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shí
shǔ
shèn
kàn
yuè
xiǎo

朝代:清作者:黄遵宪浏览量:2
kōng
tíng
shù
jìng
qiǎo
tài
bái
guāng
máng
běi
dǒu
xié
suì
shān
yóu
zhào
yǐng
guǎng
广
hán
gōng
què
dìng
shuí
jiā
guāng
cán
yín
zhú
tán
tōu
yào
jīn
ōu
kàn
pōu
guā
mǎn
zhuó
qīng
zūn
liáo
zuì
màn
chóu
qiū
jǐn
luò
huáng
huā

译文

空旷的庭院里树木寂静无声,连乌鸦的踪迹都没有,太白星闪烁着光芒,北斗七星的斗柄已经倾斜。支离破碎的山河依然在星光月色下映出影子,那月中广寒宫,如今究竟属于谁呢?银烛的光芒渐渐微弱,人们闲谈着嫦娥偷药奔月的故事,天气酷热难耐,那月亮像被剖开的金瓯,又如同切开的瓜一般(高悬夜空)。斟满清酒,姑且借酒一醉,不必徒然忧愁秋天将尽,菊花会凋谢飘落。

逐句剖析

"空庭树静悄无鸦":空旷的庭院里树木寂静无声,连乌鸦的踪迹都没有,

"太白光芒北斗斜":太白星闪烁着光芒,北斗七星的斗柄已经倾斜。

"破碎山河犹照影":支离破碎的山河依然在星光月色下映出影子,

"广寒宫阙定谁家":那月中广寒宫,如今究竟属于谁呢?

"光残银烛谈偷药":银烛的光芒渐渐微弱,人们闲谈着嫦娥偷药奔月的故事,

"热逼金瓯看剖瓜":天气酷热难耐,那月亮像被剖开的金瓯,又如同切开的瓜一般(高悬夜空)。

"满酌清尊聊一醉":斟满清酒,姑且借酒一醉,

"漫愁秋尽落黄花":不必徒然忧愁秋天将尽,菊花会凋谢飘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月十五夜暑甚看月达晓》是近代文学家黄遵宪创作的七言律诗,收录于《人境庐诗草》中。首联勾勒秋夜庭院的寂静与深沉夜色,颔联由眼前星空转向家国之痛,借对星月的叩问,抒发对国土沦丧、国家主权丧失的忧虑,情感沉郁尖锐。颈联转入夜中人事与隐喻,将神话的虚渺与现实的残酷放在一起,暗含对时局的愤懑,尾联以借酒消愁的无奈与自我宽慰收束,在浅淡语词下藏着深沉无力,于颓唐中见坚韧。全诗熔自然之景、神话典故与家国现实于一炉,沉郁中见锋芒,悲凉中藏愤懑,尽显面对山河破碎的痛切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文学家、外交家

黄遵宪(1848~1905),近代文学家、外交家。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别署观日道人、东海公等,广东嘉应(今梅州)人。光绪初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驻美国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官至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湖南按察使。黄遵宪主张“我手写吾口”,长于古体。其诗作内容多写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和新事物、新知识、新理想,形式也较多变化,语言趋于通俗明畅。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元节,收录于《人境庐诗草》。彼时国势动荡,山河破碎,诗人于暑夜赏月之际,将对时局的深切忧虑悄然融入月夜景物的描摹之中,字里行间皆见家国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时抒怀诗。诗中展现了山河破碎的时局与诗人在暑夜赏月时的所见所感,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对列强瓜分国土的愤懑,营造出沉郁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势动荡的痛切与无奈,以及深藏的忧国忧民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空庭树静悄无鸦,太白光芒北斗斜”,开篇写夏夜庭院之景:庭院空寂,树木静止,连乌鸦都无踪迹,太白星闪烁,北斗星倾斜。“静”“悄”点明夜的静谧,“太白”“北斗”则勾勒出清朗夜空,既交代“看月”的背景,也为后文抒情铺垫清冷氛围。颔联“破碎山河犹照影,广寒宫阙定谁家”,由景转入感怀:月光依旧照耀着历经战乱、支离破碎的山河,可月亮上的广寒宫,如今该归属谁呢?“破碎山河”暗指当时国家动荡的局势,“定谁家”以问句抒发对国土沦陷、国家命运的忧虑,情感沉痛。颈联“光残银烛谈偷药,热逼金瓯看剖瓜”,前句化用嫦娥偷药奔月的典故,银烛光芒渐弱,人们还在谈论这一传说;后句写酷暑难耐,只能切开瓜来解暑,“金瓯”形容瓜的珍贵。以“谈偷药”的闲叙与“看剖瓜”的日常,反衬前文对山河的忧虑,形成以乐衬哀的效果。尾联“满酌清尊聊一醉,漫愁秋尽落黄花”,结尾写诗人斟满酒杯,想借酒一醉解愁,却又无端担忧秋天过后,菊花会凋零。“聊一醉”是无奈的排遣,“愁黄花落”则将个人愁绪与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相连,愁情绵长,余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曹家达《秋海棠二首 其二》

下一篇:清·宋琬《送顾勉斋督饷关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