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从碧山下":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
# 下:下山。,碧山:指终南山。
"山月随人归":山月一直跟随着我归来。
"却顾所来径":回头望下山的山间小路,
# 所来径:下山的小路。,却顾:回头望。
"苍苍横翠微":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
# 翠微:青翠掩映的山峦深处。此处指终南山。,苍苍:一说是指灰白色,但这里不宜作此解,而应解释苍为苍翠、苍茫,苍苍叠用是强调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种苍茫貌。
"相携及田家":偶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
# 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及:到。,相携:下山时路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
"童稚开荆扉":孩童急忙出来打开柴门。
# 荆扉:荆条编扎的柴门。
"绿竹入幽径":走进竹林中的幽深小径,
"青萝拂行衣":树枝上下垂的藤蔓拂着行人衣裳。
# 行衣:行人的衣服。,青萝:即女萝,攀缠在树枝上下垂的藤蔓。
"欢言得所憩":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
# 得所憩:得到休息之所,指被人留宿。
"美酒聊共挥":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 挥:举杯。
"长歌吟松风":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
# 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
"曲尽河星稀":一曲唱罢已是星光稀微。
# 河星稀:银河中的星光稀微,谓夜已深。一作“星河稀”。
"我醉君复乐":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
"陶然共忘机":欢欣愉悦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 忘机:道家语,忘记世俗的机心。此指心地旷达淡泊,与世无争。机,机巧之心。,陶然:欢乐的样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介绍了李白在终南山下山后前往斛斯山人家中留宿并饮酒的情景,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的赏心乐事,体现了田园生活的闲适与自然之美,营造了一种宁静、愉悦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友情的珍视,以及陶醉于自然、忘却世俗机巧的悠然心境。全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风格真率自然。
2. 写作手法
拟人:“山月随人归”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仿佛月亮陪伴诗人一同归家,增添了诗的情趣。对仗:“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在句式与意义上形成对仗,绿竹与青萝、幽径与行衣相互呼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平衡感。
3. 分段赏析
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引出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则关联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呼应第四句的“翠微”。短短五字,字字精炼,无一虚设。“山月随人归”将月亮描绘得深情款款,仿佛月亮对诗人依依不舍。月亮尚且如此有情,诗人的心境更不言而喻。三四句“却顾所来径”展现了诗人对终南山的留恋。虽未直接描写山林暮景,却情中有景,正是那迷人的山色让诗人难以忘怀。第四句正面描绘,“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深处,“苍苍”二字则加倍渲染了暮色的苍茫,“横”字更增添了笼罩感。这一句勾勒出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笔墨简练却神韵俱佳。五六句写诗人漫步山径,偶遇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二字显出两人情谊深厚。“童稚开荆扉”连孩子们也热情地开门迎客。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描绘了田家庭园的宁静,流露出诗人的羡慕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赞美了山人的居所,更因遇知己而心生喜悦。于是两人畅谈欢笑,举杯共饮。“挥”字生动地刻画了李白豪饮的神态。酒酣耳热之际,诗人放声高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稀疏,夜色深沉。最后两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中,青松与青天依然呼应上文的苍翠意境。河星稀疏,月色渐淡,自然不言而喻。从“美酒共挥”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了酒后的悠然风味,陶陶然间,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明显受到陶渊明诗作的影响,然而两者的诗风又有所不同。李白在诗中刻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情飞扬,语言中透着一股清俊之气。在李白的许多饮酒诗中,豪情与狂气喷薄而出,跃然纸上,而此诗则显得内敛许多。“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因此,从这首诗中既能看出陶诗对李白的深远影响,也能感受到两位诗人在风格上的鲜明差异。
# 颇造平澹。
明梅鼎祚《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清旷中无英气,不可效陶,以此作视孟浩然,真山人诗尔。
《唐诗评选》
# 首言下山时明月随人,回顾行来路径,夜色苍苍,横于翠微之中矣。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太白山水诗亦带仙气。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篇及《春日独酌》、《春日醉起言志》等作,逼真渊明遗韵。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尽是眼前真景,但人苦会不得,写不出(首四句下)。
《网师园唐诗笺》
# 先写景,后写情;写景处字字幽靓,写情处语语率真。
《唐诗评注读本》
# 严云:起四句作绝,更有余地。
《李太白诗醇》
# 此诗叙事有次第,词意简朴,音节清亮,描写景色有如画生。自老杜以下,王右丞能企及,余则勉强妆点,而情景亦反晦矣。
明朱谏《李诗选注》卷十
# 此诗首述下山之景,次写田家之幽,既得息足之所,则相与乐饮酣歌,忘夜之久,遗世之情,且与山人俱化矣。
明唐汝询《唐诗解》卷四
上一篇:唐·柳中庸《征人怨》
下一篇:唐·顾况《杂曲歌辞·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