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月月未出":我挂起船帆在江面上等待明月升起,可月亮迟迟未现,
"望江江自流":望着江水,江水独自流淌。
"倏忽城西郭":忽然间月亮从城西的外城升起,
# 郭:外城。
"青天悬玉钩":晴朗的天空中悬挂着一弯如玉的银钩。
# 玉钩:谓初月。其形如钩,故言。
"素华虽可揽":月光虽然明亮可以揽取,
# 揽:把持,怀抱。
"清景不可游":但这清丽的夜景却无法亲身游览。
"耿耿金波里":我在耿耿的金波月色里凝神远眺,
# 金波:谓月光。
"空瞻鳷鹊楼":只能空自瞻望那高耸的鳷鹊楼。
# 鳷鹊楼:南朝楼阁名,在江苏南京。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借待月未出时的江流、明月升空的清景等景象,写出了仕途失意时内心的彷徨、对理想的坚守及超脱的胸襟。
2. 写作手法
起兴:首句“待月月未出”以“待月”起兴,引出“望江江自流”的景象,借江水不息流动的自然之景,兴起诗人待月时的寂寥心绪,为全诗奠定怅惘基调,使情感表达更含蓄自然。用典:末句“空瞻鳷鹊楼”化用汉代鳷鹊楼典故,相传此楼为汉武帝所建,常借指宫廷或繁华之地。诗中诗人空望鳷鹊楼,既暗含对朝廷或理想境地的向往,又以“空”字透出向往而不得的失落,借典故深化怀人及身世之慨。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以直白的语言开篇,“待月”而月未出,“望江”见江自流,两个“待”与“望”的动作,勾勒出诗人伫立江边的身影,江水自流的景象更添等待的寂寥感。三、四句“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笔锋一转,写月忽然从城西郭升起,如玉钩般悬于青天,“倏忽”一词突出月亮出现的突然性,“玉钩”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新月的形态,画面由静转动,给人以惊喜之感。后四句“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可游。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则转入抒情。“素华虽可揽”承上句新月的素光,说虽可揽取月光,“清景不可游”却转折道出清美的月色景观无人共游的遗憾。“耿耿金波里”写月光洒在江面上闪烁的样子,“空瞻鳷鹊楼”的“空”字点明诗人徒然眺望鳷鹊楼的怅惘,“鳷鹊楼”的典故或暗含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全诗在江月清景的描绘中,透露出诗人待月时的孤寂与怀远之情。
4. 作品点评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李白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江上待月的空灵景象,在对月景的精妙描绘中,巧妙融入自身复杂心绪。诗人通过描绘月景之美,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也暗示了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 画景(“倏忽”二句下)。萧士赟曰:按此诗亦身在江海、心存魏阙之意乎?读者忽之,使白心不白于后世,惜哉!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李白《江夏送友人》
下一篇:唐·仲子陵《秦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