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抱孤城":流水环绕着孤城,
"云开远戍":远方天空中的云已经散开,
# 远戍:边境的军营、城池。
"垂柳点点栖鸦":柳树上有几只乌鸦在栖息。
"晚潮初落":当晚潮退去的时候,
"残日漾平沙":江边沙滩上留下起伏的波纹,夕阳照在上边,好像照在水波上一样。
# 平沙:水边沙滩。
"白鸟悠悠自去":不知从哪里惊起的白鸟从容地飞走,
# 悠悠:闲适状态。,白鸟:泛指白羽的鸟。
"汀洲外":汀洲外,
# 汀洲:水中小洲。
"无限蒹葭":无边无际的芦苇。
# 蒹葭:泛指荻、芦等植物。
"西风起":西风吹过,
"飞花如雪":芦花飞舞着。
# 飞花:这里指芦花。
"冉冉去帆斜":远处一叶扁舟冉冉而去,白帆越来越小,直到消逝在视线内。
# 冉冉:缓缓移动。
"天涯":现在身处远方。
"还忆旧":回忆过去,
"香尘随马":当年的元宵时多么热闹,
# 香尘:唐诗《正月十五夜》:“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明月窥车":少女马车,明月当空。
# 明月:唐诗《正月十五夜》:“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渐秋风镜里":时过境迁,
"暗换年华":年华不在。
"纵使长条无恙":当年桓温感叹自己种的柳树早已成材,
# 长条:指柳枝。此处用《世说新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以前为琅邪时种的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重来处、":而人却老去、
"攀折堪嗟":如今我也有这样的感触。
"人何许":人在何方,
# 何许:何处。
"朱楼一角":不过是上高楼,
# 朱楼:高楼。
"寂寞倚残霞":倚靠着栏杆看着夕阳落下,只剩下寂寞的我。
# 倚残霞:谓倚楼而望暮霞。
近现代著名学者、词人
王国维(1877~1927),近现代学者、词人。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浙江海宁人。其职业经历丰富,曾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学部图书局编辑,清华研究院教授等。王国维从事戏曲、小说、词以及西方哲学、美学的研究,主张以地下实物资料参订文献史料,提出“二重证据法”,对甲骨文、古代史、辽金元史、宋元戏曲史等研究贡献巨大。尤工词,他提倡“境界” 说,主张“自然”,所作取径南唐、北宋。著有《人间词话》《曲录》《宋元戏曲考》《静庵文集》《观堂集林》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满庭芳·水抱孤城》是王国维所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行旅词。上片,词人以细腻笔触描绘眼前之景,看似宁静闲适,实则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水、城、云、戍、垂柳、栖鸦、晚潮、残日、白鸟、蒹葭等意象组合,尽显秋意萧索。下片描写重点由景转情,借景自然引入往昔回忆,往昔的欢娱与当下的处境形成鲜明反差,愈发凸显如今的落寂。全词运用先景后忆的手法,生动勾勒秋意萧索图景,深刻表露了词人在漂泊行旅中落寂无助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孤独与感怀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人何许,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通过描绘朱楼一角、人倚残霞的画面,将词人的寂寞、怅惘之情融入到景色之中,含蓄蕴藉,韵味悠长。化用:“香尘随马,明月窥车”时,明确指出其化用唐人苏味道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两句诗,借古人诗句丰富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渲染:“西风起,飞花如雪”,指出芦花给整个画面染上朦胧色彩,通过色彩渲染营造出特定氛围,增强画面的感染力。意象组合:对“水抱孤城,云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的分析,将三组意象组合,阐述其构成闲适静谧图画,对远方征人的期盼和对安居无忧的向往,揭示其引发游子羁旅之愁的深层含义。
3. 分段赏析
“水抱孤城,云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此句以三组意象勾勒出苍茫寂寥的秋日图景。“水抱孤城”以拟人化的“抱”字赋予流水以温情,暗含对故土的依恋;“云开远戍”则通过动态的“开”字展现戍楼渐现的辽远,隐含征人思乡的怅惘;“垂柳栖鸦”以静物写哀情,鸦栖枯柳的萧瑟与“点点”叠词强化了孤寂感。三句看似写景,实则暗藏游子漂泊的隐痛。“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晚潮”“残日”以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衰颓意象,渲染暮色中的苍凉。“漾”字赋予残日余晖以水波的流动感,使静景顿生灵动,却更显光影交织的迷离。此句以自然时序的消逝暗喻人生迟暮,为下片“暗换年华”的感慨埋下伏笔。“白鸟悠悠自去,汀州外,无限蒹葭。”“白鸟”与“蒹葭”构成空阔的水边景致,“悠悠”与“无限”以叠词延展时空,凸显天地间的渺小与孤独。白鸟的“自去”暗含无目的漂泊感,与“蒹葭”的繁茂形成动静对比,既写眼前之景,亦隐喻人生如孤鸿无依的怅然。“西风起,飞花如雪,冉冉去帆斜。”“西风”点明季节,引出萧瑟氛围;“飞花如雪”以比喻将芦花纷扬的动态美与凄冷感结合;“冉冉”描摹船帆缓行,暗示离别之绵长。此句以视听结合的手法,将自然之景与人生离散的哀愁融为一体,意境苍茫。“天涯。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下片转入回忆,“天涯”陡转空间,凸显漂泊之远。“香尘随马”化用唐诗“暗尘随马去”,以嗅觉与视觉的联动再现往昔元宵的热闹;“明月窥车”拟人化描写,赋予明月以窥探人世的深情,反衬当下孤影对月、物是人非的凄凉。“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秋风镜里”以镜中白发与秋风意象叠加,直写容颜衰老的惊觉;“暗换”二字含蓄道出时光无情流逝的无奈。此句从回忆拉回现实,以生理衰老隐喻精神困顿,情感沉郁。“纵使长条无恙,重来处、攀折堪嗟。”化用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长条”代指旧日柳枝,以“纵使”转折强化物是人非的痛楚。“攀折堪嗟”以动作细节写重游旧地的怅惘,将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对比推向高潮。“人何许,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结句以“人何许”的诘问收束全篇,将视线引向“朱楼”与“残霞”的寂寥画面。“倚残霞”的孤影与开篇“水抱孤城”呼应,形成时空闭环,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末句以色彩(朱楼)与光影(残霞)的对比,强化了永恒与短暂的哲思。
# 词表现一种物是人非,年华老去的伤感,下半阕所用的今昔对比手法,与少游《望海潮》一样,这不是偶然。
不详学者蒋英豪
# 《满庭芳》调有平韵仄韵两体。无论平韵仄韵第三句作六字者,第二字无用仄声字者,疑“垂柳”为“垂杨”之误。
不详诗人萧艾
# 此词着意模拟秦少游的风格,然写景语语皆陈,抒情亦觉浅泛,唯赖末语稍振起耳。
不详作家陈永正
# 此语上片正是词人于“无我”中观晚潮,下片朱楼、残霞,虽属常人的“有我之境”,盖在揭示镜里年华之不可违拗耳。
不详作家陈鸿祥
上一篇:清·乾隆《山店》
下一篇:清·章炳麟《狱中赠邹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