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始识景偁于京师":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
# 余:我,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
"与为友":和他结交为朋友,
# 为:成为。
"景偁以兄事余":景偁用侍奉兄长的礼节来对待我。
"既数岁":过了几年,
# 既:已经。
"已而北面承贽":不久他面向北拿着礼物,
# 北面承贽: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已而:不久。
"请为弟子":请求做我的弟子。
# 弟子:学生,门徒。,为:做。
"余愧谢":我因愧疚而推辞,
# 谢:拒绝。
"不获":但对方不同意。
"且曰":并且说:“
"偁之从先生":我景偁跟从您,
# 偁之从先生:偁之所以跟随您。从:跟从,跟随。
"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并不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写策论取得功名啊。
# 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
"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先生不写世俗的文章,
# 为:写。
"又不为世俗之人":也不做世俗的人,
"某则愿庶几焉":我则希望自己能稍微接近您的境界。”
# 庶几:有希望。
清代词人、散文家、经学家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经学家。初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嘉庆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张惠言早岁工骈文辞赋,其赋为乾嘉一大家。又学韩愈、欧阳修古文,与恽敬齐名,号称阳湖文派的宗师。词名尤盛,是常州词派的开创者,他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强调作词应该重视内容。通经学,尤精《周易》与《仪礼》。代表作品有《周易虞氏义》《仪礼图》《茗柯文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记叙文,也是一篇记录师友交往的人物志。文章详述作者与景偁从京师初识、以兄弟相称,到数年后景偁行弟子礼求学的过程,展现景偁摒弃功利、以“不作文人俗士”为标的的求学初心。面对景偁的诚恳请益,作者自谦推辞却终被打动,其间对话凸显景偁对纯粹学问与高洁人格的向往,亦透露出二人超越世俗规训的精神契合,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真挚求知态度与深厚师生情谊的珍视。
2. 分段赏析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此句交代了作者与崔景偁的相识过程和最初的交往状态。“始识”表明相识的时间起点,“以兄事余”则体现出崔景偁对作者的敬重,为后文他拜师的行为做了铺垫,暗示他对作者的敬重之情由来已久。“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既数岁”说明时间的推移,“北面承贽”是古代拜师的典型礼仪,生动地描绘出崔景偁拜师的郑重其事,展现出他拜师的决心和对作者的敬仰。“余愧谢,不获”:作者的“愧谢”和“不获”,一方面体现出作者的谦逊,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崔景偁拜师态度的诚恳,使情节更具张力。“且曰”:过渡词,自然地引出崔景偁接下来的话语,推动故事发展。“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崔景偁明确表明自己拜师的目的并非为了科举功名,“非……之谓也”的句式强调了这种否定,突出了他拜师的纯粹性。“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崔景偁进一步阐述自己拜师的原因是仰慕作者不随波逐流的品格,“庶几”一词表达了他希望向作者靠拢的愿望,使崔景偁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展现出他高尚的志趣和追求。
上一篇:清·朱彝尊《洞仙歌·苹洲小棹》
下一篇:清·钱载《葑门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