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ēi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1
fán
rén
zhī
dào
yǒu
sān
yuē
zhèng
méng
nàn
èr
yuē
shòu
shèng
sān
yuē
huà
mín
yīn
yǒu
rén
rén
yuē
shí
dào
shì
kǒng
shù
liù
jīng
zhī
zhǐ
yóu
yīn
qín
yān
dāng
zhòu
zhī
shí
dào
bèi
luàn
tiān
wēi
zhī
dòng
néng
jiè
shèng
rén
zhī
yán
suǒ
yòng
jìn
bìng
mìng
chéng
rén
wéi
wěi
shēn
cún
chéng
rén
wáng
guó
rěn
shì
èr
dào
yǒu
xíng
zhī
zhě
shì
yòng
bǎo
míng
zhé
zhī
yǎng
huì
shì
fàn
qiú
hūn
ér
xié
tuí
ér
zài
yuē
zhī
míng
”,
”,
zhèng
méng
nàn
tiān
mìng
gǎi
shēng
rén
zhèng
nǎi
chū
yòng
wéi
shèng
shī
zhōu
rén
lún
ér
diǎn
zài
shū
yuē
guī
zuò
hóng
fàn
”,
”,
shòu
shèng
fēng
cháo
xiǎn
tuī
dào
xùn
wéi
lòu
wéi
rén
yuǎn
yòng
guǎng
广
yīn
wéi
huá
huà
mín
shuài
shì
dào
cóng
jué
gōng
tiān
biàn
huà
zhèng
rén
dāng
zhōu
shí
wèi
zhì
yīn
wèi
tiǎn
gān
wēi
xiàng
shǐ
使
zhòu
è
wèi
rěn
ér
gēng
niàn
luàn
cún
guó
rén
shuí
xīng
shì
rén
shì
zhī
huò
rán
zhě
rán
xiān
shēng
yǐn
rěn
ér
wéi
yǒu
zhì
táng
mǒu
nián
zuò
miào
jùn
suì
shí
zhì
jiā
xiān
shēng
liè
xiàng
zuò
shì
sòng
yún
méng
nàn
zhèng
shòu
shèng
zōng
yòng
fán
mín
xiàn
xiàn
rén
xiǎn
huì
shèng
rén
zhī
rén
dào
lóng
míng
zhé
zài
gōng
lòu
wéi
chōng
ràng
yíng
chēng
gāo
ér
wēi
bēi
fēi
fēi
yǒu
huái
怀
shí
ér
shēn
wéi
shì
xiàng
shì
liè
wén
wáng
wéi
míng
xuān
zhāo
chóng
shì
quē
sòng
zài
hòu

译文

凡是有德行的人遵从的道理有三种:第一叫在蒙受苦难时坚守正道,第二是把大道传授于圣人,第三是教化万民。在殷朝时有一位仁人叫箕子,他实实在在地具备了这三道,以大德行立于世上,所以孔子在叙述六经的要旨大意时,尤其恳切留意。在殷纣王之时,大道背弃,政治混乱,上天的威严震慑不能使他警戒,圣人的教诲毫不起作用。冒死进谏而舍弃生命,确实是一种“仁”德,对保全殷朝的宗庙祭祀没有益处,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是一种“仁”德,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虽外表似柔弱颓丧,却始终未曾止息;故而在《周易》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百姓凭借正道得以治理,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书经》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鲜,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只有德行不再鄙陋,只有人没有长远的谋划,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使外夷变为华夏,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发展,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啊!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比干已经死掉,微子也已离去,假如纣正做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国中要是没有箕于这样的人,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祭祀他,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便写了这篇颂:孔子承受艰难而坚守正道,授予圣人治国谋略。使宗庙祭祀得以延续,让困苦百姓获得新生。德行崇高的圣人,无论显达或隐退都始终如一。圣人的仁德,与天道相合不论世道盛衰。自身具备明达智慧,却不轻视卑微之人。谦逊守礼待人,从不自满称王。地位崇高而不危险,身处卑微却不可逾越。不轻易赴死也不逃避责任,始终心怀故国。时机不利时隐忍,终成后世楷模。《易经》卦象陈列有序,与周文王德业一脉相承。光明之道昭示天下,隆重的祭祀表达诚敬。古代缺失的颂词,由后世儒者补续。

