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秦不两立":燕国秦国势不两立,
# 不两立:不能同时并存。《战国策·燕策三》:“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太子已为虞":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
# 虞:忧患,引申为心病。,太子:即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
"千金奉短计":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
# 短计:浅陋的计谋。,千金:指代秦将樊於期之首级。
"匕首荆卿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 荆卿:即荆轲。
"穷年徇所欲":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
# 徇:顺从。,穷年:整年。
"兵势且见屠":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 且见屠:将要被屠杀。
"微言激幽愤":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
# 微言:密谋;暗中进言。
"怒目辞燕都":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 燕都:指燕国首都。
"朔风动易水":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
# 朔风:北风,寒风。
"挥爵前长驱":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 长驱:向前奔驰不止。,爵:古代酒器。
"函首致宿怨":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
# 宿怨:指代秦王。,函首:将首级装入匣子。
"献田开版图":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炯然耀电光":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
# 电光:指匕首。,耀:一作曜。,炯然:明亮貌。
"掌握罔正夫":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 正夫:这里指行家。正:一作“匹”。,罔:没有,不是。
"造端何其锐":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
# 造端:开始;开端。
"临事竟趑趄":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 趑趄:犹豫,不进貌。
"长虹吐白日":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
"仓卒反受诛":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 仓卒:即仓猝,匆忙急迫。
"按剑赫凭怒":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
# 按剑赫凭怒:“按剑”二句:指秦王发怒攻打燕国事。
"风雷助号呼":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慈父断子首":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
# 慈父断子首:“慈父”二句:指燕王杀太子丹仍被追逃事。
"狂走无容躯":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夷城芟七族":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
# 七族:指亲姻家族。,芟:割草,引申为除去。
"台观皆焚污":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 焚污:谓焚毁玷辱。,台:古代官署名。
"始期忧患弭":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
# 弭:消除、停止。
"卒动灾祸枢":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 枢:枢纽,机关,关键。
"秦皇本诈力":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
# 诈力:欺诈与暴力。
"事与桓公殊":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 桓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以信为号召,与秦之并兼诈力不同。
"奈何效曹子":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
# 曹子:即曹沫,春秋时期著名刺客。
"实谓勇且愚":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
"世传故多谬":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
# 故:通“固”,本来。
"太史征无且":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 无且:指秦王侍医夏无且。,征:证明、应验。,太史:指太史公司马迁。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咏荆轲》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聚焦于荆轲刺秦王这一著名历史事件。诗中凭借极具概括性和包容性的语言,细致展现了事件的复杂情节,将荆轲临行的悲壮、刺秦的紧张激烈描绘得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地呈现出荆轲勇敢、真诚、刚毅又带点愚狂的性格特点。同时,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荆轲刺秦行为在政治层面短视与盲动的轻蔑态度,鲜明地传达出自己在国家统一问题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2. 写作手法
记叙:依次叙述太子丹谋划、荆轲应命、准备行刺、实施刺杀直至失败,以及事后秦王的报复等情节,脉络清晰,完整地展现了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开篇点明背景,引出刺秦计划的开端。
