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魂快趁天风":梦中,魂魄趁着迅疾的风,
# 天风:即风。蔡邕《饮马长城窟行》:“桔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琅然飞上三山顶":在清朗的风声中飞到三神山的山顶上。
# 三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传说在海上。,琅然:声音清朗的样子。
"何人唤起":这时,是谁出声,
"鱼龙叫破":把鱼龙从梦中叫起,
# 鱼龙: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
"一泓杯影":以致打破了一汪杯水的平静?
# 一泓杯影:大海不过如同倾泻在杯中的一汪水。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泓,水深的样子。
"玉府清虚":天上仙府清冷空虚,
# 玉府:这里指神仙府。
"琼楼寂历":仙宫寂静冷清,
# 寂历:寂静、冷清。,琼楼:天上仙宫。
"高寒谁省":谁知高在九天的寒冷?
# 高寒谁省:语本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倩浮槎万里":只好借助天槎代步万里,
# 浮槎:即天槎,古代神话中指可在天地间往来的木筏。张华《博物志·卷十》:“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倩:借助。
"寻侬归路":来寻找回去的路,
# 侬:我。
"波声壮":海涛声雄壮,
"侵山枕":萦绕在枕边。
# 山枕:即枕头。古人枕头多用木、瓷制做,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称。
"便有成连佳趣":恰好有成连那样高雅的情趣,
# 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理瑶丝、":于是整理琴弦、
"写他清冷":弹奏涛声的清越。
# 写:弹奏。
"夜长无奈":无奈的是夜太长,
"愁深梦浅":愁太浓而梦太浅,
"不堪重听":承受不了再次听到涛声。
"料得明朝":想来明天早晨,
"山头应见":能在山头看到,
"雪昏云醒":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而将要下雪的景象。
"待扶桑净洗":等太阳把乌云驱散后,
# 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处,这里代指太阳。
"冲融立马":便从容地立马,
# 立马:驻马。,冲融:冲和,恬适。
"看风帆稳":看乘风而行的船稳定向前!
清代词人、散文家、经学家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经学家。初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嘉庆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张惠言早岁工骈文辞赋,其赋为乾嘉一大家。又学韩愈、欧阳修古文,与恽敬齐名,号称阳湖文派的宗师。词名尤盛,是常州词派的开创者,他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强调作词应该重视内容。通经学,尤精《周易》与《仪礼》。代表作品有《周易虞氏义》《仪礼图》《茗柯文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属于咏物抒怀题材。这首词以“夜闻海涛声”为触发点,通过奇特的想象和壮阔的意象,表达了词人内心激荡的情感与高洁的志趣。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槎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虚幻的想象与现实的景象交织。“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玉府清虚,琼楼寂历”“倩浮槎万里,寻侬归路”均为虚写,是对仙境的想象和对归途的追寻;而“一泓杯影”“波声壮侵山枕”则是实写,是眼前所见的杯中美酒、耳畔所闻的涛声。表达了词人在孤寂情境中,对归宿的向往与内心的怅惘之情,虚实之间的转换更凸显出这份情感的真切与绵长。情景交融:“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槎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运用了情景交融,词人将“天风”“三山”“鱼龙”“一泓杯影”等奇幻景象与“梦魂飞天”的想象、“寻侬归路”的思归之情交织在一起,既描绘出玉府清虚、琼楼寂历的高寒空阔之景,又借“浮槎万里寻归路”的设想,把对归途的渴望融入壮阔又略带孤寂的景象中,景随情生,情与景合。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思乡念归之情,以及在虚幻景象中追寻归途的急切与怅惘。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以“梦魂”为主体,“快趁天风”“琅然飞上”赋予其灵动的动态感,“三山顶”的高远意象营造出奇幻空灵的境界。“琅然”既写飞行之畅快,又暗含声音的清越,展现出词人对自由高远之境的向往,为下文梦境被打破埋下伏笔。“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何人唤起”以疑问打破前文的奇幻,“鱼龙叫破”用“叫破”一词凸显声音的突兀与强劲,将无形的声响化为可感的力量,“一泓杯影”则以静谧的光影对比鱼龙的喧嚣,动静相衬,暗示梦境被海涛声惊扰的瞬间。“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玉府”“琼楼”以清丽的意象勾勒出清冷孤寂的幻境,“清虚”“寂历”强化了环境的空寂,“高寒谁省”以反问直抒胸臆,既写幻境的清寒无人理解,也暗寓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将景与情交融。“倩浮槎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浮槎万里”的想象承接前文的奇幻,“寻侬归路”流露思乡之情。“波声壮”以“壮”字凸显海涛声的雄浑,“侵山枕”则将声响与具体物象结合,写出海涛声的真切与强劲,呼应“夜闻海涛声”的题旨,也暗示声音对词人的持续影响。下片“便有成连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成连”化用春秋时成连教伯牙学琴的典故,暗示海涛声如琴音般有天然意趣。“理瑶丝”“写他清冷”以弹奏琴弦摹写海涛声的清冷,既赞其清妙,又暗合词人内心的孤寂,用典故与动作描写相结合,丰富了词的意蕴。“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夜长”“愁深”“梦浅”层层递进地写出词人的处境与心境,“不堪重听”直抒胸臆,将海涛声由最初的“佳趣”转为引发愁绪的根源,情感由含蓄转为直白,凸显愁绪之深。“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由当下的听闻转向对明朝景象的想象,“雪昏云醒”勾勒出清晨山头云雾初散、略带朦胧的画面,以虚景衬实景,既延续了夜闻海涛的情境,又暗含对天明的期盼,为下文的开阔意境做铺垫。“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扶桑”为神话中日出之处,“净洗”赋予其净化之意,“冲融”写出天地间开阔平和之景,“立马”“看风帆稳”以动态的人物与稳定的风帆构成画面,寄寓了词人对前路安稳、心境平和的向往,使全词的情感由愁绪转向豁达与希冀,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整体结构回旋起伏,气势宏大开阔,用词工整严谨,既有奇幻的笔触又暗含深沉的思绪,情感飘渺难捉,节奏如细流般幽微曲折、似断非断,将听海涛声时内心的万千感慨细致地传递出来,读罢仍觉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 不是“恻隐盱愉”所能局限而颇有放飞之势。
不详江苏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严迪昌《清词史》
# 皋文有《水龙吟·夜闻海涛声》一词,声气浩大,气壮山河,全然不同于上边二首词低回要眇,悱侧缠绵,特别与咏杨花中表露出来的“悲春意阑珊,哀物华衰残,叹漂泊不定,终归零落”情调迥异,结尾展现一片和平宁静的境界,并期待明天能够出现,这正是诗人深深向往、苦苦追求的太平世界。在那里没有污浊,没有纷扰,也没有烦恼,更没有凶险。
不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国伟《中国诗歌发展史》
上一篇:清·龚自珍《別黃蓉石比部玉階》
下一篇:清·乾隆《再题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