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千寻险":陡峭的石壁高几千米,
# 寻:古代八尺为寻。
"江流一矢争":江水像箭一样飞快奔流。
# 江流一矢争。:江水流速可以与射出的箭比快慢。
"曾闻飞将上":听说有位猛将曾在这里打仗,
# 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英勇善战,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数年不敢侵犯。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此处以飞将军比喻常遇春。
"落日吊开平":夕阳下人们纪念开平王。
# 开平:常遇春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
明清时期文学家,“江左三大家”之一
吴伟业(1609~1671?),明清时期文学家。字骏公,号梅村,别号灌隐主人、大云居士,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官至左庶子。弘光时任少詹事。入清后,官至国子祭酒。吴伟业与钱谦益、龚鼎孳合称“江左三大家”。其诗众体皆工,题材多样。律诗沉博工丽,格调正大,音节谐和,缠绵真挚而不失雄健,兼有杜甫、李商隐的神髓;七言歌行最为后人称道,善于将色泽浓丽的笔法融汇于铺叙之中。其诗在格律上广泛学习前人,形成自身特色,世称 “梅村体”。代表作品有《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二首》《永和宫词》《圆圆曲》等。另有诗文《梅村家藏稿》、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通天台》等。今人辑有《吴梅村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凭吊诗,全诗将历史与现实相融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和对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采石矶》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只有短短四句,却把壮丽的自然景色、激烈的历史故事和深深的怀古之情结合在一起。这首诗像一幅画,也像一首悲壮的史诗,读完后让人既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忍不住思考历史的兴衰与人生的短暂。第一句“石壁千寻险”,诗人用夸张的笔法描写采石矶的险峻。千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大约是1.8米,千寻就是一千八百米,现实中当然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山崖,但诗人故意用这样的数字,是想让读者感受到石壁高耸入云、陡峭如刀削般的震撼。想象一下,当你站在采石矶脚下抬头看,灰白色的石壁几乎垂直地插入江面,阳光照在岩石上泛着冷光,仿佛连鸟儿都难以飞过。这种“险”不仅是自然景观的险,还暗含了历史的“险”——古代打仗时,这样的天险往往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攻守双方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征服它。诗人用“险”字点睛,让读者既看到眼前的景象,又联想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刀光剑影。第二句“江流一矢争”,诗人把江水比作一支飞驰的箭。江水奔腾时发出轰隆隆的声响,浪花翻卷像箭头划破空气,速度之快、力量之猛,仿佛整条长江都在和人赛跑。但这里的“争”字还有更深的含义:江水看似无声无息地流淌,实则暗藏力量,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战争一样,表面风平浪静,内里却是无数人的生死搏斗。采石矶所在的长江流域,曾是南宋与元军决战的古战场,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大败元军的地方。几百年过去,江水依然在奔流,但当年的战船、士兵、呐喊早已消失不见,只剩下江水依旧“争”流不息。这一句用动态的比喻,把自然的力量和历史的沧桑结合在一起,让人既感到江水的雄浑,又为逝去的往事唏嘘。第三句“曾闻飞将上”,诗人开始聚焦历史人物。“飞将”指的是汉代名将李广,但这里指的是明初的常遇春。常遇春被称为“常十万”,曾率军攻占采石矶,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大功。诗人没有直接提名字,而是用“飞将”这个称号,既保留了神秘感,又让读者联想到“飞将军”李广的骁勇善战。关键在“上”字:既可以想象成将军像猿猴一样攀上陡峭的石壁,也可以理解为他在战场上以雷霆之势突破敌军防线。无论是哪种场景,“上”字都充满了力量感和速度感,仿佛将军的身影还在石壁上跳跃,在江面上呼啸。但诗人特意用“曾闻”二字,暗示这些英雄已经远去——今天的采石矶再没有这样的猛将,只有他们的传说在风中飘散。第四句“落日吊开平”,诗人用夕阳的意象收束全诗,点明怀古的主题。“开平”是常遇春的封号,他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葬在采石矶附近。夕阳西下时,金红色的余晖洒在江面上,给石壁镀上一层血色的光芒,仿佛连石头都在为古人叹息。但“吊”字不止是凭吊古人,更是对明朝灭亡的哀痛。吴伟业生活在明末清初,亲眼目睹了明朝的覆灭。当他站在采石矶上,看着落日一点点沉入江水,联想到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的常遇春,再想到如今南明的残局,心中涌起无限悲凉。落日是永恒的自然现象,但明朝的辉煌却像夕阳一样短暂易逝,这种对比让人感到历史的残酷与个人的无力。诗人用短短二十个字,串联起自然、历史、情感三个维度。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史,但景中藏史,史中含情。采石矶的石壁和江水是永恒的,但人类创造的功业(如常遇春的战绩)却会随时间消逝。诗人并非单纯感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是带着一种沉重的宿命感:自然的力量远超人类,但人类依然在有限的生命中奋力抗争,就像江水永远向前,飞将永远向上。这种矛盾让诗中的悲壮感更加深刻——我们明知结局,却依然会被英雄的故事打动,因为那正是人类存在的意义。
3. 作品点评
吴伟业所作五言绝句,仅二十字,却巧妙融合江山胜景、历史变迁、时代特征与个人感慨。诗歌立意深远,却无空洞之感;结尾精巧,不见雕琢痕迹。正如靳荣藩《集览》所说“不着议论,自然人格”,在明清五言绝句中堪称难得的诗作。
上一篇:清·朱彝尊《洞仙歌·三竿日出》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汤泉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