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朝代:清作者:秋瑾浏览量:3
yán
shì
shāng
zhōng
jué
máng
máng
guó
hèn
shí
xuě
shì
píng
quán
zhǐ
qiáng
quán
huà
dào
xīng
wáng
liè
qiān
jīn
shì
bǎo
jiàn
lái
gōng
shì
shì
chì
tiě
shēng
shì
hóng
鸿
máo
rén
shēng
dào
fāng
yīng
jié
shí
dàn
chóu
rén
tóu
shí
yǐn
xiōng
xuè
xiá
léng
céng
ào
jiǔ
zhōu
xìn
tài
gāng
gāng
zhé
xuè
rǎn
bān
bān
huà
hàn
wáng
zhū
bào
yóu
sān
chǐ
luàn
jìn
nán
běi
fēn
guān
wén
ruò
nán
jūn
jiàn
jiàn
léng
léng
guàn
dǒu
niú
xiōng
zhōng
liǎo
liǎo
jiù
ēn
chóu
fēng
máng
wèi
jīng
shì
yǎng
huì
jīng
huá
qiū
xiá
shēn
cáng
fēng
zhī
yīn
luò
luò
shì
nán
féng
kōng
shān
jīng
fēng
yuè
yuè
chén
yín
huà
lóng
bǎo
guāng
shǎn
shǎn
jīng
zuò
jiǔ
tiān
bái
àn
àn
jiàn
xiāng
shǐ
shū
shū
zhōng
guó
duō
jiān
zéi
zhōng
yuán
huà
yáng
chǎng
duō
duō
xīng
fēng
chuī
chú
què
gān
jiāng
shì
jiè
shuí
kāi
àn
hēi
zhǎn
jìn
yāo
bǎi
guǐ
cáng
chéng
qīng
tiān
xià
běn
tiān
zhí
nián
chéng
bài
dùn
jiào
dàn
shì
tiě
xuè
zhǔ
bào
guó

译文

炎帝的血脉传承在华夏中断,茫茫国仇何时能洗刷?世间没有公平唯有强权,说到王朝兴衰令人怒目裂眶。不惜花费千金买来这把宝剑,因为深知不能依靠公理,只能依靠这钢铁利器。在我看来,生死如同鸿毛一般微不足道,人生能有这般气概,才称得上是英雄豪杰。饥饿时想吞仇敌头颅,干渴时欲饮胡虏鲜血。我这一身侠骨嶙峋,傲然面对天下,不信刚强必遭摧折。那宝剑上斑斑血迹已化作碧玉,就像当年汉高祖刘邦凭借三尺宝剑诛灭暴秦。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晋室被迫南迁,南北分裂,士大夫文弱难辞其咎。难道不见剑气冲霄贯斗牛?胸中旧恨恩怨分明。锋芒未显已震慑世间,蛰伏京城暗藏多少春秋。剑匣深藏不露锋芒,知音稀少世间难遇。在空山之中,宝剑一夜惊动风雨,它跃跃欲试,仿佛在沉吟,渴望化作神龙腾飞。剑光璀璨惊动四座,就连那九天白日也顿时黯淡失色。按剑环视翻阅史书,满纸奸佞误国殃民。中原大地转眼间竟沦为侵略者肆意践踏的牧场,腥风肆虐践踏禹迹。除却干将莫邪二剑,谁能劈开这黑暗世间。我要斩尽世间的妖魔鬼怪,让百鬼无处躲藏,澄清天下本是天命。未来不管成败得失,我都不会计较,唯凭铁血主义报家国。

逐句剖析

"炎帝世系伤中绝":炎帝的血脉传承在华夏中断,

# 炎帝世系伤中绝:“炎帝世系伤中绝,茫茫国恨何时雪?世无平权只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这四句说:我哀伤世代相传的中华民族中途遭到沦亡,这茫茫国恨什么时候才能清算?而今世界上没有天赐的平等自由,只有武力征服的强权。说到祖国的存亡,真令人气愤啊!炎帝:古神话中的帝王,姜姓,称神农氏,代替伏羲氏为帝,造耒耜,教民耕种,尝百草,兴商业,是我国传说中汉族的祖先。这里作中华民族祖先解。世系:指一姓相传的系统,这里即世代、后代之意。中绝:半途断绝。

"芒芒国恨何时雪":茫茫国仇何时能洗刷?

