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竟何事":自从你走后我究竟有什么事情?
# 竟:究竟,终究。,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
"高卧沙丘城":一直闲居在沙丘城内。
# 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城边有古树":沙丘城边有一颗苍老古树,
"日夕连秋声":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
# 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连:连续不断。,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鲁酒不可醉":鲁地酒薄无心痛饮酣醉,
# 鲁酒:鲁地的酒,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鲁,指山东一带。
"齐歌空复情":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 空复情:徒有情意。,齐:指山东一带。
"思君若汶水":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
# 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干流今称大汶河,源出山东莱芜之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平、汶上流入运河。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浩荡寄南征":紧紧追随着你一同南去。
#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沙丘城下寄杜甫》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人诗。诗的开篇,诗人以自问的形式起笔,透露出难以言表的懊恼与自责之情。随后,笔触转向周遭的景物,勾勒出一幅萧瑟凄清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着,诗人进一步抒发内心的苦闷,即便是醇香的鲁酒也无法让他沉醉,悠扬的齐歌也难以驱散心中的忧愁,这无疑加深了情感的浓度。在诗的结尾处,诗人将满腔的思念之情寄托于流水之中,既与诗题相呼应,又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韵味悠长。整首诗风格古朴高雅,语言质朴而不失韵味,诗人随性而发,无论是行走坐卧,还是所见所感,皆化为诗行,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情谊与凄美的情感。其语言流畅自然,意蕴深远而含蓄,情感虽极为苦涩,却仍不失李白那豪放不羁的本色。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绘沙丘城下的自然景象,“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借助古树、秋风等景物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这种手法使得诗人的情感得以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直抒胸臆:“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诗人才直抒胸臆,点明“思君”之情,将思念比作浩荡的汶水,紧紧追随着杜甫南去的脚步,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不舍和眷恋。间接抒情:诗的前六句并未直接提及“思君”,而是通过细腻的描绘逐渐引出思念的主题。这种间接抒情的方式富有层次感,能够逐步加深读者的情感共鸣。对比:诗中“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两句,通过对比鲁酒的无法沉醉和齐歌的无法忘忧,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思念。象征:诗人将思念比作汶水,这一象征手法既形象又生动,使得思念之情得以具象化,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设问:首句“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以设问的形式开篇,既点明了诗人身处沙丘城的现状,又引发了读者对诗人心境的好奇与探究。这种开篇方式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为全诗的情感表达奠定基调。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诗人的自问起始,其中蕴含着难以言表的懊恼与自责。这样的开篇即刻吸引了读者的目光,并留下悬念。“高卧沙丘城”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当前闲居而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既展现了眼前的境遇,也解答了前文提出的疑问。诗人之所以不在别处“高卧”,正是因为对友人杜甫的深切怀念。这突如其来的开头,如同火山爆发般,将诗人友爱欢愉生活逝去后的复杂与苦闷情感倾泻而出。颔联中,沙丘城在诗人眼中仿佛再无他物,唯有城边的古树在秋风中日夜摇曳,发出瑟瑟声响。这萧瑟的秋风与凄寂的氛围,更加触动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回忆起往昔的点滴,使得愁绪更加难以排解。颈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他已无兴趣痛饮至醉,歌声也因无人欣赏而显得空洞无情。这样的反转,极大地增强了抒情的力度,并为下文做了铺垫。尾联则以流水寄情,既与诗题相呼应,又点明了主旨。诗人将自己的思念比作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伴随着杜甫南行。这种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赋予了全诗悠长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以及分别后各自前行的洒脱胸襟,展现了诗人丰富多变的情感与格调。
4. 作品点评
诗人开篇即以丰富的笔触细腻描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居所的周遭环境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诗的前六句,未直接言及“思”字,也未提及“君”字,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曲折蜿蜒的山路之中,不知终将去向何方,直至诗的尾声,才如拨云见日般,明确道出了“思君”之情。然而,细细品味全诗,每一句都深深蕴含着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且情感逐渐累积,一联比一联更为强烈,直至最终不得不直抒胸臆。前六句的铺陈与渲染,仿佛层层烟云,皆为后两句情感的爆发做足了铺垫与烘托。这样的构思布局,不仅从多个维度、通过多种感官体验,为诗歌的主旨积聚了力量,同时也让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细节,被赋予了浓厚的诗意与韵味。
# 散淡有深情。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钟云:“连”字下得奇(“日夕”句下)。钟云:一片真气,自是李白寄杜甫之作,工拙不必论也。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沙丘在莱州,汶水出沂水,在青州,境地相接,故欲因水以寄情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白与杜甫相知最深,“饭颗山头”一绝,《本事诗》及《酉阳杂俎》载之,盖流俗传闻之说,白集无是也。鲍、庾、阴、何,词流所重,李杜实宗尚之,特所成就者大,不寄其篱下耳。安得以为讥议之词乎?甫诗及白者十余见,白诗亦屡及甫,即此结语,情亦不薄矣。世俗轻诬古人,往往类是,尚论者当知之。沈德潜曰:有余地,有余情,此诗家正声也,浮浅者以为无味。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名句读终有余韵(“城边”二句下)。谢云:古诗有“婵娟空复情,浩荡而伤怀”,今衍为四句,尤见自然(末四句下)。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于良史《春山夜月》
下一篇:唐·韦应物《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