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向江东去":我想到江东去会见老友,
# 江东:会稽属江东之地。
"定将谁举杯":去和谁举杯痛饮呢。
# 将:与。
"稽山无贺老":会稽四明山的贺老已经仙逝,
# 稽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
"却棹酒船回":无人可尽酒兴,将酒船掉头,归去来兮。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重忆一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整首诗采用了前后呼应的精妙写法,以及紧密围绕“酒”这一主题,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知己和酒友贺老的深切怀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通过描写自己想要前往江东的行为(实),与贺知章已不在人世的现实(虚),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情景交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李白的失落与惆怅。对比:通过“欲向江东去”与“却棹酒船回”的对比,突出了李白此行的初衷与最终的无奈,强化了情感的表达。用典:诗中提到的“稽山”(会稽山)是贺知章的故乡,也是李白与贺知章曾经共饮的地方,具有象征意义。
3. 分段赏析
诗人开篇即言“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心中怀揣着前往江东的意愿,此处的江东,自古便是指长江下游南岸的地域,其中自然包括了绍兴等地。提及绍兴,诗人的思绪不禁飘向了居住在那里的贺知章,他深知,在鉴湖一带,贺知章曾是那样的风雅与洒脱。“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在绍兴会稽山一带已经没有贺知章,这份失落,让他只能无奈地摇着那艘载满美酒的船,黯然返回。稽山,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更承载了诗人对贺知章的深深怀念;而鉴湖,则如同那面镜子,映照出诗人心中那份无法言说的失落与惆怅。如此,诗人便巧妙地将贺知章与绍兴、鉴湖紧密相连,使得这份怀念之情更加深沉而动人。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采用了前后呼应的精妙写法,前两句以“定将谁举杯”设问,巧妙地引出“谁”这一关键人物。随后,后两句明确提及“贺老”,与上联的“谁”字形成了精准的呼应,使得整首诗在结构上显得紧凑而有序。上联提到的“江东”,作为一个宽泛的地域概念,与下联具体点出的“稽山”形成了地域上的呼应,进一步细化了诗歌的地理背景。同时,上联的“举杯”与下联的“酒船”在内容上相互映照,都围绕着“酒”这一主题展开,使得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更加连贯和统一。
# 予尝过当涂,访翰林旧宅,又于浮屠寺化城之僧得翰林自写《访贺监不遇》诗云:“东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味之不足,重之为宝,用献知音。
唐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 真是目空一世,合之于题,一些不觉,神境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太白此前有《对酒忆贺监》二首……,盖意犹未尽,故有《重忆》之作。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韦庄《闺月》
下一篇:唐·白居易《赠写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