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江城百感生":航行出得城来便百感交集啊!
# 生:涌现,形容感慨很多。
"论交谁可并汪伦":眼前有谁像那汪伦般珍重离情呢?
# 并汪伦:比汪伦。李白《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交:交情,友谊。
"多情不若堤边柳":只有那两岸袅袅垂杨,
# 堤边柳:沿河堤种植的柳树,随风摆动,好像是与离别的有很深厚的感情呢。,多情:感情丰富,善于表达给别人。
"犹是依依远送人":犹自依依不舍地送我远去呢!
# 依依:难舍难分的样子。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家
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卿,号旦吾,别号鉴湖女侠;留学日本时易名瑾,字竞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家。1904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为反对日本政府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次年1月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不久,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后被捕就义。其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内容,笔调雄健,感情奔放。有诗词作品《满江红·小住京华》《对酒》等。今辑有《秋瑾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感时抒怀诗。诗作描绘了清末内忧外患、志士救国受阻的动荡时局,秋瑾于离城舟行途中借景抒情。全诗以苍凉悲怆的笔调,体现了辛亥革命前夕革命者心怀壮志却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及救国理想难展的深沉感慨。
2. 分段赏析
“一出江城百感生”,开篇直抒胸臆,一个“百感生”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和盘托出。当船缓缓驶离江城,诸多感触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有对未知前路的迷茫,也有对往昔岁月的怀恋,还有对当下境遇的喟叹。此句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勾起读者强烈的好奇。“论交谁可并汪伦?”诗人笔锋一转,借用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典故,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在这离别的时刻,秋瑾环顾四周,不禁思索,在自己的人生中,究竟谁能像汪伦送李白那样,对自己有着纯粹而深厚的情谊呢?这份对真挚友情的渴望,凸显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她在人际交往中所面临的困境。后两句“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诗人运用拟人与对比手法,将堤边柳赋予人的情感。堤边垂柳在风中摇曳,仿佛在深情地送别诗人,它们的“多情”与“依依”,与现实中人情的淡薄形成鲜明反差。此时,无情的柳树都懂得送别,而那些所谓的朋友却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怀,这让诗人内心的孤寂愈发浓烈。这两句诗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失望与无奈抒发得淋漓尽致。
上一篇:清·董恂《浔溪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