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世系伤中绝":炎帝的血脉传承在华夏中断,
# 炎帝世系伤中绝:“炎帝世系伤中绝,茫茫国恨何时雪?世无平权只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这四句说:我哀伤世代相传的中华民族中途遭到沦亡,这茫茫国恨什么时候才能清算?而今世界上没有天赐的平等自由,只有武力征服的强权。说到祖国的存亡,真令人气愤啊!炎帝:古神话中的帝王,姜姓,称神农氏,代替伏羲氏为帝,造耒耜,教民耕种,尝百草,兴商业,是我国传说中汉族的祖先。这里作中华民族祖先解。世系:指一姓相传的系统,这里即世代、后代之意。中绝:半途断绝。
"芒芒国恨何时雪":茫茫国仇何时能洗刷?
# 雪:清算,洗去。,国恨:国家遭到外族的侵扰劫掠所蒙受的耻辱。,芒芒:浩大的样子。
"世无平权只强权":世间没有公平唯有强权,
# 强权:以武力镇压维持统治称强权。,平权:平等的权力。
"话到兴亡眦欲裂":说到王朝兴衰令人怒目裂眶。
# 眦欲裂:指因气愤而怒目疾视的样子。,兴亡:国家的生死存亡。
"千金市得宝剑来":不惜花费千金买来这把宝剑,
# 千金市得宝剑来:“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四句说:倚仗什么公理!千金买来宝剑我们倚仗武力。只有把死看得如鸿毛轻的人,才是英雄豪杰。市:买。
"公理不恃恃赤铁":因为深知不能依靠公理,只能依靠这钢铁利器。
# 赤铁:指使用武力。,恃:依仗、依靠。
"死生一事付鸿毛":在我看来,生死如同鸿毛一般微不足道,
# 鸿毛:指将死生一事看得如鸿毛一般轻。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生到此方英杰":人生能有这般气概,才称得上是英雄豪杰。
# 到此:到了这个地步。
"饥时欲啖仇人头":饥饿时想吞仇敌头颅,
# 饥时欲啖仇人头:“饥时欲啖仇人头,渴时欲饮匈奴血”这两句说:这两句脱自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残暴的清政府无比愤恨的感情。啖:吃。
"渴时欲饮匈奴血":干渴时欲饮胡虏鲜血。
# 匈奴:古代北方民族。这里指清朝统治者。
"侠骨棱嶒傲九州":我这一身侠骨嶙峋,傲然面对天下,
# 九州:这里指全世界。,傲:藐视。,棱嶒:本指山峰高耸貌,这里指豪气凌云。
"不信太刚刚则折":不信刚强必遭摧折。
# 不信太刚刚则折:这句说:我手持宝剑豪气凌云,不信宝剑刚硬就会折断。此句以剑喻人。太刚:强不软弱之意。《宋史卷四百三》:“刘光祖以耆德为帅;方(赵方)事以师礼,自言:‘吾性太刚。每见刘公,使人更和缓。尝请光祖书‘勤谨和缓’四字,揭坐隅以为戒”。刚:坚硬。
"血染斑斑已化碧":那宝剑上斑斑血迹已化作碧玉,
# 血染斑斑已化碧:古代传说,周朝有个忠臣苌弘,死后三年血化成碧色。故后人常用“碧血”来形容烈士所流的血。见《庄子》:“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华化为碧。”
"汉王诛暴由三尺":就像当年汉高祖刘邦凭借三尺宝剑诛灭暴秦。
# 汉王诛暴由三尺:“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汉王,指汉高祖刘邦。暴,指秦朝。三尺,指剑。这里以数量词代名词。
"五胡乱晋南北分":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晋室被迫南迁,南北分裂,
# 五胡乱晋南北分:晋初,大封子弟,使他们拥强兵镇守四方。晋武帝死,诸子互相争权攻杀,国内大乱。匈奴族的刘渊、羯族石氏、鲜卑族慕容氏、氐族苻氏、羌族姚氏相继称帝,先后据北方及西蜀,与晋成南北局面争战不已,后世称此为五胡乱中华。
"衣冠文弱难辞责":士大夫文弱难辞其咎。
# 衣冠文弱难辞责:以上四句说:革命者的血已化成斑斑碧血含恨地下,我们要象汉王以三尺剑推翻暴秦一样驱逐清朝权贵。而今中华四分五裂如五胡乱晋时一样,在官的、读书的、年少的都有责任挽救国家的命运。衣冠:指在朝为官者。文弱:指文雅的学者和少小者。
"君不见剑气棱棱贯斗牛":难道不见剑气冲霄贯斗牛?
