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
·
dīng
wèi
yuè
guī
guó
xuán
dōng
què
shàng
zhū
jūn

朝代:清作者:梁启超浏览量:3
dīng
wèi
yuè
guī
guó
xuán
dōng
què
shàng
zhū
hàn
hǎi
piāo
liú
yàn
zhà
guī
lái
nán
rèn
jiù
jiā
tíng
yuàn
wéi
yǒu
nián
shí
fāng
chóu
zài
chā
chí
shuāng
jiǎn
xiāng
duì
xiàng
xié
yáng
yuàn
chóu
suàn
xīng
wáng
guàn
kōng
jiàn
rěn
pāo
lèi
xiàn
线
cháo
rén
liú
liàn
zuì
duō
qíng
nián
huán
zhuì
luò
piàn
piàn
yīn
qín
xián
lái
zhēn
zhòng
duàn
hóng
yóu
ruǎn
yòu
shēng
kǒng
chóng
lián
juǎn
shí
èr
lán
chūn
péng
shān
chù
kuī
rén
miàn
xiū
gèng
wèn
hèn
shēn
qiǎn

译文

丁未年五月回国,立刻东渡日本,又写给在上海的子女。大海渺茫燕子飞来。忽然回来,依稀难认,哪是旧家庭院。只有旧时花间伴侣尚在,一行燕子毛羽参差燕尾如剪。互相面对,正夕阳西下凄凉哀怨。想倾诉那特异的忧愁又无处可诉,算起兴亡事,已是司空见惯。哪忍心抛却,眼泪如线流不断。老巢好像最使人留恋。最多情,要含泥粘巢却又坠,落下片片含泥。我自愿辛勤劳苦衔泥来补,可又爱惜落花那新泥尚软。又担心,重帘不卷。十二曲栏杆尚在可春光寂寞,远隔那蓬莱山,到哪里去窥见人面。不要再问,那愁恨的深和浅。

逐句剖析

"丁未五月归国":丁未年五月回国,

# 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907)。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越九年(丁未)归国,其时国事日非。次年(1908)再度东渡,是年光绪帝病死。

"旋复东渡":立刻东渡日本,

# 东渡:指去日本。,旋:立即,马上。

"却寄沪上诸子":又写给在上海的子女。

# 诸子:指词人子女。,沪上:指上海。,却:又。

"瀚海飘流燕":大海渺茫燕子飞来。

# 瀚海:浩瀚的海。周邦彦《满庭芳》词:“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乍归来、":忽然回来,

# 乍:忽然,刚刚。

"依依难认":依稀难认,

# 依依:依稀。

"旧家庭院":哪是旧家庭院。

"惟有年时芳俦在":只有旧时花间伴侣尚在,

# 芳俦:指旧时的花间伴侣。俦:同辈之人。

"一例差池双剪":一行燕子毛羽参差燕尾如剪。

# 差池双剪:燕尾如剪。《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差池:形容燕子起飞时羽毛参差不齐的样子。出自《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双剪:指燕尾。燕尾分开,形似剪刀。,一例:一行。

