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lóng
yín
·
·
wén
hǎi
tāo
shēng

朝代:清作者:张惠言浏览量:3
mèng
hún
kuài
chèn
tiān
fēng
láng
rán
fēi
shàng
sān
shān
dǐng
rén
huàn
lóng
jiào
hóng
bēi
yǐng
qīng
qióng
lóu
gāo
hán
shuí
xǐng
qiàn
chá
wàn
xún
nóng
guī
shēng
zhuàng
qīn
shān
zhěn
biàn
便
yǒu
chéng
lián
jiā
yáo
xiě
qīng
lěng
cháng
nài
chóu
shēn
mèng
qiǎn
kān
chóng
tīng
liào
míng
zhāo
shān
tóu
yīng
jiàn
xuě
hūn
yún
xǐng
dài
sāng
jìng
chōng
róng
kàn
fēng
fān
wěn

译文

梦中,魂魄趁着迅疾的风,在清朗的风声中飞到三神山的山顶上。这时,是谁出声,把鱼龙从梦中叫起,以致打破了一汪杯水的平静?天上仙府清冷空虚,仙宫寂静冷清,谁知高在九天的寒冷?只好借助天槎代步万里,来寻找回去的路,海涛声雄壮,萦绕在枕边。恰好有成连那样高雅的情趣,于是整理琴弦、弹奏涛声的清越。无奈的是夜太长,愁太浓而梦太浅,承受不了再次听到涛声。想来明天早晨,能在山头看到,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而将要下雪的景象。等太阳把乌云驱散后,便从容地立马,看乘风而行的船稳定向前!

逐句剖析

"梦魂快趁天风":梦中,魂魄趁着迅疾的风,

# 天风:即风。蔡邕《饮马长城窟行》:“桔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琅然飞上三山顶":在清朗的风声中飞到三神山的山顶上。

# 三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传说在海上。,琅然:声音清朗的样子。

"何人唤起":这时,是谁出声,

"鱼龙叫破":把鱼龙从梦中叫起,

# 鱼龙: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

"一泓杯影":以致打破了一汪杯水的平静?

# 一泓杯影:大海不过如同倾泻在杯中的一汪水。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泓,水深的样子。

"玉府清虚":天上仙府清冷空虚,

# 玉府:这里指神仙府。

"琼楼寂历":仙宫寂静冷清,

# 寂历:寂静、冷清。,琼楼:天上仙宫。

"高寒谁省":谁知高在九天的寒冷?

