋零,木芙蓉虽未完全枯萎,却也难掩萧瑟,为全诗奠定了略带伤感的基调。“繁条偏是著花迟”,承接上句,进一步写木芙蓉的生长特点。“繁条”描绘出芙蓉枝繁叶茂的样子,与“秋已衰”形成对比,显露出它生命力的顽强;而“偏是著花迟”则点出其独特之处——开花时间很晚。在万物趋向凋零的秋季,它却选择此时绽放,既让人感受到它的不合时宜,又暗含着一丝倔强。“平明露滴垂红脸”,转入对木芙蓉清晨姿态的细致刻画。“平明”指清晨,点明时间;“露滴”描绘出晨露凝结在花瓣上的景象,增添了画面的清新与湿润感;“垂红脸”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带着晨露的芙蓉花比作含羞低垂的红脸,既写出了花瓣的娇艳色泽,又赋予其娇羞可人的情态,生动形象。“似有朝愁暮落时”,由花的形态引申出对其命运的感慨。“似有”二字带有推测之意,写出了诗人从芙蓉花的姿态中感受到的情绪;“朝愁暮落”则点出了木芙蓉花期短暂的特点——清晨绽放,傍晚可能就会凋零。这份“愁”既是花因自身短暂花期而生的忧愁,也暗含着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之情,将花与人的情感巧妙融合,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照邻《入秦川界》

下一篇:唐·李白《横吹曲辞·白鼻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