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shà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hàn
zhōng
xiōng
fàn
wèi
qiáo
yuán
qiū
cǎo
绿
jiāo
mìng
jiāng
zhēng
西
héng
xíng
yīn
shān
yān
zhī
luò
hàn
jiā
huá
zhuǎn
zhàn
huáng
xiū
bīng
shì
duō
xiāo
tiáo
qīng
wàn
hàn
hǎi

译文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回渡黄河,凯旋收兵。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萧条万里,和平安静,茫茫瀚海,沙浪寂寂。

逐句剖析

"大汉无中策":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

# 中策:中等之策。《汉书匈奴传》,大汉: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大汉:汉朝,实指唐朝。中策:中等之策。《汉书·匈奴传》:“严允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焉。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贵、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故天下标明,是称中策。汉武帝选符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二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界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足为无策。’”

"匈奴犯渭桥":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 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匈奴:意谓匈奴侵略军已逼近长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余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癸末,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驰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语,责其负约,后众军皆至,军威大盛,太宗独与颉利临水对话。颉利请和,引兵而退。见《旧唐书·突厥传》。此即写此事。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五原秋草绿":离长安不远的五原,

# 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胡马一何骄":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命将征西极":将士们受命西征,

# 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

"横行阴山侧":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 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燕支落汉家":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

# 燕支:燕支,亦作焉支。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名,因产燕支草得名。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妇女用以化妆。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境。

"妇女无华色":使我妇女无颜色!

"转战渡黄河":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回渡黄河,凯旋收兵。

"休兵乐事多":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萧条清万里":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 萧条:平静之意。班固《封燕支山铭》:“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瀚海寂无波":茫茫瀚海,沙浪寂寂。

# 瀚海:全句意谓匈奴被平息。以翰海风平浪静喻边地太平。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上曲》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以汉喻唐,歌颂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时期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的辉煌战绩。诗中通过描绘大汉无策、匈奴犯境、边疆秋草绿、胡马骄横等景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作者借古鉴今,提醒唐玄宗重视边防,并强调非战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塞上曲》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约作于天宝二载(743年),当时李白正在供奉翰林期间。此诗借汉喻唐,歌颂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时期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的辉煌战绩,并借此提醒当时的统治者唐玄宗重视边防,强调和平的重要性以及对战争的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此诗通过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典故,借汉喻唐,描绘了大汉与匈奴之间的紧张战事及随后的和平景象,歌颂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辉煌武功,并借此提醒唐玄宗重视边防,强调非战的重要性。此诗不仅介绍了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背景,还讲述了汉军将领们英勇作战、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同时表达了对和平时期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2. 写作手法

借古喻今:通过借用汉朝与匈奴的战争背景,隐喻唐代与外敌的关系。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历史纵深感,也巧妙地将对古代英雄的赞美转化为对当代政治局势的警示。“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即以汉代历史事件为背景,暗指唐朝面临的边疆挑战。象征:在“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中,诗人用“秋草绿”象征敌人势力的增长,“胡马骄”则暗示了敌军的强大和威胁。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诗中的景象不仅仅局限于表面描述,而是蕴含了深层次的意义。对比:“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描绘了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通过对比战争时期的紧张与和平时期的宁静,突显出和平的珍贵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这种手法有助于强调诗歌的主题,并引发读者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用典:“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使用了历史上汉使骠骑将军的典故,既展示了汉军的英勇无敌,又间接表达了对唐太宗时期名将李靖等人的赞颂。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意图。

3. 分段赏析

《塞上曲》开篇“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以铺叙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大汉面对匈奴入侵而无计可施的紧张画面,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隐喻唐代面临的边疆挑战,烘托出战况的危急气氛,并为下文作了铺垫。此段不仅点明了事件的起因及背景,还通过“无中策”、“犯渭桥”等词句增强了诗歌的紧张感与危机感。接下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紧扣前文,描述了匈奴趁着秋季草原茂盛、马匹强壮之时,逼近长安的情景。“秋草绿”与“一何骄”生动地描绘了敌军的强大和威胁,突显了战事一触即发的紧迫感。这一段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战争及其严峻性。“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则转向正面描写汉军将领们受命西征,保卫国家的英勇场面。表面上是写汉军在阴山作战,实际上是在歌颂唐太宗时期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事迹。此段不仅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形象,也反映了诗人对这段历史的高度评价和赞颂。“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借用历史典故,进一步强调汉军的胜利,同时暗指唐太宗时期的辉煌武功。这里通过对比手法,既展示了汉军的胜利,又表达了对和平时期生活的向往,提醒唐玄宗重视边防的重要性。“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描绘了战争结束后,汉军渡过黄河,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场景。通过对比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好,突显了和平的珍贵,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最后,“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以边塞秋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平静的画面,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气息。这种描写不仅呼应了诗题“塞”的主题,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深远的意境,使得诗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综上所述,《塞上曲》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段落,巧妙运用借古喻今、象征、对比等多种写作手法,不仅生动描绘了古代战争的壮阔场面,更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

4. 作品点评

《塞上曲》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其借古喻今的独特手法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而著称。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古代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紧张战事,还通过这一背景隐喻唐代边疆防御的重要性,提醒当朝皇帝重视国防建设。此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李白作为伟大诗人的深厚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安危及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第一句,偏说“绿”,奇。末两句,萧条语,偏宏壮。

宋严羽

# 周云:雄丽,为汉家生色。

明郭浚《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一起韵度高雅,从容驰骤。大家作当观其幅阔情深。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塞上》诗三唐之冠,正以不极意为难。

明邢昉《唐风定》

# 王琦注:此篇盖追美太宗武功之盛而作也。……太白本以唐之初年,与颉利和好为非是,而不可直言,故借汉以喻,而叹其失御戎之策也。……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分此诗为三章,顿觉无味;不若合作一首之善。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

# 严云:偏说“绿”,奇(“五原”句下)。严云:萧条语,偏雄壮(末二句下)。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有寄》

下一篇:唐·李白《鲁中都东楼醉起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