# 雪:清算,洗去。,国恨:国家遭到外族的侵扰劫掠所蒙受的耻辱。,芒芒:浩大的样子。

"世无平权只强权":世间没有公平唯有强权,

# 强权:以武力镇压维持统治称强权。,平权:平等的权力。

"话到兴亡眦欲裂":说到王朝兴衰令人怒目裂眶。

# 眦欲裂:指因气愤而怒目疾视的样子。,兴亡:国家的生死存亡。

"千金市得宝剑来":不惜花费千金买来这把宝剑,

# 千金市得宝剑来:“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四句说:倚仗什么公理!千金买来宝剑我们倚仗武力。只有把死看得如鸿毛轻的人,才是英雄豪杰。市:买。

"公理不恃恃赤铁":因为深知不能依靠公理,只能依靠这钢铁利器。

# 赤铁:指使用武力。,恃:依仗、依靠。

"死生一事付鸿毛":在我看来,生死如同鸿毛一般微不足道,

# 鸿毛:指将死生一事看得如鸿毛一般轻。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生到此方英杰":人生能有这般气概,才称得上是英雄豪杰。

# 到此:到了这个地步。

"饥时欲啖仇人头":饥饿时想吞仇敌头颅,

# 饥时欲啖仇人头:“饥时欲啖仇人头,渴时欲饮匈奴血”这两句说:这两句脱自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残暴的清政府无比愤恨的感情。啖:吃。

"渴时欲饮匈奴血":干渴时欲饮胡虏鲜血。

# 匈奴:古代北方民族。这里指清朝统治者。

"侠骨棱嶒傲九州":我这一身侠骨嶙峋,傲然面对天下,

# 九州:这里指全世界。,傲:藐视。,棱嶒:本指山峰高耸貌,这里指豪气凌云。

"不信太刚刚则折":不信刚强必遭摧折。

# 不信太刚刚则折:这句说:我手持宝剑豪气凌云,不信宝剑刚硬就会折断。此句以剑喻人。太刚:强不软弱之意。《宋史卷四百三》:“刘光祖以耆德为帅;方(赵方)事以师礼,自言:‘吾性太刚。每见刘公,使人更和缓。尝请光祖书‘勤谨和缓’四字,揭坐隅以为戒”。刚:坚硬。

"血染斑斑已化碧":那宝剑上斑斑血迹已化作碧玉,

# 血染斑斑已化碧:古代传说,周朝有个忠臣苌弘,死后三年血化成碧色。故后人常用“碧血”来形容烈士所流的血。见《庄子》:“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华化为碧。”

"汉王诛暴由三尺":就像当年汉高祖刘邦凭借三尺宝剑诛灭暴秦。

# 汉王诛暴由三尺:“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汉王,指汉高祖刘邦。暴,指秦朝。三尺,指剑。这里以数量词代名词。

"五胡乱晋南北分":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晋室被迫南迁,南北分裂,

# 五胡乱晋南北分:晋初,大封子弟,使他们拥强兵镇守四方。晋武帝死,诸子互相争权攻杀,国内大乱。匈奴族的刘渊、羯族石氏、鲜卑族慕容氏、氐族苻氏、羌族姚氏相继称帝,先后据北方及西蜀,与晋成南北局面争战不已,后世称此为五胡乱中华。

"衣冠文弱难辞责":士大夫文弱难辞其咎。

# 衣冠文弱难辞责:以上四句说:革命者的血已化成斑斑碧血含恨地下,我们要象汉王以三尺剑推翻暴秦一样驱逐清朝权贵。而今中华四分五裂如五胡乱晋时一样,在官的、读书的、年少的都有责任挽救国家的命运。衣冠:指在朝为官者。文弱:指文雅的学者和少小者。

"君不见剑气棱棱贯斗牛":难道不见剑气冲霄贯斗牛?

