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
#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欲饮琵琶马上催":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欲:将要。
"醉卧沙场君莫笑":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
# 君:你。,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古来征战几人回":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 征战:打仗。
"秦中花鸟已应阑":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 阑:尽。,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塞外风沙犹自寒":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
#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教人意气忆长安":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意气:情意。一作“气尽”。
唐代诗人
王翰(?~?),唐代诗人。一作王瀚,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进士,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县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后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最后被贬为道州司马。其诗善写边塞生活,《凉州词》尤有名。其七言歌行,对仗自由疏旷,趋于工稳,多表现出具体可感的豪壮气魄。王翰的作品受到乐府歌行的显著影响,对诗歌格调氛围掌控成熟。代表作品有《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窟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第一首诗展现了战士们豪迈奔放的情怀,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体现出一种超然的旷达;第二首诗则细腻地描绘了边关将士们在夜色中听到笳声时,心头涌起的淡淡思乡之情。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边塞将士们难得的一次欢聚酒宴,展现了他们的激昂兴奋情绪以及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热闹场面。这不仅反映了边地的荒凉环境,也揭示了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呈现出浓郁的边地特色和军营风味。开篇便以“葡萄美酒夜光杯”定下基调,将一幅五光十色、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展现在人们眼前。这景象令人惊喜和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打下了基础。第二句以“欲饮”二字开头,突显了美酒佳肴的非凡魅力,描绘出将士们豪爽开朗的性格。当大家正准备畅饮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正式开始,那急促欢快的旋律犹如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得原本热烈的气氛更加沸腾。这句诗打破了七字句的传统音节,采用上二下五的句法,增强了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解读为催出发,但这似乎与下文难以衔接。有人则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太符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实际上,“马上”二字常使人联想到“出发”,而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就是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这句话,主要是着意渲染欢快宴饮的场面。诗的第三和第四句描绘了筵席上的畅饮与劝酒场景。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以旷达之语倍显悲痛,亦有人评价其为“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尽管表述各异,但皆围绕一个“悲”字。后来,更有评论者以低沉、悲凉、感伤乃至反战等情绪来诠释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其依据亦出自这两句,尤其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无疑是一种夸张的表述。清代学者施补华指出,若将此句解读为悲伤之语则显得浅薄。这是因为,这两句诗并非在宣扬战争的恐怖,也不是在表达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非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望欢宴的场景:伴随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情绪高涨,你斟我酌,痛快畅饮之后,微醺之意渐起。或许有人欲放下酒杯,此时却有人高声呼喊:何须畏惧,即使沉醉又如何?即便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由此可见,这两句诗实为席间的劝酒之词,并无悲伤之情,虽带有些许“谐谑”之意,却为尽情酣醉找到了最具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这种“醉卧沙场”的态度,不仅展现出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更透露出视死如归的勇气,这与豪华筵席所营造的热烈氛围相得益彰。这是一个充满欢乐的盛宴,其场面与意境绝非一两人浅斟低酌、借酒消愁所能比拟。它那明快的语言、起伏跌宕的节奏所传达出的情绪是奔放且狂热的;它所展现的是一种令人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恰是盛唐边塞诗的独特风格。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第二首诗描绘了边关将士在夜晚听到笳声后,油然而生的思乡之情。远离家乡万里,多年未曾归去,思乡之情在所难免,无论是眼前之景还是耳畔之声,都能勾起那无尽的乡思。开篇“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边塞与内地的气候差异。“秦中”指关中地区,此时已是春深花谢的时节,而“塞外”仍被寒风沙尘笼罩,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诗人以花鸟凋零与风沙肆虐的对比,暗含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也暗示了思乡之情。后两句“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转入听觉描写。“胡笳”是边塞特有的乐器,其苍凉之声与“折杨柳”的意象结合,进一步强化了思乡的愁绪。“意气忆长安”直抒胸臆,表达了戍边者对故都繁华的深切怀念。全诗语言凝练,以自然景物与音乐意象为媒介,将边塞苦寒与乡愁融为一体,情感含蓄而深沉。这首诗巧妙地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助其严寒春迟的环境以及胡笳声声,来细腻地刻画战士们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却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仍旧回荡着盛唐气象的余韵。
3. 作品点评
第一首诗犹如一场欢乐的盛宴,其展现的场面与意境,绝非一两人浅斟低酌、借酒消愁所能比拟。它以明快的语言和跳动跌宕的节奏,反映出奔放、狂热的情绪,散发着令人心潮澎湃的艺术魅力。这恰恰是盛唐边塞诗的独特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犹如璀璨星辰,在文学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被人们世代传诵,经久不衰。第二首诗巧妙地捕捉了边塞风光的独特之处,以其严寒酷冷、春天迟来以及悠扬的胡笳声为背景,深刻描绘了战士们内心的情感活动,生动地反映了边关将士们的生活状态。诗风虽显苍凉悲壮,却不失慷慨激昂之气,侠骨柔情交织其中,透露出壮士的豪情壮志,这依然是对盛唐气象的深情回响。
# 语意远,乃得隽永。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悲慨在“醉卧”二字。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葡萄美酒”一绝,便是无瑕之璧。盛唐地位不凡乃尔。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此诗妙绝,无人不知,若非细细寻其金针,其妙亦不可得而见。……若论顿挫,“葡萄美酒”一顿,“夜光杯”一顿,“欲饮”一顿,“琵琶马上催”一顿,“醉卧沙场”一顿,“君莫笑”一顿,凡六顿,“古来征战几人回”则方挫去。夫顿处皆截,挫处皆连,顿多挫少,唐人得意乃在此。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诗意在末句,而以饮酒引之,沉痛语也。若以豪饮解之,则人人所知,非古人之意。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故作豪饮旷达之词,而悲感已极。杨仲弘论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盛唐多与此合。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君莫笑”三字喝末句有力。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气格俱胜,盛唐绝作。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吴逸一评:神气内敛,骨力全融,意沉而调响。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
清马允刚《唐诗正声》
# 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明杨慎《升庵诗话》
上一篇: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下一篇:唐·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