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jiào
qiū

朝代:唐作者:王翰浏览量:1
hán
lái
xiāo
shì
shuí
chuán
jīn
jǐng
tóng
xiān
cán
shǔ
xiāo
tuán
shàn
xīn
liáng
cái
dào
duǎn
qíng
qián
wèn
xiáng
duō
zài
qióng
shēng
yuǎn
cháng
cóng
yàn
yǐng
biān
liú
làng
shēng
hún
jué
zhī
lín
wài
yǒu
míng
chán

译文

寒冷到来的消息是谁传递的呢,是那金井边的梧桐树,它率先掉落了一片叶子。残余的暑气已经在团扇的闲置中消散,新的凉意才刚刚来到短檠灯前。想要详细了解秋意大多要从蟋蟀的叫声里去体会,想要寄托远方的思念常常要借助大雁的身影。在尘世中虚度光阴都未曾察觉,而那林外懂得时节变化的蝉却正在鸣叫。

逐句剖析

"寒来消息是谁传":寒冷到来的消息是谁传递的呢,

"金井梧桐一叶先":是那金井边的梧桐树,它率先掉落了一片叶子。

"残暑已消团扇底":残余的暑气已经在团扇的闲置中消散,

"新凉才到短檠前":新的凉意才刚刚来到短檠灯前。

"问详多在蛩声里":想要详细了解秋意大多要从蟋蟀的叫声里去体会,

"寄远常从雁影边":想要寄托远方的思念常常要借助大雁的身影。

"流浪浮生浑不觉":在尘世中虚度光阴都未曾察觉,

"知机林外有鸣蝉":而那林外懂得时节变化的蝉却正在鸣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奉教和秋日四题(其二·秋信)》是唐代王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围绕“秋信”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描绘一系列具有秋季特征的景象,如梧桐落叶、残暑消退、新凉初至、蛩声、雁影、鸣蝉等,传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诗中既有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又有对人生浮沉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王翰(?~?),唐代诗人。一作王瀚,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进士,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县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后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最后被贬为道州司马。其诗善写边塞生活,《凉州词》尤有名。其七言歌行,对仗自由疏旷,趋于工稳,多表现出具体可感的豪壮气魄。王翰的作品受到乐府歌行的显著影响,对诗歌格调氛围掌控成熟。代表作品有《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窟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寒来消息是谁传,金井梧桐一叶先”首联以提问的方式开篇,引发读者的思考,然后给出答案——梧桐树。一片梧桐叶的飘落,象征着秋天的到来,既形象又富有诗意。“金井”点明了地点,增添了一种古朴、雅致的氛围。此句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巧妙地揭示了秋天的信息传递方式,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残暑已消团扇底,新凉才到短檠前”颔联通过对比残暑与新凉,生动地描绘出季节的转换。“团扇”是夏天常用的物品,随着秋天的到来,残暑消退,团扇也被闲置一旁;“短檠”是一种灯架,新凉来到短檠前,暗示着秋天的凉意已经悄然降临。此句对仗工整,用词精妙,将季节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问详多在蛩声里,寄远常从雁影边”颈联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进一步丰富秋天的意象。“蛩声”即蟋蟀的叫声,在秋天格外清晰,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雁影”则是大雁的身影,大雁南飞是秋天的典型景象,人们常常借助大雁寄托思念之情。此句通过对蛩声和雁影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秋天的特点,还表达出人们在秋天的情感寄托,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流浪浮生都不觉,知机林外有鸣蝉”尾联诗人感慨自己在尘世中虚度光阴,未曾察觉时光的流逝,而林外的蝉却能知晓时节变化,按时鸣叫。“流浪浮生”体现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状态的反思,“知机”则强调了蝉对时节的敏锐感知。此句通过对比,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时光的珍惜之情,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端《宿洞庭》

下一篇:唐·王建《未央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