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diào
sān
shǒu
(
sān
)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4
míng
huā
qīng
guó
liǎng
xiāng
huān
cháng
jūn
wáng
dài
xiào
kān
jiě
shì
chūn
fēng
xiàn
hèn
chén
xiāng
tíng
běi
lán
gān

译文

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常常使得君王满面笑容不停观看。jiě shì chūn fēng wú xiàn hèn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逐句剖析

"名花倾国两相欢":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

#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名花:指牡丹花。

"常得君王带笑看":常常使得君王满面笑容不停观看。

# 得:使。

"解释春风无限恨":jiě shì chūn fēng wú xiàn hèn

# 春风:代指君王,指唐玄宗。,解释:指了解,体会。释:一作“识”。

"沉香亭北倚阑干":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 阑干:一作栏杆。,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在唐兴庆宫龙池东。故址在今西安市兴庆公园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长安担任翰林时所作的一首诗。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第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一体化了。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全诗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白在长安任翰林期间。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或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日的一天,玄宗偕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命李白创作新乐章,李白领旨写下了三首,这便是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乐府诗。诗中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花,体现了诗人对宫廷繁华的感慨,同时也可能隐含着他对宫廷中诸多规矩和束缚的复杂情绪。

2. 写作手法

烘托:诗人在首句以“名花”(牡丹花)烘托“倾国”(杨贵妃),将娇艳盛放的牡丹与风姿绰约的杨贵妃相互映衬,实写牡丹之美,虚写杨贵妃之貌,让二者交相辉映。“名花倾国两相欢”,牡丹花的国色天香与杨贵妃的倾世容颜彼此映照,使杨贵妃的美更具感染力,也让牡丹花仿佛也沾染了美人的神韵,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拟人:“解释春风无限恨”一句运用拟人,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与行为,说春风能够理解消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无限恨”。这里的“恨”并非真正的怨恨,而是饱含爱意的愁思。春风这一意象,成为消解愁绪、传递情感的媒介,让诗歌增添了浪漫奇幻色彩,也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表现得含蓄而动人,使整首诗更具神韵与意境。细节描写:“沉香亭北倚阑干”通过对人物动作的细节刻画,描绘出杨贵妃倚靠在沉香亭北栏杆上的优雅姿态。一个“倚”字,将杨贵妃慵懒、娇柔且高贵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为画面增添了动态感,使读者仿佛能亲眼目睹美人在亭中倚栏而立、顾盼生辉的场景,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3. 分段赏析

该诗以其精妙的诗歌结构,将名花、佳人与帝王三者熔铸为浑然交融的艺术整体。开篇“名花倾国两相欢”之句,以拟人笔法将牡丹与绝代佳人相映衬,“两相欢”的灵妙构思既暗合前两首的铺垫,又自然引出“长得君王带笑看”的戏剧性画面。透过君王的凝视视角,使牡丹之艳、玉环之姿、玄宗之情形成三位一体的艺术场域。“解释春风无限恨”一句承转尤见巧思,以“春风”喻指帝王,既延续传统诗歌意象,又以双关之妙点破前句“笑”的深意。当解语花与解语人相逢,纵有万般愁绪亦在顾盼间烟消云散,这种情感传递的层次感,将物态之美与人性之真完美融合。收束之笔“沉香亭北倚阑干”,以空间定格将流动的审美体验凝结为永恒画境,朱栏外的灼灼牡丹与凭栏人的绰约风姿,在时空坐标中交织出盛唐气象的绝代风华。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在构思上极为精巧,辞藻华美艳丽,诗人巧妙地将花与人融合在一起进行描绘,营造出一种人花交相辉映、迷离恍惚的奇妙景象,充分展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四出媚态,不以刻意工,亦非刻意所能工。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解释东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崔鲁、李白同咏玉环事,崔则意极精工,李则语由信笔,然不堪并论者,直是气象不同。

明胡应麟《诗薮》

# 太白于极欢之际,加一“恨”字,意甚不浅。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唐云:三诗俱铄金石,此篇更胜。字字得沉香亭真境。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周敬曰:“带笑”字下得有情,第三句描贵妃心事。

明末清初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释恨即从“带笑”来。本无恨可释,而云然者,即《左传》(野太子申生):“君非姬氏(指鲡姬),居不安,食不饱”之意。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婉腻动人,“解释”句情多韵多。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此章方写唐皇同妃子同赏木芍药。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本岂释天户之愁恨,托以“春风”,措词微婉。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首乃实赋其事而结归明皇也。只“两相欢”三字,直写出美人绝代风神,并写得花亦栩栩欲活,所谓诗中有魂,第三句承次句,末句应首句,章法最佳。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第三首总结,点明名花、妃子皆能长邀帝宠者,以能“舞释存风无限恨”也。

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严沧浪曰:旖旎动人。锦心绣口。

不详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云想衣裳花想容……”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颔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龟年常话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大异于他学士。

唐李濬《松窗杂录》

# 太白《清平调》三章,语语藻艳,字字葩流,美中带刺,不专事纤巧。家澹斋有谓:以是诗,合得是语,所谓破空截石、旱地擒鱼者。近《诗归》选极富,何故独不收?吾所不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三首皆咏妃子,而以“花”旁映之,其命意自有宾主。或谓衬首咏人,次首咏花,三首合咏,非知诗者也。太白七绝以自然为宗,语趣俱若天意为诗,偶然而已。后人极力用意,愈不可到,固当推为天才。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太白《清平调词》“云想衣裳花想容”,二“想”字已落填词纤境“若非”,“会向”,居然滑调。“一枝浓艳”“君王带笑”,了无高趣,“小石”踩之坦涂耳。此君七绝之豪,此三章殊不厌人意。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 少陵《秋兴八首》,青莲《清平词》三章,脍炙千古矣。余三十年来读之,愈知其未易到。

清田雯《古欢堂杂著》

# 李白天才自然,出类拔萃,然千古与杜甫齐名,则犹有间。盖白之得此者,非以才得之,乃以气得之也。……如白《清平调》三首,亦平平宫艳体耳,然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无论懦夫于此战栗趑趄万状,秦舞阳壮士不能不色变于秦皇殿上,则气未有不先馁者,宁睱见其才乎?观白挥洒万乘之前,无异长安市上醉眠时,此何如气也!

清叶燮《原诗》

# 《清平调》三首章法最妙。第一首赋妃子之色,二首赋名花之丽,三首合名花、妃子夹写之,情境已尽于此,使人再续不得。所以为妙。

清吴烶《唐诗选胜直解》

# 三章合花与人言之,风流旖旎,绝世丰神。或谓首章咏妃子,次章咏花,三章合咏,殊见执滞。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修睦《落叶》

下一篇:唐·佚名《宰予昼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