# 高寒谁省:语本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倩浮槎万里":只好借助天槎代步万里,

# 浮槎:即天槎,古代神话中指可在天地间往来的木筏。张华《博物志·卷十》:“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倩:借助。

"寻侬归路":来寻找回去的路,

# 侬:我。

"波声壮":海涛声雄壮,

"侵山枕":萦绕在枕边。

# 山枕:即枕头。古人枕头多用木、瓷制做,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称。

"便有成连佳趣":恰好有成连那样高雅的情趣,

# 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理瑶丝、":于是整理琴弦、

"写他清冷":弹奏涛声的清越。

# 写:弹奏。

"夜长无奈":无奈的是夜太长,

"愁深梦浅":愁太浓而梦太浅,

"不堪重听":承受不了再次听到涛声。

"料得明朝":想来明天早晨,

"山头应见":能在山头看到,

"雪昏云醒":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而将要下雪的景象。

"待扶桑净洗":等太阳把乌云驱散后,

# 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处,这里代指太阳。

"冲融立马":便从容地立马,

# 立马:驻马。,冲融:冲和,恬适。

"看风帆稳":看乘风而行的船稳定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是清代文学家张惠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以宏阔的视角展开想象,词人幻想飞升仙界后却难以忍受九天之上的凛冽寒意,继而借助传说中的浮槎探寻归途;下片仍紧扣涛声展开,既抒发了长夜难眠、愁思深重而梦境浅淡的孤寂,又通过瑰丽的想象传递出对光明的深切渴求。全词结构回环起伏,气韵雄浑磅礴,格律严谨工稳,虚实相生的笔法中蕴含幽深情怀,情思飘渺悠远,余韵绵长不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词人、散文家、经学家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经学家。初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嘉庆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张惠言早岁工骈文辞赋,其赋为乾嘉一大家。又学韩愈、欧阳修古文,与恽敬齐名,号称阳湖文派的宗师。词名尤盛,是常州词派的开创者,他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强调作词应该重视内容。通经学,尤精《周易》与《仪礼》。代表作品有《周易虞氏义》《仪礼图》《茗柯文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创作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时值张惠言谪戍辽东之际。在一个辗转难眠的深夜,澎湃的涛声裹挟着波涛的轰鸣不断侵入梦境,半梦半醒间,词人眼前浮现出“雪昏云醒”的奇异天象,铅云渐散、天光初透,澄澈夜空中风帆若隐若现的苍茫景象。词人醒后有感而发,将这番听涛体验与人生体悟相融合,通过艺术化的联想与象征手法,含蓄地寄托了个人怀抱,曲折传达出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属于咏物抒怀题材。这首词以“夜闻海涛声”为触发点,通过奇特的想象和壮阔的意象,表达了词人内心激荡的情感与高洁的志趣。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槎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虚幻的想象与现实的景象交织。“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玉府清虚,琼楼寂历”“倩浮槎万里,寻侬归路”均为虚写,是对仙境的想象和对归途的追寻;而“一泓杯影”“波声壮侵山枕”则是实写,是眼前所见的杯中美酒、耳畔所闻的涛声。表达了词人在孤寂情境中,对归宿的向往与内心的怅惘之情,虚实之间的转换更凸显出这份情感的真切与绵长。情景交融:“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槎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运用了情景交融,词人将“天风”“三山”“鱼龙”“一泓杯影”等奇幻景象与“梦魂飞天”的想象、“寻侬归路”的思归之情交织在一起,既描绘出玉府清虚、琼楼寂历的高寒空阔之景,又借“浮槎万里寻归路”的设想,把对归途的渴望融入壮阔又略带孤寂的景象中,景随情生,情与景合。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思乡念归之情,以及在虚幻景象中追寻归途的急切与怅惘。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以“梦魂”为主体,“快趁天风”“琅然飞上”赋予其灵动的动态感,“三山顶”的高远意象营造出奇幻空灵的境界。“琅然”既写飞行之畅快,又暗含声音的清越,展现出词人对自由高远之境的向往,为下文梦境被打破埋下伏笔。“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何人唤起”以疑问打破前文的奇幻,“鱼龙叫破”用“叫破”一词凸显声音的突兀与强劲,将无形的声响化为可感的力量,“一泓杯影”则以静谧的光影对比鱼龙的喧嚣,动静相衬,暗示梦境被海涛声惊扰的瞬间。“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玉府”“琼楼”以清丽的意象勾勒出清冷孤寂的幻境,“清虚”“寂历”强化了环境的空寂,“高寒谁省”以反问直抒胸臆,既写幻境的清寒无人理解,也暗寓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将景与情交融。“倩浮槎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浮槎万里”的想象承接前文的奇幻,“寻侬归路”流露思乡之情。“波声壮”以“壮”字凸显海涛声的雄浑,“侵山枕”则将声响与具体物象结合,写出海涛声的真切与强劲,呼应“夜闻海涛声”的题旨,也暗示声音对词人的持续影响。下片“便有成连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成连”化用春秋时成连教伯牙学琴的典故,暗示海涛声如琴音般有天然意趣。“理瑶丝”“写他清冷”以弹奏琴弦摹写海涛声的清冷,既赞其清妙,又暗合词人内心的孤寂,用典故与动作描写相结合,丰富了词的意蕴。“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夜长”“愁深”“梦浅”层层递进地写出词人的处境与心境,“不堪重听”直抒胸臆,将海涛声由最初的“佳趣”转为引发愁绪的根源,情感由含蓄转为直白,凸显愁绪之深。“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由当下的听闻转向对明朝景象的想象,“雪昏云醒”勾勒出清晨山头云雾初散、略带朦胧的画面,以虚景衬实景,既延续了夜闻海涛的情境,又暗含对天明的期盼,为下文的开阔意境做铺垫。“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扶桑”为神话中日出之处,“净洗”赋予其净化之意,“冲融”写出天地间开阔平和之景,“立马”“看风帆稳”以动态的人物与稳定的风帆构成画面,寄寓了词人对前路安稳、心境平和的向往,使全词的情感由愁绪转向豁达与希冀,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整体结构回旋起伏,气势宏大开阔,用词工整严谨,既有奇幻的笔触又暗含深沉的思绪,情感飘渺难捉,节奏如细流般幽微曲折、似断非断,将听海涛声时内心的万千感慨细致地传递出来,读罢仍觉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不是“恻隐盱愉”所能局限而颇有放飞之势。

不详江苏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严迪昌《清词史》

# 皋文有《水龙吟·夜闻海涛声》一词,声气浩大,气壮山河,全然不同于上边二首词低回要眇,悱侧缠绵,特别与咏杨花中表露出来的“悲春意阑珊,哀物华衰残,叹漂泊不定,终归零落”情调迥异,结尾展现一片和平宁静的境界,并期待明天能够出现,这正是诗人深深向往、苦苦追求的太平世界。在那里没有污浊,没有纷扰,也没有烦恼,更没有凶险。

不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国伟《中国诗歌发展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別黃蓉石比部玉階》

下一篇:清·乾隆《再题石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