# 剑气棱棱贯斗牛:传说晋时在丰城狱中掘地得二剑,一名龙泉,名太阿。这以前斗、牛之间常出现紫气,剑出现之后紫气不再有了。剑后来没在水中化为龙。见《晋书·张华传》。棱棱:指剑的光芒逼人。,君不见:你没看到。
"胸中了了旧恩仇":胸中旧恨恩怨分明。
# 恩仇:偏意词,仇恨之意。,了了:清清楚楚.金元好问诗《客意》中有“眼中了了见归途”句。
"锋芒未露已惊世":锋芒未显已震慑世间,
"养晦京华几度秋":蛰伏京城暗藏多少春秋。
# 养晦京华几度秋:以上四句说:“你没见到剑气逼人,光芒直射斗、牛吗?我心中清清楚楚记着过去的仇恨。我把刀藏在京都已多年,剑锋虽未露,却早已惊世了。这里“锋芒……,养晦……。”二句是借剑说人,明说宝剑有锋芒,暗指自己才高,明说隐藏宝剑,暗言自己隐居。养晦:指隐居匿迹以待时机。几度秋:几个秋天,即几年之意。
"一匣深藏不露锋":剑匣深藏不露锋芒,
"知音落落世难逢":知音稀少世间难遇。
# 落落:坦率真诚。
"空山一夜惊风雨":在空山之中,宝剑一夜惊动风雨,
"跃跃沉吟欲化龙":它跃跃欲试,仿佛在沉吟,渴望化作神龙腾飞。
# 跃跃沉吟欲化龙:以上四句大意是:宝剑藏于匣内尚未露锋芒时,很难遇到坦率,直挚的知己。故此,每当山中(因上面说剑“隐藏”,故这里说隐藏山中)夜雨惊人时,剑总象龙一样欲腾空飞起。跃跃:指剑闪光的样子。沉吟:低吟、低叫。龙叫为吟。
"宝光闪闪惊四座":剑光璀璨惊动四座,
# 四座:指四面座位上的人。,宝光:指剑发出象宝贝一样的光芒。
"九天白日暗无色":就连那九天白日也顿时黯淡失色。
# 九天:指天极高处。古时以“九”字为极数。
"按剑相顾读史书":按剑环视翻阅史书,
"书中误国多奸贼":满纸奸佞误国殃民。
# 书中误国多奸贼:以上四句说:剑光闪闪使四座之人震惊,使太阳黯然失色。我手按宝剑重温历史,史书上记载着误国的都是奸贼。误国:出卖国家。
"中原忽化牧羊场":中原大地转眼间竟沦为侵略者肆意践踏的牧场,
# 牧羊场:放羊的地方。这里说中国成了牧羊场,中国人民成了任人宰割的牛羊。,中原:中国。
"咄咄腥风吹禹域":腥风肆虐践踏禹迹。
# 禹域:古代传说禹平水土,划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称中国为禹域。,腥风:死人血肉的腥臭味。,咄咄:惊叹声。
"除却干将与莫邪":除却干将莫邪二剑,
# 干将与莫邪:剑名,这里代指武力。传说干将铸剑,他的妻子莫邪断发,剪手指投入炉中,才制成雌雄剑。雌剑名莫邪,雄剑名干将。,除却:除去。
"世界伊谁开暗黑":谁能劈开这黑暗世间。
# 世界伊谁开暗黑:以上四句大意是:中国忽然变成了帝国主义的杀人场,血雨腥风,洒遍全国。除去使用武力,世界上怎能驱散黑暗?伊:发语词。
"斩尽妖魔百鬼藏":我要斩尽世间的妖魔鬼怪,让百鬼无处躲藏,
"澄清天下本天职":澄清天下本是天命。
# 澄清:犹言解放。
"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未来不管成败得失,我都不会计较,
# 成败利钝:“利”,锋利,引申为顺利;“钝”,不锋利,引申为不顺利。
"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唯凭铁血主义报家国。
# 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以上四句大意是:斩尽妖魔,令歹鬼逃避,光复祖国本是我们的天然职责。今后不要计较什么成功失败,顺利不顺利,我们只一心一意倚仗武力来报答祖国。铁血主义:见前《宝刀歌》“赤铁主义”注。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志士常以“铁血”来形容坚强的民族气节。如《江苏》杂志第二期记事栏有:“吾辈徒以国家大义所激,誓以身殉,为火炮之引线,唤起国民铁血之气节。”但,只。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家
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卿,号旦吾,别号鉴湖女侠;留学日本时易名瑾,字竞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家。