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ài
shī

朝代:清作者:黄遵宪浏览量:3
xié
yáng
qiáo
bèi
shí
ǒu
yǒu
rén
guò
ǒu
hàn
zhī
shāng
lüè
qíng
xuán
sàn
céng
xiāng
shí
wàng
shuí

译文

夕阳西下,我独自在桥背处伫立许久。偶尔有人经过,彼此偶尔点头示意。随意聊聊天气是晴是雨,随后便各自散去,我们本不相识,过后也忘了对方是谁。

逐句剖析

"斜阳桥背立移时":夕阳西下,我独自在桥背处伫立许久。

"偶有人过偶颔之":偶尔有人经过,彼此偶尔点头示意。

"商略雨晴旋散去":随意聊聊天气是晴是雨,随后便各自散去,

"不曾相识亦忘谁":我们本不相识,过后也忘了对方是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己亥杂诗(其四)》是清代黄遵宪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主题展现日常生活中的瞬间感触。诗人描绘自己在斜阳下于桥背伫立许久,偶有行人经过,彼此点头示意,简单交流雨晴后便各自散去,最后甚至忘了对方模样。全诗四句,一气呵成,围绕桥上短暂相遇展开。该诗是于平淡日常中见真意,以极简笔触传达出一种闲适、淡然且超脱的心境。它区别于堆砌典故、辞藻华丽之作,以质朴清新风格,展现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捕捉与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文学家、外交家

黄遵宪(1848~1905),近代文学家、外交家。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别署观日道人、东海公等,广东嘉应(今梅州)人。光绪初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驻美国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官至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湖南按察使。黄遵宪主张“我手写吾口”,长于古体。其诗作内容多写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和新事物、新知识、新理想,形式也较多变化,语言趋于通俗明畅。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积极参与维新变法的黄遵宪回到老家广东梅州。次年,即1899年己亥年,他写下《己亥杂诗》八十九首。黄遵宪一生主要投身洋务,经历丰富,曾出使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眼界开阔、思想新颖,既被李鸿章赞为“霸才”,又深受张之洞赏识。他传统学问深厚,熟读经典,诗才出众。闲居期间,他内心并不平静,回顾自己一生的起起落落,过往无数事件、故人在心中浮现,于是成就了这组诗,其情形与当年龚自珍颇为相似,这首诗就是其中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斜阳桥背立移时,偶有人过偶颔之”:“斜阳桥背立移时”,点明时间是夕阳西下,地点在桥背,“立移时”表明诗人伫立许久。简单几笔勾勒出一幅静谧画面,营造出闲适氛围。“偶有人过偶颔之”,两个“偶”字,写出行人经过的随机性,诗人与行人只是偶然相遇,点头示意,体现出一种平淡、自然的日常状态,没有过多的热情或疏离,展现出人与人之间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商略雨晴旋散去,不曾相识亦忘谁”:“商略雨晴”描绘出诗人与行人相遇时,只是简单交流天气情况,聊聊雨是否停歇、天气是否放晴。“旋散去”则突出这种交流的短暂,随即各自散去。“不曾相识亦忘谁”,诗人直言彼此并不相识,甚至过后连对方模样都忘却。此句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体现出诗人对这种短暂相遇的超脱态度,不执着于相识与否,也不在意是否记住对方,反映出一种对生活随遇而安、悠然自在的心境,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进一步深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一生历史之小影。

近现代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 钱仲联先生在《前言》里介绍,黄遵宪受龚的影响“特别显著”,“那种雄奇的境界,瑰丽的藻彩,风雷鼓荡的生气”,都是。而《己亥杂诗》“连题目也借用了过来”……本来钱锺书在《谈艺录》里也说到,龚诗到晚清,几乎被诗人们剽窃、摹仿完了。我就想到黄诗受到龚诗的影响也是自然的。比如黄诗“后二十年言定验,手书心史井函中”,是由龚诗(76)“五十年中言定验,苍茫六合此微官”来的。又如黄的《己亥杂诗》第二首云:“斜阳桥背立移时,偶有人过偶颔之。商略雨晴旋散去,不曾相识亦忘谁。”那句式使我想起龚氏《己亥杂诗》135首:“偶赋凌云偶倦飞,偶然闲慕逐初衣;偶逢锦瑟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这句式是很相近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国涛香港《文汇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97》

下一篇: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八十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