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金濑畔敢安居":在投金濑这样的地方,又怎敢安心停留?
# 投金濑:水名,即今江苏溧阳县西北之溧水。
"覆楚亡吴数上书":覆灭楚国、助吴称霸,曾多次上书劝谏君王。
# 数上书:指子胥多次上书吴王,请伐楚。作者认为子胥因父仇而引吴军灭楚国有背公义。,覆楚亡吴:指子胥奔吴,旨在覆亡楚国,为父报仇。
"手把蜀镂思往事":手握吴王赐死的属镂剑,回想往事百感交集,
# 手把蜀镂:指子胥谏夫差不可答应越国的求和,反被夫差赐以属缕之剑,迫令自杀。蜀,一作属。
"九原归去愧包胥":死后魂归九泉,也无颜面对申包胥这样的忠臣。
# 包胥:申包胥。本系子胥好友。,愧:一作遇。,九原:九泉之下,指死后。
明清时期文学家,“江左三大家”之一
吴伟业(1609~1671?),明清时期文学家。字骏公,号梅村,别号灌隐主人、大云居士,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官至左庶子。弘光时任少詹事。入清后,官至国子祭酒。吴伟业与钱谦益、龚鼎孳合称“江左三大家”。其诗众体皆工,题材多样。律诗沉博工丽,格调正大,音节谐和,缠绵真挚而不失雄健,兼有杜甫、李商隐的神髓;七言歌行最为后人称道,善于将色泽浓丽的笔法融汇于铺叙之中。其诗在格律上广泛学习前人,形成自身特色,世称 “梅村体”。代表作品有《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二首》《永和宫词》《圆圆曲》等。另有诗文《梅村家藏稿》、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通天台》等。今人辑有《吴梅村全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投金濑畔敢安居”,这句浓缩了伍子胥逃亡吴国的惊险经历。他流亡至溧阳投金濑时,饥寒交迫,向一位濑水边浣纱的孤女乞食。女子慷慨赠食后,为守秘竟投水自尽。伍子胥感其恩义,掷金于濑水报恩,此地因而得名“投金濑”。而“敢安居”三字,以反问语气道出逃亡者的生存困境——家仇未报,追兵在侧,他如惊弓之鸟,片刻不敢停留。这一细节既凸显伍子胥的隐忍,也暗藏其复仇意志的决绝。次句“覆楚亡吴数上书”概括了伍子胥一生功过。前半生,他助吴王阖闾夺位,训练吴军五战破楚,攻入郢都后掘墓鞭尸三百,雪洗父兄之仇;后半生,眼见吴王夫差沉迷酒色、纵虎归山赦免越国,他屡次上书直谏,甚至预言“吴必亡于越”。然而忠言逆耳,夫差非但不听,反生杀心。“覆楚”是私仇得报的快意,“亡吴”却是忠臣无力的悲叹,一“覆”一“亡”,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紧相扣。第三句“手把属镂思往事”,“属镂剑”是夫差赐死的凶器。握剑之际,伍子胥忆起早年与申包胥的生死之约,逃亡时他曾立誓“我必覆楚”,申包胥则回应“我必存楚”。后来他率吴军攻楚,申包胥果真赴秦廷痛哭七日,搬来救兵击退吴军。此刻将死,他既叹自己虽覆楚却难阻吴亡,又愧对故友——申包胥以赤诚救楚,自己却因私仇引外敌伐故国,忠义两难全的痛苦涌上心头。末句“九原归去愧包胥”,“九原”代指黄泉,诗人想象伍子胥死后与申包胥重逢的场景。申包胥救楚堪称忠臣典范,而伍子胥虽功在吴国,却背负叛楚骂名。这种“愧”不仅是个人道德审判,更暗含历史评价的尖锐诘问:为报家仇引外敌灭故国,是否有悖人臣本分?吴伟业借此自况——他降清后同样深陷“失节”之痛,如同伍子胥无颜面对申包胥,他亦觉愧对明朝殉国志士。末句以“愧”字收尾,将历史悲剧与诗人悔恨交织,叩问“家仇与国忠孰重”的永恒命题。
上一篇:清·吴藻《金缕曲·闷欲呼天说》
下一篇:清·吴伟业《捉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