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与明月":太阳与月亮,
"昼夜尚不闲":没有一刻闲暇,日夜奔忙。
# 不闲:不停息的运行。,尚:一作“常”。
"况尔悠悠人":何况是终日忙忙碌碌的人群,
# 悠悠人:众人,一般人。
"安得久世间":怎么可能常留世间?
"传闻海水上":听说东海上,
"乃有蓬莱山":有一座蓬莱仙岛。
# 蓬莱山:传说中的仙山。
"玉树生绿叶":玉树婷婷,绿叶繁茂,
# 玉树:仙境中的树,传说其果实甚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
"灵仙每登攀":神仙常常在那里聚会。
"一食驻玄发":岛上长满仙果,吃一个头发不白,
# 驻玄发:指黑发不变白。
"再食留红颜":再吃一个红颜永存。
# 红颜:年轻的容颜。
"吾欲从此去":我想要去那里,
"去之无时还":再也不回来。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起兴:诗歌开篇“白日与明月,昼夜尚不闲”以白日和明月昼夜不停运转的自然现象起兴,引出“况尔悠悠人,安得久世间”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基调,以自然之永恒对比人生之短暂,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蓬莱山玉树绿叶等景色的描写,“玉树生绿叶,灵仙每登攀”,借这一神奇美妙的景色,抒发了自己想要远离尘世,追求长生和自由的情感,将自己的理想和情感寄托于所描绘的仙境之景中,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虚实结合:诗中“白日与明月,昼夜尚不闲。况尔悠悠人,安得久世间”是对现实中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真实感慨,属于实写;而“传闻海水上,乃有蓬莱山。玉树生绿叶,灵仙每登攀”等关于蓬莱仙山、灵仙、驻颜仙果的内容则是虚构的想象,属于虚写。虚实相互映衬,既展现了现实的无奈,又突出了对理想仙境的追求。对比:诗中以白日明月的永恒“昼夜尚不闲”与悠悠人生的短暂“安得久世间”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生的渺小和短暂,强化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仙境长生的渴望,通过对比来衬托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超凡境界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本诗第一段便展现出宏大的视野,诗人从自然现象切入。“白日与明月,昼夜尚不闲”描绘了太阳和月亮交替出现,日夜不停运转的景象,突出了时间的永恒与不息。紧接着“况尔悠悠人,安得久世间”,诗人由自然的永恒联想到人生的短暂。“悠悠人”强调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无常,“安得久世间”以反问的形式,更加强化了人生难以长久留存于世间的感慨。这几句为全诗奠定了对人生短暂的悲叹基调,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为后文对仙境的向往埋下伏笔。第二段,诗人的笔触从现实转向了传说与想象。“传闻海水上,乃有蓬莱山”,点明了传说中在茫茫大海之上存在着一座神秘的蓬莱山,营造出一种神秘、奇幻的氛围。“玉树生绿叶,灵仙每登攀”进一步描绘了蓬莱山的奇妙景象,山上生长着珍贵的玉树,绿叶葱茏,而各路灵仙常常在此登攀。“玉树”和“灵仙”都是充满神话色彩的意象,这两句诗通过对蓬莱山美好景象的描述,将仙境的神秘与美妙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之情,与前文人生短暂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第三段描述了蓬莱山上仙果的神奇功效,只要吃了仙果,就能使头发保持乌黑,再吃还能留住红颜,永葆青春。这是对仙境美好之处的进一步渲染,突出了仙境能够让人摆脱时间对生命的束缚,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吾欲从此去,去之无时还”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他渴望离开这短暂而无奈的尘世,前往蓬莱仙境,并且一旦去了就不再回来。这种决绝的态度,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人生的不满和对超凡脱俗的仙境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上一篇:唐·司空曙《云阳寺石竹花》
下一篇:唐·陆龟蒙《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