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结愁肠郁不开":我的愁肠百绕千结阴郁不开,
# 郁:阴郁。,百结:形容疙瘩很多。
"此生惆怅异乡来":这一回我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了异乡。
"思亲堂上茱初插":重阳节这天,我刚刚插戴上茱萸,
# 茱初插:刚刚插上茱萸。
"忆妹窗前句乍裁":便在窗前给妹妹写起诗来。
# 句乍裁:刚刚锤炼好诗句。
"对菊难逢元亮酒":面对秋菊,难于饮到陶渊明喝的美酒,
# 元亮:晋陶渊明字元亮,常对菊饮酒。
"登楼愧乏仲宣才":登上高楼,惭愧缺少王粲那样的才能。
# 仲宣才:即指如王粲一样的才能。仲宣,东汉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生于公元177年(汉灵帝熹平6年),死于公元217年(汉献帝建安22年),“建安七子”之一。,登楼:登高楼赋诗。
"良时佳节成辜负":美好的时光中,佳节枉被辜负,
# 良时:美好时光。
"旧日欢场半是苔":那过去欢聚的地方,如今已冷落无人了。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家
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卿,号旦吾,别号鉴湖女侠;留学日本时易名瑾,字竞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家。1904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为反对日本政府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次年1月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不久,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后被捕就义。其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内容,笔调雄健,感情奔放。有诗词作品《满江红·小住京华》《对酒》等。今辑有《秋瑾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怀亲诗。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时插茱萸、忆亲人、对菊饮酒、登楼赋诗等情景,表达了作者远嫁他乡的愁肠百结、对亲人的思念以及辜负佳节的惆怅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对菊难逢元亮酒”所用典故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他喜爱菊花,且常于赏菊时饮酒。如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就体现了他对菊与酒的喜爱,其饮酒赏菊的行为成为一种洒脱、自在的生活象征。秋瑾在重阳节面对菊花,却难以像陶渊明那样有酒相伴来享受这份闲适。“登楼愧乏仲宣才”所用典故东汉文学家王粲,在避难荆州时,曾登上当阳城楼,有感而发作《登楼赋》,此赋情辞慷慨,为传世佳作,王粲也因这篇赋而声名远扬,其登楼作赋展现出卓越的才华。秋瑾在诗中写自己登楼,却自愧没有王粲那般能作出传世佳作的才华。借王粲登楼作赋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虽有抱负,却因各种因素难以施展才华的感慨,体现出她在异乡对自身才华难以实现的一种遗憾与惆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深度。直抒胸臆:“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直接倾诉自己愁肠郁结、客居异乡的惆怅心情,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作者的哀愁,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以直白的语言,将作者内心的愁绪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百结愁肠”极言愁绪之多、之复杂,“郁不开”强调愁绪难以排解。“此生惆怅异乡来”点明愁绪的根源是身处异乡,直接奠定了全诗哀愁的基调,让读者能迅速感受到作者远嫁他乡的孤寂与苦闷。颔联“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描绘了重阳节的典型场景。作者想象着家中亲人在堂上插茱萸驱邪祈福,又忆起妹妹在窗前刚刚吟成诗句的情景。通过对这些温馨画面的想象,细腻地表达了对亲人、妹妹的思念之情。“茱初插”“句乍裁”生动地呈现出节日里的生活细节,以乐景衬哀情,更显作者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思念之深。颈联“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连用两个典故。“对菊难逢元亮酒”,作者面对秋菊,却难以像陶渊明那样有酒相伴,借陶渊明的典故,写出自己无酒消愁的无奈与孤寂;“登楼愧乏仲宣才”,作者登楼望远,自愧没有王粲的才华能写出传世之作,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难以施展的苦闷,体现出作者在异乡的失落与对自身才华的期许。尾联“良时佳节成辜负,旧日欢场半是苔”感慨美好的重阳节被辜负,曾经欢乐的场所如今已长满青苔,一片荒芜。“良时佳节成辜负”直接抒发了作者在佳节却无法享受欢乐的遗憾与惆怅。“旧日欢场半是苔”通过今昔对比,昔日欢场的热闹与如今的荒芜形成鲜明反差,进一步加重了哀愁氛围,也暗示了作者生活境遇的变化,流露出对往昔欢乐时光的怀念和对当下处境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以“茱初插”“对菊”“登高”等重阳节元素点题,情感真挚,如从肺腑流出,极具感染力,能深深触动读者心弦。
# 插茱与吟诗并见,使诗中的茱萸染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已完全人格化了。
前浙江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叶元章《静观流叶》
下一篇:清·吴伟业《过吴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