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五月归国":丁未年五月回国,
# 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907)。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越九年(丁未)归国,其时国事日非。次年(1908)再度东渡,是年光绪帝病死。
"旋复东渡":立刻东渡日本,
# 东渡:指去日本。,旋:立即,马上。
"却寄沪上诸子":又写给在上海的子女。
# 诸子:指词人子女。,沪上:指上海。,却:又。
"瀚海飘流燕":大海渺茫燕子飞来。
# 瀚海:浩瀚的海。周邦彦《满庭芳》词:“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乍归来、":忽然回来,
# 乍:忽然,刚刚。
"依依难认":依稀难认,
# 依依:依稀。
"旧家庭院":哪是旧家庭院。
"惟有年时芳俦在":只有旧时花间伴侣尚在,
# 芳俦:指旧时的花间伴侣。俦:同辈之人。
"一例差池双剪":一行燕子毛羽参差燕尾如剪。
# 差池双剪:燕尾如剪。《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差池:形容燕子起飞时羽毛参差不齐的样子。出自《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双剪:指燕尾。燕尾分开,形似剪刀。,一例:一行。
"相对向、":互相面对,
# 相对向:相互对面。
"斜阳凄怨":正夕阳西下凄凉哀怨。
# 斜阳:夕阳。
"欲诉奇愁无可诉":想倾诉那特异的忧愁又无处可诉,
# 奇愁:特异的忧愁。
"算兴亡、":算起兴亡事,
"已惯司空见":已是司空见惯。
# 惯司空见:即司空见惯。唐刘禹锡为苏州刺史,李司空绅罢镇,慕禹锡名,邀饮,命妓侑酒,刘于席上赋诗云:“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忍抛得":哪忍心抛却,
"泪如线":眼泪如线流不断。
"故巢似与人留恋":老巢好像最使人留恋。
"最多情、":最多情,
"欲黏还坠":要含泥粘巢却又坠,
"落泥片片":落下片片含泥。
"我自殷勤衔来补":我自愿辛勤劳苦衔泥来补,
"珍重断红犹软":可又爱惜落花那新泥尚软。
# 断红:指落花。,珍重:爱惜。
"又生恐、":又担心,
# 生恐:生怕,担心。
"重帘不卷":重帘不卷。
# 重帘不卷:帘,用以遮隔内外者,重帘不卷则遮隔更深。词人以此自喻为被人遮隔,无从表现。
"十二曲阑春寂寂":十二曲栏杆尚在可春光寂寞,
# 寂寂:寂寞。,十二曲阑:费氏宫词:“锁声金掣阎门环,帘卷真珠十二栏。”阑,通“栏”,栏杆。
"隔蓬山、":远隔那蓬莱山,
# 蓬山:即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
"何处窥人面":到哪里去窥见人面。
# 窥:看。
"休更问":不要再问,
# 更:再。,休:不要。
"恨深浅":那愁恨的深和浅。
近代维新派领袖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宏猷、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清光绪举人。他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其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早年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以“新民体”式新散文传播新学,影响巨大。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代表作品有《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著作辑为《饮冰室合集》,今辑有《梁启超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词人以燕子自喻,将归国后的所见所感与燕子的经历相融合,描绘了旧家庭院、双燕斜阳、落花故巢等景象,既表达了久别归来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又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想要有所作为却又充满无奈的低回幽愤之情。
2. 写作手法
双关:“故巢似与人留恋”,这里的“故巢”一方面指燕子的旧巢,另一方面双关词人心中的故国旧家。既描绘出燕子对旧巢的留恋,也体现出词人对祖国和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故巢”的破败也暗示了国家的衰落,寄托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 分段赏析
上片,“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开篇以“瀚海飘流燕”自比,形象地写出自己如漂泊在大海上的燕子,历经艰辛归来,却发现曾经熟悉的“旧家庭院”已难以辨认,暗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家局势的巨大变化。“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这里描绘了与旧时同伴相见的情景,如同燕子般相对而泣,在斜阳下充满了凄凉和哀怨,象征着词人回国后,与昔日志同道合的友人相聚,面对国家的现状,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伤。“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进一步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愁绪,他深知国家兴亡的道理,却对眼前的局势感到无能为力,只能忍泪含悲,将无尽的痛苦深埋心中。下片,“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故巢似乎对人有着留恋之情,而落花也似多情,欲黏还坠。词人以燕子自比,想要殷勤地衔来落花修补故巢,珍惜那尚且柔软的落花,表现出词人对旧时光、旧事物的珍视,以及想要挽回国家衰落局面的愿望。“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词人又担心重帘不卷,美好的希望被阻隔。曲阑寂寞,蓬山相隔,难以见到想见的人“休更问,恨深浅。”最后以一种无奈和悲愤的语气作结,暗示了词人心中的恨是无法用深浅来衡量的,包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变法失败的遗憾以及对清廷腐朽的痛恨。
4. 作品点评
词人以燕子为核心意象,将自身境遇与燕之经历巧妙融合,虚实结合,使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词中创设的意境,于有限的文字中延伸出无限的韵味,生动抒发了深沉幽愤的情感,兼具审美价值与艺术感染力。
# 深心托豪素。
清叶恭绰《广箧中词》
# 下片的“故巢”象征着故国,燕之衔泥来补,象征着词人的“变法”等等一系列行为,希望能为故国补偏救弊,这有“女娲补天”的影子,而情感却更加缠绵,情调也更加低沉凄怨。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孙文光《明清词举要》
# 此词名为咏燕,实质是作者爱国情怀和改良思想的写照,体现了清代咏物词重寄托的特点。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罗斯宁《历代词三百首》
上一篇:清·曹雪芹《五美吟·绿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