逐句剖析

"凡大人之道有三":凡是有德行的人遵从的道理有三种:

"一曰正蒙难":第一叫在蒙受苦难时坚守正道,

# 难:危难。,蒙:犯,遭受。

"二曰法授圣":第二是把大道传授于圣人,

"三曰化及民":第三是教化万民。

"殷有仁人曰箕子":在殷朝时有一位仁人叫箕子,

"实具兹道以立于世":他实实在在地具备了这三道,以大德行立于世上,

"故孔子述六经之旨":所以孔子在叙述六经的要旨大意时,

# 六经:指《书》、《易》、《礼》、《乐》、《诗》、《春秋》六部儒家经籍。

"尤殷勤焉":尤其恳切留意。

"当纣之时":在殷纣王之时,

# 纣:商代最后的君主,也称帝辛,旧史称他荒淫无道,残暴专横,激起人民的怨恨后被周武王所灭。

"大道悖乱":大道背弃,政治混乱,

"天威之动不能戒":上天的威严震慑不能使他警戒,

"圣人之言无所用":圣人的教诲毫不起作用。

"进死以并命":冒死进谏而舍弃生命,

"诚仁矣":确实是一种“仁”德,

"无益吾祀":对保全殷朝的宗庙祭祀没有益处,

"故不为":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

"委身以存祀":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

"诚仁矣":确实也是一种“仁”德,

"与亡吾国":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

"故不忍":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

"具是二道":上述这两种办法,

"有行之者矣":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

"是用保其明哲":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

"与之俯仰":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

"晦是谟范":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 范:法,原则。,谟:谋划。

"辱于囚奴":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

"昏而无邪":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

"隤而不息":虽外表似柔弱颓丧,却始终未曾止息;

# 隤:跌倒。

"故在易曰":故而在《周易》中说“

"箕子之明夷":箕子能做到韬晦”,

# 明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隐藏起自己的智慧。

"正蒙难也":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

"及天命既改":等到天命更改了,

"生人以正":百姓凭借正道得以治理,

"乃出大法":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

"用为圣师":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

"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

# 彝伦:即指伦理道德。彝:常规。伦:人伦。

"故在书曰":故而在《书经》中说“

"以箕子归作《洪范》":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

# 洪范:相传为禹时的文献《洪范》,箕子增订并献给周武王。

"法授圣也":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

"及封朝鲜":等到被封在朝鲜,

"推道训俗":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

"惟德无陋":只有德行不再鄙陋,

"惟人无远":只有人没有长远的谋划,

"用广殷祀":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

"俾夷为华":使外夷变为华夏,

# 俾:使达到某种程度。

"化及民也":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

"率是大道":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

# 率:遵守。

"丛于厥躬":都集中在他的身上,

# 躬:身体,自身。,厥:其他的。,丛:聚集。

"天地变化":天地变化发展,

"我得其正":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

"其大人欤":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呜乎":啊!

"当其周时未至":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

"殷祀未殄":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

# 殄:尽、绝,灭绝。

"比干已死":比干已经死掉,

"微子已去":微子也已离去,

"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假如纣正做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

# 未稔:没成熟,没达到顶点。稔,谷物成熟,这里指罪恶没有发展起来。,向使:如果。

"武庚念乱以图存":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

# 武庚:名禄父,纣王子。周武王灭商,封武庚以存殷祀。武王死,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叛被杀。

"国无其人":国中要是没有箕于这样的人,

"谁与兴理":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

"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

"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

"其有志于斯乎":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

"唐某年":唐朝的某一年,

"作庙汲郡":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

# 汲郡:即唐代卫州,在今河南新乡、汉县一带。

"岁时致祀":逢年遇节便祭祀他,

"嘉先生独列于易象":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

"作是颂云":便写了这篇颂:

# 颂:即从“蒙难以正”至结束“继在后儒”处,《古文观止》未录“颂”。本百度百科版本按足本全录,作品选自《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蒙难以正":孔子承受艰难而坚守正道,

