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飘零尽了":任凭那杨花凋落尽,
# 尽:完结,彻底之义。,飘零:调落。,尽:一作侭。尽管,即使之意,连词。
"何人解":哪一个人懂得,
# 解:懂得,理会。,何:一作谁。
"当花看":把杨花当花看。
"正风避重帘":正是放下门帘避风的时候,
# 重帘:厚实或一道又一道、层层挂着的帘子,一般指将自已的生活圈子封闭起来的人所居住的居室。,避:避开,躲避。,正:恰好,副词。
"雨回深幕":人在帐幕里避着春雨,
# 深幕:一作幙。帐幕。,回:避。
"云护轻幡":云雾笼罩着飘荡的旗幡。
# 轻幡:飘荡的旗帜。幡:旗。,护:指笼罩。
"寻他一春伴侣":想寻找那春天的伴侣,
# 一春:一个春天,整个春天。,他:那。
"只断红、":只有凋零的红花、
# 断红:与“落红”同义,指落花。
"相识夕阳间":在夕阳西下时结识。
# 相识:结识。
"未忍无声委地":不忍心无声无息地坠落为泥,
# 委地:坠落于地。委:坠落。,未忍:不忍心。
"将低重又飞还":将要从低处又重新飞还。
# 重:重新。,低:指低处。
"疏狂情性算凄凉":疏放狂傲的性情注定凄凉,
# 算:打算。料想。南宋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情性:即性情。,狂:指潇洒。,疏:放任。
"耐得到春阑":忍耐着等到春残。
# 春阑:春残,春尽。阑,阑珊,将尽。,得到:等到。,耐:忍耐着。
"便月地和梅":就像和梅花迎着明月照大地,
# 月地:晚唐杜牧《七夕》:“云阶月地一相过。”
"花天伴雪":就像伴白雪如花飞满天,
# 花天:中唐刘禹锡《杨柳枝》:“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合称清寒":都只落得凄清孤寒。
# 清寒:凄清孤寒。,合称:都称着,都落得。
"收将十分春恨":收拾起满怀的春恨,
# 收将:收起,将,语助词,用于动词之后。中唐白居易《蔷薇架》:“假如君爱杀,留着莫移将。”
"做一天、":做一天、
"愁影绕云山":愁影绕云山。
"看取青青池畔":看到青青池畔,
# 看取:看着,瞧着。取,语助词,犹着也,得也。初唐武则天《如意娘》:“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泪痕点点凝斑":有点点眼泪凝成的斑痕。
# 斑:斑点。
清代词人、散文家、经学家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经学家。初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嘉庆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张惠言早岁工骈文辞赋,其赋为乾嘉一大家。又学韩愈、欧阳修古文,与恽敬齐名,号称阳湖文派的宗师。词名尤盛,是常州词派的开创者,他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强调作词应该重视内容。通经学,尤精《周易》与《仪礼》。代表作品有《周易虞氏义》《仪礼图》《茗柯文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也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词。介绍了杨花凄凉清寒的处境与不甘沉沦的疏狂性格,体现了寒士在困境中坚守精神品格的孤傲气节。
2. 写作手法
拟人:“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天愁影绕云山”赋予漂泊不定的杨花士人般的孤傲品格,写出它那纤弱身姿终日徘徊云海,愁思如影随形,愈飘愈沉,引发读者对身世浮沉的共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开篇即以悲怆之语叩问,直言杨花凋零殆尽却无人赏识的命运,暗含对寒士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以风、雨、云的避让姿态,反衬杨花在凄风苦雨中孤立无援的处境。重帘、深幕、轻幡的封闭意象,象征世俗对寒士的排斥,而杨花“无人解,当花看”的困境更显悲凉。“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写杨花试图寻觅春日伴侣,却仅得残红落花为伴,且相遇于夕阳西下之时,暗喻寒士在理想破灭后,只能与衰颓境遇为伍的无奈。“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以“未忍”二字赋予杨花人格化的情感,刻画其虽飘零至低处却仍挣扎飞升的姿态,凸显寒士不甘沉沦、执着抗争的倔强性格。下片“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中“疏狂”二字点明杨花(亦即词人)的性情本质——不慕荣华、不媚世俗,纵使身处凄凉之境,仍以疏放之态直面春尽的结局。此句将杨花的品格升华至精神高度,成为全词的核心赞语。“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以梅、雪为喻,将杨花与高洁意象并置,强调其“清寒”品格的纯粹性。月、梅、雪的冷寂氛围,既烘托杨花的孤傲,亦暗合寒士不随流俗的精神追求。“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中“春恨”浓缩了身世之悲与理想之憾,而“愁影绕云山”则以动态画面展现愁绪的绵延无尽。杨花飘荡如愁影,云山阻隔似命运樊篱,意象叠加中透出深沉的怅惘。“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化用东坡“点点是离人泪”之典,将杨花落水与斑竹泪痕相勾连。池畔青青之色与泪痕点点之色形成冷暖对照,既暗示杨花最终零落成泥的结局,亦以斑竹之“泪”隐喻寒士心中积郁的悲怆,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咏叹杨花的词作,词中刻画了杨花飘零孤寂的境遇,以及其“未忍委地”的倔强品性,更赋予其不甘沉沦的生命意志。历代文人笔下的杨花,要么沦为无情飘零的物象,要么被视作轻佻浮浪的化身,而张惠言此词却另辟蹊径,既保留了杨花“似花非花”的物性特征,又注入士人精神品格的象征意蕴,立意新颖巧妙。
# 词描写杨花,形神兼到,又寓人的情思,意蕴更为丰厚。
现代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惠国《元明清诗文》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291》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