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én
shí
jǐng
jūn
suǒ
yòng
yuán
yùn

朝代:清作者:秋瑾浏览量:3
màn
yún
yīng
xióng
wàn
chéng
fēng
xiàng
dōng
shī
fān
hǎi
kōng
kuò
mèng
hún
sān
dǎo
yuè
líng
lóng
tóng
tuó
xiàn
bēi
huí
shǒu
hàn
zhōng
cán
wèi
yǒu
gōng
shāng
xīn
jiā
guó
hèn
kān
chūn
fēng

译文

莫要说中华女儿不是巾帼英雄,乘长风破万里浪独自跨海向东。征帆上心潮起伏诗情犹如大海,那岛国的玲珑月色飞进了梦中。回顾已沦陷的祖国我忧心忡忡,惭愧的是到处奔走却未建微功。国家危亡使我已如此伤心悲痛,何况又加上异国作客虚度春风。

逐句剖析

"漫云女子不英雄":莫要说中华女儿不是巾帼英雄,

# 漫云:徒说,不要说。

"万里乘风独向东":乘长风破万里浪独自跨海向东。

# 独:独自。

"诗思一帆海空阔":征帆上心潮起伏诗情犹如大海,

# 一帆:孤帆。

"梦魂三岛月玲珑":那岛国的玲珑月色飞进了梦中。

# 玲珑:状月色明亮、皎好。,三岛:用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个大岛以代日本。

"铜驼已陷悲回首":回顾已沦陷的祖国我忧心忡忡,

# 铜驼:《晋书·索靖传》载,索靖“先识远量”,曾指洛阳宫门外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以铜驼荆棘喻战乱,此言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汗马终惭未有功":惭愧的是到处奔走却未建微功。

# 汗马:战马疾驰而出汗。此喻战功。《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

"如许伤心家国恨":国家危亡使我已如此伤心悲痛,

"那堪客里度春风":何况又加上异国作客虚度春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是近代诗人秋瑾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与切身感悟,彰显出激昂的爱国情怀;颔联上承初渡日本时的心路历程,下接航行途中对异域景致的深切怀想;颈联则转向自我激励与鞭策;尾联委婉传递出期盼归国、投身抗敌前线的心声。全诗气势磅礴,情感奔放,语言质朴有力,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家

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卿,号旦吾,别号鉴湖女侠;留学日本时易名瑾,字竞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家。1904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为反对日本政府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次年1月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不久,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后被捕就义。其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内容,笔调雄健,感情奔放。有诗词作品《满江红·小住京华》《对酒》等。今辑有《秋瑾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盛夏时节,女革命家秋瑾启程赴日本求学。旅途中,同乘一艘轮船的日本友人石井先行赋诗一首,随后邀请秋瑾依原韵唱和。秋瑾当即挥毫,以相同的韵脚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唱和诗。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亲身感受,抒发出起女子未必不如男豪情壮志以及爱国情怀。

2. 分段赏析

首联“漫云女好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实为对日本友人石井诗作的回应。这两句以铿锵有力的语言,展现了诗人跨越重洋寻求救国真理的豪迈气概。“漫云”二字有力地驳斥了千百年来对女性的偏见,而“独”字则鲜明地凸显了诗人作为时代先锋的巾帼形象。颔联承接“独向东”的意象展开。诗人描绘了海上航行的壮阔景象:“诗思一帆海空阔”,以浩瀚海天为背景,展现了开阔的胸襟与澎湃的诗情;“梦魂三岛月玲珑”则细腻地刻画了对日本的神往之情,将浪漫的憧憬与理性的求学目的巧妙结合。这两句由雄浑转向清丽,完美展现了诗人兼具的英雄气概与女性特质。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的东渡并非仅为赏景怡情。在“梦魂三岛月玲珑”的遐想中,诗境陡然转为沉郁。颈联“悲回首”蕴含双重深意:既是对故土的眷恋,更是对祖国命运的忧思。“荆棘铜驼”的意象折射出对山河破碎的痛心,而“汗马终惭未有功”则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愧疚。一个“惭”字,凝聚着几代仁人志士救国图存的艰辛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尾联“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收束全诗,将家国情怀与个人抱负融为一体。这沉痛的慨叹,既是诗人复杂心绪的真实写照,也彰显了她“万里乘风”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整首诗情感跌宕,意境雄浑,充分展现了秋瑾作为革命先驱的家国情怀与巾帼英姿。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感,通过三次意境转换,生动展现了秋瑾初赴日本时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诗中既有对异国风光的诗意遐想,又有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更有以身许国的坚定信念,这些看似不同的情感维度,最终都统一在诗人作为“巾帼英雄”的鲜明形象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中以“英雄”自许,表现了欲挽祖国危亡的一片赤子之心,洋溢着感人肺腑的爱国深情。

现代古典文学专家、诗人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钱澄之《梅花二首》

下一篇:清·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