# 剑气棱棱贯斗牛:传说晋时在丰城狱中掘地得二剑,一名龙泉,名太阿。这以前斗、牛之间常出现紫气,剑出现之后紫气不再有了。剑后来没在水中化为龙。见《晋书·张华传》。棱棱:指剑的光芒逼人。,君不见:你没看到。

"胸中了了旧恩仇":胸中旧恨恩怨分明。

# 恩仇:偏意词,仇恨之意。,了了:清清楚楚.金元好问诗《客意》中有“眼中了了见归途”句。

"锋芒未露已惊世":锋芒未显已震慑世间,

"养晦京华几度秋":蛰伏京城暗藏多少春秋。

# 养晦京华几度秋:以上四句说:“你没见到剑气逼人,光芒直射斗、牛吗?我心中清清楚楚记着过去的仇恨。我把刀藏在京都已多年,剑锋虽未露,却早已惊世了。这里“锋芒……,养晦……。”二句是借剑说人,明说宝剑有锋芒,暗指自己才高,明说隐藏宝剑,暗言自己隐居。养晦:指隐居匿迹以待时机。几度秋:几个秋天,即几年之意。

"一匣深藏不露锋":剑匣深藏不露锋芒,

"知音落落世难逢":知音稀少世间难遇。

# 落落:坦率真诚。

"空山一夜惊风雨":在空山之中,宝剑一夜惊动风雨,

"跃跃沉吟欲化龙":它跃跃欲试,仿佛在沉吟,渴望化作神龙腾飞。

# 跃跃沉吟欲化龙:以上四句大意是:宝剑藏于匣内尚未露锋芒时,很难遇到坦率,直挚的知己。故此,每当山中(因上面说剑“隐藏”,故这里说隐藏山中)夜雨惊人时,剑总象龙一样欲腾空飞起。跃跃:指剑闪光的样子。沉吟:低吟、低叫。龙叫为吟。

"宝光闪闪惊四座":剑光璀璨惊动四座,

# 四座:指四面座位上的人。,宝光:指剑发出象宝贝一样的光芒。

"九天白日暗无色":就连那九天白日也顿时黯淡失色。

# 九天:指天极高处。古时以“九”字为极数。

"按剑相顾读史书":按剑环视翻阅史书,

"书中误国多奸贼":满纸奸佞误国殃民。

# 书中误国多奸贼:以上四句说:剑光闪闪使四座之人震惊,使太阳黯然失色。我手按宝剑重温历史,史书上记载着误国的都是奸贼。误国:出卖国家。

"中原忽化牧羊场":中原大地转眼间竟沦为侵略者肆意践踏的牧场,

# 牧羊场:放羊的地方。这里说中国成了牧羊场,中国人民成了任人宰割的牛羊。,中原:中国。

"咄咄腥风吹禹域":腥风肆虐践踏禹迹。

# 禹域:古代传说禹平水土,划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称中国为禹域。,腥风:死人血肉的腥臭味。,咄咄:惊叹声。

"除却干将与莫邪":除却干将莫邪二剑,

# 干将与莫邪:剑名,这里代指武力。传说干将铸剑,他的妻子莫邪断发,剪手指投入炉中,才制成雌雄剑。雌剑名莫邪,雄剑名干将。,除却:除去。

"世界伊谁开暗黑":谁能劈开这黑暗世间。

# 世界伊谁开暗黑:以上四句大意是:中国忽然变成了帝国主义的杀人场,血雨腥风,洒遍全国。除去使用武力,世界上怎能驱散黑暗?伊:发语词。

"斩尽妖魔百鬼藏":我要斩尽世间的妖魔鬼怪,让百鬼无处躲藏,

"澄清天下本天职":澄清天下本是天命。

# 澄清:犹言解放。

"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未来不管成败得失,我都不会计较,

# 成败利钝:“利”,锋利,引申为顺利;“钝”,不锋利,引申为不顺利。

"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唯凭铁血主义报家国。

# 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以上四句大意是:斩尽妖魔,令歹鬼逃避,光复祖国本是我们的天然职责。今后不要计较什么成功失败,顺利不顺利,我们只一心一意倚仗武力来报答祖国。铁血主义:见前《宝刀歌》“赤铁主义”注。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志士常以“铁血”来形容坚强的民族气节。如《江苏》杂志第二期记事栏有:“吾辈徒以国家大义所激,誓以身殉,为火炮之引线,唤起国民铁血之气节。”但,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宝剑歌》是近现代女革命家秋瑾创作的诗歌。开篇,诗人便直抒胸臆,表明自己无惧牺牲的坚定志向。随后,诗中呈现出她于京华之地“养晦”的状态,默默等待一展抱负的时机。诗作末尾,秋瑾以激昂之音呼唤天下,倡导以武力捍卫国家。在当下看来,《宝剑歌》的风格或许显得有些激昂。然而,回溯至八国联军妄图瓜分中国的黑暗年代,秋瑾虽身为女子,面对祖国如沉睡未醒般的危局,除了以这般振聋发聩的方式,唤起国人的觉醒,号召大家奋起保家卫国,似乎也别无他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家

