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高":吴山高,
"越水清":越水清,
"握手无言伤别情":握手无言是难以抑制别离时的伤情。
"将欲辞君挂帆去":就要告别您扬帆而去,
"离魂不散烟郊树":离魂正萦绕着春郊的树丛。
"此心郁怅谁能论":此时我心中的郁结有谁知晓呢,
"有愧叨承国士恩":真是有愧于当初承受您对我以国士相待的恩情。
# 国士:国家的栋梁之材。,叨承:自谦之辞。言不当承受而承受。
"云物共倾三月酒":为赏春我们一起在春城三月畅饮,
# 云物:景物。
"岁时同饯五侯门":每当迎接节候,我们一起接受王公贵族的宴请。
# 五侯:汉平二年,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等五人为侯,世称五侯。见《汉书·元后传》。此泛指达官贵人。,岁时:节候。
"羡君素书尝满案":我常常羡慕您案上摆满素帛道书,
# 素书:古时以白绢写书,故称素书。
"含丹照白霞色烂":那上面的朱字与素帛就像云霞在空中相映。
# 含丹照白霞色烂:王琦注:“含丹者,书中之字以朱写之。白者绢色,丹白相映,烂然如霞矣。”
"余尝学道穷冥筌":我也曾为学道而钻研道经与学仙,
# 穷冥筌:探索成仙得道的奥妙和绝窍。冥筌:指道家之理与迹。
"梦中往往游仙山":往往梦中都在仙山上游行。
"何当脱屣谢时去":总盼着有一天会得道解脱而玉,
# 脱屣:喻轻易抛弃一切,即抛弃尘俗的牵挂,就像脱去鞋子一样,不值得留恋。屣:鞋。
"壶中别有日月天":进入那壶中别有日月的仙境。
# 壶中别有日月天:壶中日月天,即壶天,道家所说的仙境。《神仙传》卷五载,壶公卖药于汝南,常悬一壶,夜则跳入壶中,中有“仙宫世界,楼观五色,重门阁道。”
"俛仰人间易凋朽":人生本来短暂,如花一样易于凋零,
# 俛仰:同“俯仰”。
"钟峰五云在轩牖":又如同这窗前钟山上的白云,飘忽聚散不定。
"惜别愁窥玉女窗":前次伤别是您去嵩山玉女窗访仙学道,
# 玉女窗:嵩山峰顶上的一处名胜风景,此处代指嵩山。传说汉武帝曾在窗中窥见天上玉女。
"归来笑把洪崖手":归来时我兴奋地对您这洪崔仙子握手相迎。
# 洪崖:仙人名。
"隐居寺":隐居寺,
"隐居山":隐居山,
# 隐居山:《因话录》:“宣州当涂隐居山岩,即陶贞白炼丹所也。炉迹犹在,后为佛舍。”
"陶公炼液栖其间":那里曾留下陶公当年炼丹修行的踪影。
# 陶公:即南朝人陶弘景,曾隐居茅山(一说横望山),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南史》有传。
"凝神闭气昔登攀":当初我诚心诚意地攀登在那里,
"恬然但觉心绪闲":顿时觉得心旷神抬,恬然清静。
"数人不知几甲子":那里一些人己长寿得说不清自己的年龄,
# 甲子:古以干支纪年,六十年为一甲子。
"昨夜犹带冰霜颜":一个个肌肤如冰雪,还带着处子的面容。
# 夜:一作“来”。冰霜颜:仙人之貌。
"我离虽则岁物改":自从我离开那里,一年年的发生了变化,
# 岁物:四季景物。
"如今了然失所在":但今天我还是能够将那一木一石辨清。
# 失:王琦本作“识”。
"别君莫道不尽欢":莫要悲伤今天的相别不能尽欢,
"悬知乐客遥相待":我预料那里自有诗酒为东的朋友对我远接高迎。
# 悬知:预知。
"石门流水遍桃花":石门就像《桃花源记》里描写的那样,到处是溪水绕着桃花,
# 石门流水遍桃花:“石门”四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之事。
"我亦曾到秦人家":我要访问的人家也是不知有汉,有唐,更不知世间的情景。
"不知何处得鸡豕":不知从那里弄来的鸡肉、猪羊招待我,
"就中仍见繁桑麻":人家周围是一片片桑麻丛生。
"翛然远与世事间":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世外,
# 翛然:自然往来,无拘无束。
"装鸾驾鹤又复远":有时又骑弯驾鹤,不知道他们的游踪。
# 装鸾驾鹤:骑着鸾驾着鹤。鸾、鹤,仙人所乘。
"何必长从七贵游":有这么好的地方,我何必整天和那些权贵们打交道呢,
# 七贵:指汉时吕、霍、上官等七家贵族,后泛指权贵。
"劳生徒聚万金产":费心巨力,即使能聚万贯家产也是徒劳无用。
"挹君去":告别您,
# 挹:通“揖”,拱手行礼。
"长相思":长相思,
"云游雨散从此辞":往日的欢聚就像云散雨停。
"欲知怅别心易苦":要想知道我在此别离时心情有多悲伤,