3. 分段赏析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两句,点明了燕秦两国势如水火不容的紧张局势,燕国太子丹为此深感忧虑。开篇即营造出一种严峻的氛围,为整个故事奠定了基调,也引出了后续荆轲刺秦这一事件的缘由。“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两句,讲述了太子丹花费千金,采用短浅之计,让荆轲带着匕首奔赴秦国。“千金”凸显了太子丹对此次行动的重视,“短计”则暗示了诗人对这种方式的不认同,而“荆卿趋”简洁地描绘出荆轲应命前往的行动,一个“趋”字展现出荆轲的果断。“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两句,意思是秦国常年追求扩张欲望,燕国的军事形势岌岌可危,即将面临被屠杀的命运。此句进一步阐述了燕国所处的艰难处境,为荆轲刺秦的行为提供了更深刻的背景,也体现出诗人对局势的清晰洞察。“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两句,描绘了荆轲因太子丹的言辞激发内心幽愤,怒目而视后毅然辞别燕都。“微言”体现了言辞的微妙作用,“激”字生动展现出荆轲情绪的被点燃,“怒目”则形象地刻画了荆轲此时的激愤神态,表现出他的正义与果敢。“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两句,描写了北风呼啸吹动易水,荆轲举杯饮酒后向前长驱而去。“朔风”“易水”营造出一种悲壮、凄凉的氛围,“挥爵”这一动作既展现出荆轲的豪迈,又增添了几分离别时的慷慨之情,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的场景。“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两句,写的是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试图以此化解燕国与秦国的宿怨。这是刺秦计划的重要准备环节,“函首”“献田”的行为展现出刺秦计划的周密,也暗示了燕国为求自保所做的无奈之举。“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两句,形容荆轲刺秦的匕首如闪电般耀眼,可惜没有击中秦王。“炯然耀电光”生动地描绘出匕首刺出时的迅猛与光亮,“罔正夫”则直接点明刺杀行动的失败,一个“罔”字饱含着遗憾之情。“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两句,感慨荆轲一开始行动极为果敢,然而到了关键时刻却有所犹豫。“造端”与“临事”形成时间上的对比,“何其锐”突出了荆轲最初的勇猛,“竟趑趄”则对其关键时刻的表现表示惋惜,引发读者对这一转变的思考。“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两句,用“长虹吐白日”这样奇幻的景象来象征荆轲刺秦的壮举,可惜最终仓促之间反而被诛杀。此句将悲壮的氛围渲染到极致,“长虹吐白日”展现出荆轲行动的不凡,与“仓卒反受诛”的悲惨结局形成强烈反差。“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两句,描写秦王按剑大怒,其愤怒如同有风雷相助般声势浩大。这里通过对秦王愤怒的刻画,侧面烘托出荆轲刺秦事件对秦王的巨大冲击,也展现出事件的紧张与激烈程度。“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两句,讲述了秦将樊於期的父亲为求自保,斩断儿子首级,樊於期死后连容身之所都没有。此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局势的残酷,也暗示了刺秦行动背后的复杂与无奈。“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两句,说明秦王因荆轲刺秦之事,夷平燕国城池,诛杀荆轲七族,焚烧燕国宫观。生动展现出秦王的残暴与报复心,也凸显了荆轲刺秦失败后带来的严重后果。“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两句,是说原本期望通过刺秦消除燕国的忧患,最终却引发了巨大的灾祸。此句直接点明了刺秦行动的初衷与结果的巨大反差,表达出诗人对这种政治短视行为的批判,也引发读者对历史事件因果的思考。“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两句,指出秦始皇本就凭借诈力行事,与齐桓公以诚信称霸的做法截然不同。通过对比秦始皇和齐桓公,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秦始皇的批判,也从侧面反映出荆轲刺秦行为在诗人眼中的不智,因为面对秦始皇这样的人,刺秦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两句,感慨荆轲为何要效仿曹沫,实在是勇敢却又显得愚蠢。这里将荆轲与曹沫对比,表明荆轲虽有勇气,但这种方式在诗人看来是不明智的,体现出诗人对荆轲刺秦行为的客观评价,既有对其勇气的肯定,又有对其行为方式的否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两句,诗人认为世间流传的关于荆轲刺秦的故事多有谬误,而司马迁则依据夏无且的亲身经历进行了准确记载。此句体现出诗人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也表明诗人在创作此诗时对历史资料的严谨态度,通过强调真实历史,进一步强化了对荆轲刺秦事件的看法。
4. 作品点评
唐代时期,侠风盛行。安史之乱爆发后,皇室与强藩间矛盾日益尖锐,借助刺客除去对方阵营关键人物,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与常用手段。柳宗元的《咏荆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此诗充分展现出柳宗元对这类政治短视及盲动行为的鄙夷,深刻传达出他在追求国家统一进程中,对依靠“诈力”这种不当方式的摒弃态度。
# 咏荆轲者多矣,此篇“勇且愚”之评,与渊明“惜哉剑术疏”之语同一意脉。陶、柳诗率含蓄不尽。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刘云:结得此事较有体。太史公曰:世言荆轲伤秦王,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尤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
明高棅《唐诗品汇》
# 至如《荆轲》结语云“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即《桐叶封弟辩》云“或曰封唐,史佚成之”之意,何语较元和终则温润耳,故不入大变也。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用事变换(“长虹”句下)。“秦皇本诈力”以下,又即荆轲必欲生劫之以报太子之意,与上“临事竞趑趄”一层反覆呼应,言所患不在无勇,而反失太子“燕秦不两立”之本谋,则短于计而失诸愚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上一篇:唐·唐彦谦《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