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卿,号旦吾,别号鉴湖女侠;留学日本时易名瑾,字竞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家。1904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为反对日本政府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次年1月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不久,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后被捕就义。其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内容,笔调雄健,感情奔放。有诗词作品《满江红·小住京华》《对酒》等。今辑有《秋瑾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瑾于1904年东渡日本后,受俄国虚无党女杰苏菲亚革命思想影响,投身尚武革命浪潮。旅居日本期间,她组织革命团体、创办进步报刊,将诗歌创作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宝剑歌》正是这一时期以文铸剑之作。诗中“不惜千金买宝刀”的慷慨宣言,既彰显其以剑为喻的革命意志,亦折射出近代知识女性突破传统桎梏、寻求救国道路的觉醒轨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国诗。体现了晚清时期民族危亡的严峻现实,表达了诗人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意志、对民族忠贞的气节以及以铁血主义报效祖国的决心,营造出豪迈激昂的革命氛围。

2. 分段赏析

“炎帝世系伤中绝,芒芒国恨何时雪”,诗人以追溯华夏祖先炎帝世系遭破坏,发出对国家深沉忧患,表达雪洗国恨的迫切心情。“世无平权只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社会强权当道、毫无平权的黑暗现实,谈及国家兴亡时,诗人愤怒到眼眶欲裂,生动展现其爱国激情与对不公的愤慨。“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表明在公理难存的时代,诗人选择依靠宝剑这样的武力来抗争,体现对现实无奈及反抗决心。“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视死如归,认为能为正义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展现出豪迈的英雄气概。“饥时欲啖仇人头,渴时欲饮匈奴血”,运用夸张手法,强烈表达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侠骨崚嶒傲九州,不信大刚刚则折”,凸显诗人刚正不阿、坚毅不屈的性格,坚信强硬抗争不会被轻易挫败。“血染斑斑已化碧,汉王诛暴由三尺”,借典故表明为正义不惜流血牺牲,像汉王凭借宝剑诛暴一样,自己也要用武力反抗。“五胡乱晋南北分,衣冠文弱难辞责”,反思历史,认为文人的文弱对国家的分裂有一定责任,为下文强调武力抗争做铺垫。“君不见剑气棱棱贯斗牛,胸中了了旧恩仇”,以宝剑剑气冲天,表明自己胸怀对侵略者的仇恨。“锋芒未露已惊世,养晦京华几度秋”,写宝剑虽未展露锋芒却已令人惊叹,自己也在京城韬光养晦多年,等待时机。“一匣深藏不露锋,知音落落世难逢”,借宝剑被深藏,感慨知音难觅,孤独之感尽显。“空山一夜惊风雨,跃跃沉吟欲化龙”,形象描绘宝剑渴望展现力量,暗示诗人内心对斗争的渴望。“宝光闪闪惊四座,九天白日暗无色”,生动描写宝剑出鞘光芒震撼众人的场景,展现其强大力量。“按剑相顾读史书,书中误国多奸贼”,诗人按剑读史,看到诸多误国奸贼,进一步激发其反抗决心。“中原忽化牧羊场,咄咄腥风吹禹域”,形象写出国家被列强侵略的惨状,表达对国家命运的痛心。“除却干将与莫邪,世界伊谁开暗黑”,强调宝剑能划破黑暗,自己要用武力打破黑暗现实。“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表明斩除侵略者、澄清天下是自己的使命。结尾“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体现诗人为报效祖国,不计成败得失,坚定以武力抗争、铁血救国的决心。

3. 作品点评

《宝剑歌》堪称“新歌行”诗体的代表之作,在诗歌发展历程中意义非凡,有力地促进了传统诗歌向现代白话诗的转变。尤其是诗中“俗语入诗”的大胆尝试,为后来的五四新诗运动积累了宝贵的先行经验。它与《宝刀歌》犹如秋瑾革命诗歌中的两块璀璨瑰宝,共同构成双璧。既是探究革命文学发展脉络的关键文本,也是研究女性文学书写特点的重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梁启超《纪事二十四首(其二)》

下一篇:清·钱长泽《三十字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