"向暮春风杨柳丝":您可以看看那傍晚的杨柳在春风中依依舞动的情景。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题材与山水隐逸主题交融的诗。通过描绘与友人诀别的场景、回忆隐居生活的恬淡,以及抒发对世俗的疏离与超脱之志,展现了李白晚年复杂的情感世界与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吴山高,越水清”以简洁的地理环境描写,勾勒出茅山告别的清冷画面,通过“烟绕郊树”的朦胧景象,渲染出黯然伤别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吴山高”至“含丹照白霞色烂”开篇以“吴山高,越水清”点明离别地点在茅山(今江苏句容),此地乃道教圣地,与友人元丹丘的隐士身份相契合。“握手无言”“离魂不散”以景物烘托离愁,烟树迷蒙的郊野与诗人内心的怅惘交织,凸显深情厚谊。“云物共倾三月酒”回忆与元丹丘在长安的春日共饮,“岁时同饯五侯门”暗指二人曾出入王公显贵之宴,侧面反映李白早年仕途的短暂辉煌。“国士恩”特指元丹丘引荐李白于玉真公主,助其得玄宗赏识之事,体现李白对这份知遇之恩的珍视。“羡君素书满案”至“霞色烂”描绘元丹丘案头道书朱批如霞的景象,既赞友人修道之虔诚,亦暗含李白对道教文化的倾慕。第二段:“余尝学道穷冥筌”至“悬知乐客遥相待”“学道穷冥筌”至“壶中日月天”直抒李白对道家修行的向往。“壶中天地”典出《后汉书·费长房》,喻指仙境时空流转不同凡俗,体现李白对超然物外的渴望。“脱屣谢时”以脱鞋喻弃世俗,呼应其屡遭仕途挫折后的心理转变。“陶公炼液”以陶弘景隐居茅山炼丹的典故,暗喻元丹丘的修行境界。“冰霜颜”形容道友容颜不老,暗含对长生与精神永恒的追求。“玉女窗”“洪崖”等意象串联嵩山、茅山胜景,将自然景观与道教仙踪结合,强化隐逸生活的诗意。“悬知乐客遥相待”以豁达之语消解离愁,展现李白对友情的信任与对重逢的期待,情感层次丰富。第三段:“石门流水遍桃花”至“向暮春风杨柳丝”“石门流水遍桃花”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将石门旧居比作与世隔绝的乐土。“秦人家”“鸡豕桑麻”描绘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体现李白对淳朴社会的向往。“翛然远与世事间”呼应道家“无为”思想,强调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何必长从七贵游”直斥豪门权贵,“劳生徒聚万金产”批判追逐财富的虚妄,彰显李白傲视世俗的个性。“装鸾驾鹤”以仙家意象强化归隐决心,与开篇“离魂不散”形成情感闭环。“向暮春风杨柳丝”以景结情,杨柳依依象征离别之苦与思念绵长,意境悠远,余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下途归石门旧居》一诗为李白晚年归隐情怀的集中展现,其意境空灵超逸,情感深沉跌宕。全诗以“别”为经,以“道”为纬,将离情别绪与人生哲思熔铸于山水烟霞之间,既见谪仙人的狂放不羁,亦显智者的澄明觉醒。诗中“吴山高,越水清”的起笔,以地理空间之清朗暗喻精神世界之高洁,而“握手无言”的凝滞与“离魂不散”的缥缈,形成时空交错的张力,将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灵震颤的留白。
# 留别诗,题似不全。
明文学家、藏书家胡震亨《李杜诗通》
# 这不仅是对于吴筠的诀别,而是对于神仙迷信的诀别。……更可以是说对于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整个市侩社会的诀别。
现代中国科学院原院长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 篇中多用格句,太白诗(中)未可多得,最宜师法。‘将欲辞君挂帆去’二语,是太白本色。‘俯仰人间易凋朽’,亦突接硬转法也。‘我离虽则岁物改’四句,当玩其转笔之捷,真能如风扫箨。再接‘石门流水旧桃花’四句,益觉得气味浓厚,文境宽绰有馀。将到结尾,又用‘何必常从七贵游’二语一夹,可云到底不懈。选本不登此种,美不胜收也。从此问津,觉武陵仙源尚在人世。
现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资中筠《老生常谈》
上一篇:唐·崔橹《山路木芙蓉》
下一篇:唐·刘禹锡《秋江晚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