"授圣以谟":授予圣人治国谋略。

"宗祀用繁":使宗庙祭祀得以延续,

"夷民其苏":让困苦百姓获得新生。

"宪宪大人":德行崇高的圣人,

"显晦不渝":无论显达或隐退都始终如一。

"圣人之仁":圣人的仁德,

"道合隆污":与天道相合不论世道盛衰。

"明哲在躬":自身具备明达智慧,

"不陋为奴":却不轻视卑微之人。

"冲让居礼":谦逊守礼待人,

"不盈称孤":从不自满称王。

"高而无危":地位崇高而不危险,

"卑不可逾":身处卑微却不可逾越。

"非死非去":不轻易赴死也不逃避责任,

"有怀故都":始终心怀故国。

"时诎而伸":时机不利时隐忍,

"卒为世模":终成后世楷模。

"易象是列":《易经》卦象陈列有序,

"文王为徒":与周文王德业一脉相承。

"大明宣昭":光明之道昭示天下,

"崇祀式孚":隆重的祭祀表达诚敬。

"古阙颂辞":古代缺失的颂词,

"继在后儒":由后世儒者补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箕子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为箕子庙写的碑文。面对商纣王的暴虐统治,箕子冒死进谏却遭迫害,但他以非凡的韧性忍辱负重,最终成就伟业。文中通过“正蒙难”(在困境中坚守正道)、“法授圣”(为后世圣王传授治国之道)、“化及民”(教化惠及百姓)三大标准,系统论述了箕子作为仁人志士典范的崇高品格。作者不仅高度赞颂箕子的道德操守和历史功绩,更借古喻今,通过对这位商周之际贤臣的礼赞,寄托了对当代志士仁人的殷切期许与精神共勉。全文既是对箕子忍辱负重、终成大业的礼敬,也蕴含着作者深沉的自我激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运动而获罪,被贬至偏远边陲。这一遭遇与商末贤臣箕子因谏言被囚的境况遥相呼应。在这篇碑文中,作者通过对箕子忠贞不屈、忍辱负重的赞颂,实则寄托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依然坚守的政治理想。全文虽以理性论述见长,但字里行间流淌着深沉的情感波澜,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又暗含对自身命运的无限感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箕子碑》是作者柳宗元为箕子庙写的碑文。文章通过三个维度阐释箕子的历史价值:首先剖析其“佯狂避祸”中蕴含的生存智慧,继而论述其“洪范九畴”对周初政治的制度贡献,最终彰显其“教化东夷”的文化功绩。文中对箕子“忍辱负重”特质的反复强调,实则是向所有坚守道义者发出的精神共鸣与价值召唤。

2.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明义地提出了衡量仁人志士的三大准则:在逆境中持守正道(正蒙难)、为圣王传授治国法典(法授圣)、将教化惠及百姓(化及民)。作者以商末贤臣箕子为例,生动诠释了这一评价体系。第二段,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对照阐述。在纣王暴政时期,面对比干死谏、微子出走的局面,箕子选择佯狂被囚的隐忍之道。《易经》“明夷”卦象正暗喻其“明臣隐于暗世”的处境,这恰是“正蒙难”的范式。作为“商末三仁”中独具智慧的一位,他既保全性命,又坚守臣节。第三段在商末动荡之际,当比干以死直谏、微子选择流亡时,箕子却以佯狂避祸的独特方式保全性命。作者深刻指出,这种看似消极的“明哲保身”,实则是更高层次的忠贞智慧。正如柳宗元在碑文中所揭示的,箕子的隐忍并非怯懦,而是以退为进的生存策略,既避免了无谓牺牲,又为日后辅佐周室、传承殷商文化保留了火种。文末呼应开篇,通过柳宗元对箕子“隐忍图存”的礼赞,既完成了对这位古代贤臣的全面评价,也寄寓了作者深沉的现实思考。全文以三大准则为经,以历史事迹为纬,在理性论述中渗透着对智慧型忠臣的深刻理解与敬意。

3.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深刻折射出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遭遇与内心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箕子碑》全文脉络清晰,对人物评价中肯到位,是一篇经典古文。

不详著名历史学者杜彤华

# 读此文,不仅了解箕子的伟大,更重要的是“三道”对我大有裨益,三道即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他告诉我们,在遭遇困难时,即使是遭遇灭顶之灾,也不能放弃正道,放弃正义,更不能放弃心中的理想。

不详著名学者霍旭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

下一篇:唐·顾况《溪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