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gāo
qiū
ér
wàng
yuǎ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dēng
gāo
qiū
wàng
yuǎn
hǎi
liù
áo
shuāng
sān
shān
liú
ān
zài
sāng
bàn
cuī
zhé
bái
chén
guāng
cǎi
yín
tái
jīn
què
mèng
zhōng
qín
huáng
hàn
kōng
xiāng
dài
jīng
wèi
fèi
shí
yuán
tuó
suǒ
píng
jūn
jiàn
shān
mào
líng
jìn
huī
miè
yáng
zhī
lái
pān
dēng
dào
zéi
jié
bǎo
jīng
líng
jìng
néng
qióng
bīng
jīn
dǐng
fēi
lóng
ān
chéng

译文

登上高丘,向大海遥望。那传说中负载仙山的六只巨鳌,如今骨头已如霜般惨白,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又漂流到哪里去了呢?那传说中生长在日出之地的神木扶桑,已经有一半被摧折,太阳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传说中神仙居住的银台金阙,就如同在梦境中一样虚幻,秦始皇和汉武帝白白地期盼着能够找到仙境、求得长生。精卫含着木石去填海,只是白白耗费精力,鼋鼍也没有了可以依托的仙山。您难道没看见,秦始皇的骊山墓和汉武帝的茂陵墓都已荒废,化为尘土。任由牧羊的孩童在上面攀登。盗贼将陵墓中的金银珠宝劫掠一空,帝王的精魂神灵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像这样好战无度、滥用武力到如此地步,又怎么可能像黄帝那样在鼎湖乘龙飞升成仙呢?

逐句剖析

"登高丘":登上高丘,

"望远海":向大海遥望。

"六鳌骨已霜":那传说中负载仙山的六只巨鳌,如今骨头已如霜般惨白,

# 六鳌:出自《列子・汤问》,渤海之东有五座仙山随波漂流,天帝令十五只巨鳌分三组轮流背负,后龙伯国大人钓走六鳌,致使两座仙山沉没。

"三山流安在":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又漂流到哪里去了呢?

"扶桑半摧折":那传说中生长在日出之地的神木扶桑,已经有一半被摧折,

# 扶桑:传说中的神木,长在日出的地方。

"白日沉光彩":太阳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传说中神仙居住的银台金阙,就如同在梦境中一样虚幻,

# 银台:《史记·封禅书》(齐)威、(齐)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台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至者,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台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去云。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封禅书》又记“今天子(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遣方士入海中求蓬莱安期生之属”。

"秦皇汉武空相待":秦始皇和汉武帝白白地期盼着能够找到仙境、求得长生。

"精卫费木石":精卫含着木石去填海,只是白白耗费精力,

# 精卫:“精卫填海”的故事。

"鼋鼍无所凭":鼋鼍也没有了可以依托的仙山。

# 鼋鼍:言三神山既不存在,鼋鼍一类的神物也就无处寄身。仍言神物为虚幻。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您难道没看见,秦始皇的骊山墓和汉武帝的茂陵墓都已荒废,化为尘土。

# 茂陵:汉武帝死葬茂陵。,骊山:秦始皇死葬骊山。

"牧羊之子来攀登":任由牧羊的孩童在上面攀登。

"盗贼劫宝玉":盗贼将陵墓中的金银珠宝劫掠一空,

# 盗贼:盗贼是作者沿用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称呼。

"精灵竟何能":帝王的精魂神灵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 精灵:指秦始皇、汉武帝的神灵。

"穷兵黩武今如此":像这样好战无度、滥用武力到如此地步,

# 穷兵黩武:好战不止。

"鼎湖飞龙安可乘":又怎么可能像黄帝那样在鼎湖乘龙飞升成仙呢?

