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ng
chán
shè
shǒu
yuè
zhāng
·
·
shùn

朝代:唐作者:贺知章浏览量:3
zhì
zāi
hán
róu
wàn
shēng
cháng
shùn
chēng
hòu
zài
liú
qiān
tōng
biàn
yíng
shèng
xīn
shì
néng
chá
zēng
guǎng
广
chén
jué
chéng
huáng
ài
zài
tài
zhé
xián
hēng

译文

至极啊大地蕴含着柔和之德,世间万物依靠它生长。大地常常柔顺,承载万物,秉持谦虚,使满溢的变通畅,亏缺的得补充。圣君能明察大地的心意,隆重地陈列祭品表达诚意。地神仿佛就在这里,在泰折坛祈求一切顺遂亨通。

逐句剖析

"至哉含柔德":至极啊大地蕴含着柔和之德,

"万物资以生":世间万物依靠它生长。

"常顺称厚载":大地常常柔顺,承载万物,秉持谦虚,

"流谦通变盈":使满溢的变通畅,亏缺的得补充。

"圣心事能察":圣君能明察大地的心意,

"增广陈厥诚":隆重地陈列祭品表达诚意。

"黄祇僾如在":地神仿佛就在这里,

# 僾:《旧唐书·音乐志》作“俨”。

"泰折俟咸亨":在泰折坛祈求一切顺遂亨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唐禅社首乐章・顺和》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围绕祭祀地神展开,赞颂大地柔德及承载万物之功。开篇盛赞大地含柔德,万物赖其生长;接着强调大地柔顺、谦虚之性;后写圣君察地神心意,虔诚陈祭;最后祈愿祭祀顺遂。写作上,语言庄重典雅,借对大地特质的描写,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与祈福之意。诗中体现了唐代祭祀文化,贺知章以简洁凝练笔触,勾勒出庄严神圣的祭祀场景与人们对天地护佑的期盼。其在唐代乐章诗中,具典型的颂德祈福风格,为研究唐代礼仪文化与诗歌创作特色提供了生动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人,早年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其诗今存二十余首,皆不尚藻彩,不事雕饰,无意求工而新意盎然。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贺知章还工书法,尤擅草隶。代表作品有《题袁氏别业》《相和歌辞·采莲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唐禅社首乐章》组诗之一,作于唐代祭祀典礼时。作者贺知章(659-744),时任太常博士,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人,其诗以绝句著称,《全唐诗》存其19首。身为修道者,他把对天地自然的体悟融入祭神乐章,造就“庄重中含灵动”的独特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祭祀诗。借对“至哉含柔德”等天地“厚载”之德的歌颂,以及“圣心事能察”等对祭祀诚心、神灵护佑的描绘,展现唐代祭祀典礼中对天地神灵的尊崇,表达对万物化生、社稷亨通的祈愿,营造庄重肃穆又饱含敬畏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黄祇”“泰折”均为古代祭祀相关的典故。“黄祇僾如在”中,“黄祇”是古时对地神的尊称,借用这一典故,赋予诗句祭祀场景的庄重感,仿佛地神真的降临;“泰折俟咸亨”里,“泰折”指古代帝王祭地的场所,既贴合祭祀主题,又让对天下太平的祈愿有了历史文化的厚重依托。象征:“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以“大地厚载万物”象征包容宽厚的品性,以“水流向低处”象征谦逊不争的德行,借自然现象的特质,含蓄寄托对理想品格的推崇;“至哉含柔德,万物资以生”中,“天地含柔德”象征孕育万物的仁爱之力,用天地化育的景象,暗喻滋养一切的包容与慈悲。

3. 分段赏析

“至哉含柔德,万物资以生”:开篇便点出宇宙万物存活的根由。“至哉”二字,满是诗人对天地间那份柔和德性的赞叹——天地怀仁心、能包容,世间万物全靠着这份德性才得以生长繁育。字里行间,尽是对天地化育万物的敬畏。“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这两句专赞大地。大地向来顺应自然常理,以深厚宽广承载万物,这便是“厚载”的宽容厚重。又像水流总往低处去一般,大地以谦逊姿态,让万物在它怀里生生不息、变化生长,满是蓬勃生气。“圣心事能察,增广陈厥诚”:笔锋转至称颂帝王。帝王有圣明之心,能洞察世事本质,又肯不断增广见闻,以真诚之心尽力治理天下。这既是对帝王德行的肯定,也是对其治世能力的赞许。“黄祇僾如在,泰折俟咸亨”:“黄祇”指地神,“僾如在”让人觉出神灵仿佛就在眼前,满是庄严肃穆。“泰折”是祭地的地方,“俟咸亨”便是盼着天下太平、万事顺遂。两句寄寓着诗人对国家在帝王治理下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于邺《斜谷道》

下一篇:唐·李白《荆门浮舟望蜀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