"相对向、":互相面对,

# 相对向:相互对面。

"斜阳凄怨":正夕阳西下凄凉哀怨。

# 斜阳:夕阳。

"欲诉奇愁无可诉":想倾诉那特异的忧愁又无处可诉,

# 奇愁:特异的忧愁。

"算兴亡、":算起兴亡事,

"已惯司空见":已是司空见惯。

# 惯司空见:即司空见惯。唐刘禹锡为苏州刺史,李司空绅罢镇,慕禹锡名,邀饮,命妓侑酒,刘于席上赋诗云:“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忍抛得":哪忍心抛却,

"泪如线":眼泪如线流不断。

"故巢似与人留恋":老巢好像最使人留恋。

"最多情、":最多情,

"欲黏还坠":要含泥粘巢却又坠,

"落泥片片":落下片片含泥。

"我自殷勤衔来补":我自愿辛勤劳苦衔泥来补,

"珍重断红犹软":可又爱惜落花那新泥尚软。

# 断红:指落花。,珍重:爱惜。

"又生恐、":又担心,

# 生恐:生怕,担心。

"重帘不卷":重帘不卷。

# 重帘不卷:帘,用以遮隔内外者,重帘不卷则遮隔更深。词人以此自喻为被人遮隔,无从表现。

"十二曲阑春寂寂":十二曲栏杆尚在可春光寂寞,

# 寂寂:寂寞。,十二曲阑:费氏宫词:“锁声金掣阎门环,帘卷真珠十二栏。”阑,通“栏”,栏杆。

"隔蓬山、":远隔那蓬莱山,

# 蓬山:即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

"何处窥人面":到哪里去窥见人面。

# 窥:看。

"休更问":不要再问,

# 更:再。,休:不要。

"恨深浅":那愁恨的深和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君子》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词作。该词借咏燕寄托愁思,上片以燕子归国后对旧居的陌生感,暗喻词人自海外归来,目睹形势巨变,昔日志同道合的友人因时局艰难而意志消沉;下片借燕子对旧巢的眷恋,象征词人试图以“变法”等行动挽救国家。全词以燕子视角,将自然之景与个人情感相融,深切抒发对故国的眷恋与无法挽回的哀痛,情感真挚动人,艺术价值颇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维新派领袖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宏猷、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清光绪举人。他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其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早年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以“新民体”式新散文传播新学,影响巨大。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代表作品有《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著作辑为《饮冰室合集》,今辑有《梁启超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被迫逃亡日本。因遭清廷追捕,他长期滞留海外,虽以著书撰文为业,却始终心系变法,惦念光绪皇帝与变法友人。1907年(丁未年),梁启超短暂归国。彼时清廷濒临覆灭,局势岌岌可危:慈禧专权,光绪被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汹涌。梁启超仍对光绪心怀眷恋,可回天乏术。1908年,他再度东渡日本,并在此后写下这首《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君子》,寄给上海的维新运动参与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词人以燕子自喻,将归国后的所见所感与燕子的经历相融合,描绘了旧家庭院、双燕斜阳、落花故巢等景象,既表达了久别归来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又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想要有所作为却又充满无奈的低回幽愤之情。

2. 写作手法

双关:“故巢似与人留恋”,这里的“故巢”一方面指燕子的旧巢,另一方面双关词人心中的故国旧家。既描绘出燕子对旧巢的留恋,也体现出词人对祖国和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故巢”的破败也暗示了国家的衰落,寄托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 分段赏析

上片,“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开篇以“瀚海飘流燕”自比,形象地写出自己如漂泊在大海上的燕子,历经艰辛归来,却发现曾经熟悉的“旧家庭院”已难以辨认,暗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家局势的巨大变化。“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这里描绘了与旧时同伴相见的情景,如同燕子般相对而泣,在斜阳下充满了凄凉和哀怨,象征着词人回国后,与昔日志同道合的友人相聚,面对国家的现状,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伤。“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进一步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愁绪,他深知国家兴亡的道理,却对眼前的局势感到无能为力,只能忍泪含悲,将无尽的痛苦深埋心中。下片,“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故巢似乎对人有着留恋之情,而落花也似多情,欲黏还坠。词人以燕子自比,想要殷勤地衔来落花修补故巢,珍惜那尚且柔软的落花,表现出词人对旧时光、旧事物的珍视,以及想要挽回国家衰落局面的愿望。“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词人又担心重帘不卷,美好的希望被阻隔。曲阑寂寞,蓬山相隔,难以见到想见的人“休更问,恨深浅。”最后以一种无奈和悲愤的语气作结,暗示了词人心中的恨是无法用深浅来衡量的,包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变法失败的遗憾以及对清廷腐朽的痛恨。

4. 作品点评

词人以燕子为核心意象,将自身境遇与燕之经历巧妙融合,虚实结合,使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词中创设的意境,于有限的文字中延伸出无限的韵味,生动抒发了深沉幽愤的情感,兼具审美价值与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深心托豪素。

清叶恭绰《广箧中词》

# 下片的“故巢”象征着故国,燕之衔泥来补,象征着词人的“变法”等等一系列行为,希望能为故国补偏救弊,这有“女娲补天”的影子,而情感却更加缠绵,情调也更加低沉凄怨。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孙文光《明清词举要》

# 此词名为咏燕,实质是作者爱国情怀和改良思想的写照,体现了清代咏物词重寄托的特点。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罗斯宁《历代词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曹雪芹《五美吟·绿珠》

下一篇:清·朱孝臧《乌夜啼·同瞻园登戒坛千佛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