# 鼎湖飞龙: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齐人公孙卿欺骗汉武帝说“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古之黄帝与神通,且战且学仙,铸鼎于荆台,有龙下迎。武帝对此深信不疑,且言,“嗟乎!吾诚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高丘而望远》由唐代李白创作。诗开篇点明登高望远,随后借诸多神话典故,如六鳌、三山、扶桑、精卫填海等,表明传说中的神仙境界与长生之事皆为虚妄。诗末以秦皇汉武穷兵黩武却终归一死,陵墓荒废被盗,揭示其求仙的愚蠢。此诗表面讽刺秦皇汉武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则针砭唐玄宗溺于佛道、荒淫误国之举,有托古讽今之意。其写作手法上,典故密集,借典故组成意象来构建思维结构,表达对统治者的批判与对国运的担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李白南游吴越之时。当时唐玄宗沉溺于佛道,喜好神仙之术,追求长生不老,同时多有穷兵黩武、荒淫误国之举。李白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借古讽今,通过对秦始皇、汉武帝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却终究身死的描述,实则批判唐玄宗的种种行为,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属于讽喻诗题材。诗开篇点明登高望远,接着借六鳌、三山、扶桑等神话传说,表明传说中的神仙境界与长生之术虚妄不实。继而以秦始皇、汉武帝为例,写他们求仙妄想长生却终归一死,陵墓荒芜,珍宝被盗,往昔雄图霸业成空。此诗实则托古讽今,借批判秦皇汉武迷信求仙、穷兵黩武,来讽刺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以及穷兵黩武、荒淫误国的行为,表达诗人对当朝国事的忧虑,展现了诗人虽漂泊仍心系国运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以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等,借评秦皇汉武迷信求仙、穷兵黩武,讽刺唐玄宗相同的荒淫误国之举。

3. 分段赏析

《登高丘而望远海》这首诗托古讽今,借对秦始皇、汉武帝求仙荒诞行为的批判,暗讽唐玄宗。首段(首二短句):点明诗人登高临海,心潮澎湃却未写海景,而是联想到相关神话传说,为下文议论做铺垫。中段(中间八句):写诗人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境界不存在,神话传说虚妄不实。六鳌成枯骨、三山成云烟、扶桑摧折、银台金阙如梦中烟云等,借这些意象表明秦皇汉武寻求长生药只是幻影,精卫填海、鼋鼍为梁也都徒劳无功。末段(末六句):写诗人想到秦始皇、汉武帝穷兵黩武妄想长生,终归一死。他们的陵墓已倾废荒芜,昔日的英豪如今灰飞烟灭,其愚妄做法成为后人笑柄。诗人借此表达历史无情、自然残酷,那些想超越自然法则的人终究如凡夫俗子,同时借古讽今,暗示当朝皇帝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穷兵黩武、荒淫误国的行为。

4. 作品点评

《登高丘而望远》是李白创作的登高怀想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艺术价值。诗以“登高丘,望远海”起笔,借神话传说展开联想,质疑神仙境界与神话的真实性,如“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中间部分写传说中的仙境、长生药皆为虚妄。末段点明主旨,借秦皇汉武求仙不成、陵寝荒废,讽刺他们穷兵黩武、妄想长生的行径,实则针砭唐玄宗溺于佛道、穷兵黩武、荒淫误国之举。全诗巧用典故,如六鳌三山、精卫填海等,以丰富意象构建思维结构。王夫之评价“此九十一字中,有一部开元、天宝本纪在内”,高度肯定了其借古讽今、反映现实的意义。整首诗虽为感时之作,却展现出李白对国运的关切,体现其诗歌雄奇豪放又寓意深远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九十一字中,有一部开元、天宝本纪在内。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古风》六十篇中,言仙者十有二……虽言游仙,未尝不与讥求仙者合也。时玄宗方用兵吐蕃、南诏,而受箓、投龙、崇高玄学不废,大类秦皇、汉武之为。故白之讥求仙者,亦多借秦汉为喻。白他诗又云:‘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其本指也欤!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后人称杜陵为诗史,乃不知此九十一字中有一部开元、大宝本纪在内。俗子非出象则不省,几欲卖陈寿《三国志》,以雇说书人打匾鼓,夸赤壁鏖兵。可悲可笑,大都如此。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严云:题加‘而’字,如赋如骚。长短错综,弥觉奇健。诗必有为而作、乃含蕴如此(‘君不见’四句下)。

不详伊豫松山、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别匡山》

下一篇:唐·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