1904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为反对日本政府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次年1月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不久,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后被捕就义。其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内容,笔调雄健,感情奔放。有诗词作品《满江红·小住京华》《对酒》等。今辑有《秋瑾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国诗。体现了晚清时期民族危亡的严峻现实,表达了诗人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意志、对民族忠贞的气节以及以铁血主义报效祖国的决心,营造出豪迈激昂的革命氛围。
2. 分段赏析
“炎帝世系伤中绝,芒芒国恨何时雪”,诗人以追溯华夏祖先炎帝世系遭破坏,发出对国家深沉忧患,表达雪洗国恨的迫切心情。“世无平权只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社会强权当道、毫无平权的黑暗现实,谈及国家兴亡时,诗人愤怒到眼眶欲裂,生动展现其爱国激情与对不公的愤慨。“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表明在公理难存的时代,诗人选择依靠宝剑这样的武力来抗争,体现对现实无奈及反抗决心。“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视死如归,认为能为正义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展现出豪迈的英雄气概。“饥时欲啖仇人头,渴时欲饮匈奴血”,运用夸张手法,强烈表达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侠骨崚嶒傲九州,不信大刚刚则折”,凸显诗人刚正不阿、坚毅不屈的性格,坚信强硬抗争不会被轻易挫败。“血染斑斑已化碧,汉王诛暴由三尺”,借典故表明为正义不惜流血牺牲,像汉王凭借宝剑诛暴一样,自己也要用武力反抗。“五胡乱晋南北分,衣冠文弱难辞责”,反思历史,认为文人的文弱对国家的分裂有一定责任,为下文强调武力抗争做铺垫。“君不见剑气棱棱贯斗牛,胸中了了旧恩仇”,以宝剑剑气冲天,表明自己胸怀对侵略者的仇恨。“锋芒未露已惊世,养晦京华几度秋”,写宝剑虽未展露锋芒却已令人惊叹,自己也在京城韬光养晦多年,等待时机。“一匣深藏不露锋,知音落落世难逢”,借宝剑被深藏,感慨知音难觅,孤独之感尽显。“空山一夜惊风雨,跃跃沉吟欲化龙”,形象描绘宝剑渴望展现力量,暗示诗人内心对斗争的渴望。“宝光闪闪惊四座,九天白日暗无色”,生动描写宝剑出鞘光芒震撼众人的场景,展现其强大力量。“按剑相顾读史书,书中误国多奸贼”,诗人按剑读史,看到诸多误国奸贼,进一步激发其反抗决心。“中原忽化牧羊场,咄咄腥风吹禹域”,形象写出国家被列强侵略的惨状,表达对国家命运的痛心。“除却干将与莫邪,世界伊谁开暗黑”,强调宝剑能划破黑暗,自己要用武力打破黑暗现实。“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表明斩除侵略者、澄清天下是自己的使命。结尾“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体现诗人为报效祖国,不计成败得失,坚定以武力抗争、铁血救国的决心。
3. 作品点评
《宝剑歌》堪称“新歌行”诗体的代表之作,在诗歌发展历程中意义非凡,有力地促进了传统诗歌向现代白话诗的转变。尤其是诗中“俗语入诗”的大胆尝试,为后来的五四新诗运动积累了宝贵的先行经验。它与《宝刀歌》犹如秋瑾革命诗歌中的两块璀璨瑰宝,共同构成双璧。既是探究革命文学发展脉络的关键文本,也是研究女性文学书写特点的重要依据。
下一篇:清·钱长泽《三十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