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峰如画碧参差":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
# 碧参差:《彰明县志》作“色参差”。
"藤影风摇拂槛垂":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
# 槛:当指大明寺之栏杆。
"野径来多将犬伴":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带着家犬行走,
"人间归晚带樵随":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
"看云客倚啼猿树":我倚树而立,聆听树上猿啼阵阵,
"洗钵僧临失鹤池":有时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 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
# 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
"已将书剑许明时":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 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书剑:指文才武艺。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离别抒怀诗。描绘了匡山清幽秀美的景致,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又表达了自己为实现理想决心离开故乡,将文才武艺奉献给大唐盛世的豪情壮志。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前六句通过对匡山如画峰峦、藤影摇曳、野径行人、洗钵僧等诸多景色的描写,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融入其中。直抒胸臆:尾联“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直接表明自己为了实现理想,甘愿离开故乡,把才能奉献给时代的决心。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描绘了天色初晓时,李白走出家门远眺匡山的画面。曙光中的匡山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山色斑斓,让他心情格外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在风中摇曳,枝条轻柔地拂过栏杆,尽显悠然惬意。接着“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纵横交错,人们出行常带着家犬同行。每至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背着柴薪走下山,这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场景,传递出平静悠远之感。中间两句“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讲述了李白读书疲倦时,常倚靠在树上,一边欣赏云卷云舒,一边聆听猿啼阵阵。有时还能看到大明寺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那个池塘曾有白鹤光顾,如今却不见其踪影。短短几句,生动勾勒出匡山的美好景致,深切表达出他对匡山的深厚情感。诗的最后两句,“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构建出匡山虽美却无心留恋,一心要奉献文才武艺的壮志图景。李白平日里“将犬”相伴,“带樵”晚归,听“猿啼”,观“鹤飞”,本应是心旷神怡、安闲舒适的状态。但他运用借景抒情之法,表明匡山虽好,自己却要离去。并非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决心走出大山,凭借自身的文武才艺,去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4. 作品点评
《别匡山》全诗共八句,前六句着重勾勒匡山的“清境”,从峰峦如画、藤影摇曳,到野径行人、僧临鹤池,描绘出匡山雄奇、秀丽且清幽的自然美景,字里行间尽显李白对家乡的深情与眷恋。末二句笔锋一转,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道出远游目的。诗人运用借景抒情之法,在清雅闲适的氛围中,彰显出远大志向与豪迈情怀。娓娓叙事,款款抒情,展现出李白离开蜀地、辞别家乡时,虽对故乡满怀不舍,但积极入世、施展才能、为大唐盛世奉献文才武艺的抱负更为强烈。
# “此诗说‘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不过是一个未第童生的一份干瘪的决心书而已……一首平仄不调、对仗不稳、手法拙劣、格调平庸之作。”
现代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刘友竹《“伪碑”仍伪“确证”不确》
上一篇:唐·司空图《早春》
下一篇:唐·李白《登高丘而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