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金陵月":苍白色的月色笼罩着金陵,
# 苍苍:苍白色。
"空悬帝王州":明月空空地高悬在曾经的帝王之州。
# 帝王州:指金陵曾为六朝古都。谢眺诗《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天上的星宿依然排列在那里,
# 列宿:指天上的星宿。
"霸业大江流":可帝国的王霸大业随着大江的流去而消失了。
# 霸业大江流:意思是古代的帝王霸业已似江水一般逝去。
"绿水绝驰道":碧绿的江水冲断了昔日的驰道,
# 驰道:《三辅黄图》:“驰道,天子所行道也。”,绝:冲断。
"青松摧古丘":高高的青松摧荡看古老荒凉的坟丘。
# 古丘:指六朝时的陵墓。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晋代衣冠成古丘力”诗句。全句意思是古墓已坏,长满松树。
"台倾鳷鹊观":鳷鹊观的楼台已经倾坏,
# 台倾鳷鹊观:意思是鹪鹊观楼台已倾坏。一鹩鹊观,六朝时所建宫室,今无考。
"宫没凤凰楼":凤凰楼所在的宫殿也已淹没消失。
# 宫没凤凰楼:意思是凤凰楼宫室荒投。凤凰楼:在凤凰山上。南朝宋元嘉年间所建。因有风集此,赦名。
"别殿悲清暑":就连正殿旁的别殿也是凄凉地让人生悲,
# 清暑:清暑殿,在台城内,晋孝武帝所建。虽暑月尤有清风,故以为名。
"芳园罢乐游":曾经芬芳美丽、供人游乐的园子也已荒废不再游乐。
# 芳园罢乐游:意思是乐游园里已经没有了游乐。芳园,指游乐园,在覆舟山南,北连山筑台观,苑内造正阳、林光等殿。
"一闻歌玉树":一听到有人唱起《玉树后庭花》,
# 玉树:即《玉树后庭花》。
"萧瑟后庭秋":就仿佛感受到了当年陈后主后宫那种萧瑟衰败的秋景。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怀古诗。诗歌描绘了月夜下金陵这座六朝故都(东晋、东吴、宋、齐、梁、陈)的景象,古时这里曾繁荣昌盛,如今却只剩陈迹。“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点明地点与时间,营造出怀古氛围;“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将恒在的星宿与消逝的霸业对比,突出历史变迁;“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等句描绘了古迹的荒废。全诗借金陵古今的变化之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王朝兴衰的深沉感慨,以及思古之幽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通过描写苍苍茫茫的金陵月色,空悬在曾经的帝王之州,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对金陵往昔繁华不再的感慨之情。“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以绿水阻断驰道,青松摧折古丘之景,借景传达出历史变迁、昔盛今衰的伤感。用典:“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运用了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的典故,陈后主因荒淫无道而亡国,这里借这个典故讽刺了统治者的荒淫误国,同时也暗示了金陵昔日王朝衰败的原因,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为蕴藉。动静结合:诗中既有“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中描写的静止的古迹荒废之景,又有“霸业大江流”中流动的江水之态,动静结合,使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更具层次感,生动地展现出金陵的沧桑变化。
3. 分段赏析
开篇“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诗人以苍茫的金陵月与永恒的星宿起笔,运用对比手法,将不变的自然景象与一去不返的帝王霸业相对比,明月、星宿依旧,而曾经的王者之气却如大江流水般消逝,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凸显出李白大气开合的悲壮之风,不着一“悲”字,却悲怀滚滚。“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诗人沿目迹而行,表面写景,实则蕴含深意,以绿水的连绵不绝、青松的绿荫成林与曾经行走于道的旧人被掩于坟墓相对比,发出“人世之间何为永恒”的深沉发问,为下文的感慨做铺垫。“台倾鳷鹊观,宫没凤凰楼。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诗人继续推进,昔日繁华绮丽的鳷鹊观、凤凰楼,奢靡华彩的清暑殿、乐游苑都已荒废残破,曾经的辉煌如今只空余废墟,通过今昔对比,强烈地表现出时光的无情和世界的易变,令人哀然。结尾“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在秋风思古之时,唯有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仿佛还在传唱,以陈后主的误国奢靡暗示金陵衰落的原因,借古讽今,其中既有对政治的失望,又似有看破现状、放任自我之态,在萧瑟的氛围中,给人以无尽的思索与感慨。
4. 作品点评
《月夜金陵怀古》是李白所作的一首颇具韵味的五言排律。全诗所营造出的意境雄浑壮阔、深邃幽远,如同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其中蕴含的深意与情感,值得后人反复咀嚼、细细品味。
上一篇:唐·苏味道《咏石》
下一篇:唐·白居易《夜送孟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