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ú
shí
yǒ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姑孰溪
姑孰溪
shú
ài
shuǐ
xián
chéng
liú
xìng
yàng
ōu
jīng
chuí
gān
竿
dài
shí
fān
xiǎo
xiá
yǐng
àn
dié
chūn
shān
chù
huàn
shā
rén
hóng
yán
wèi
xiāng
shí
dān
丹阳湖
丹阳湖
yáng
yuán
lián
fēng
hào
nán
zhǐ
tiān
wài
guī
yún
jiān
piàn
fān
guī
yóu
lián
shàng
niǎo
宿
huā
shào
zhào
qīng
zhōu
shēng
zhú
liú
shuǐ
xiè
谢公宅
谢公宅
gōng
qīng
shān
jiāng
míng
xiè
gōng
zhái
zhú
rén
shēng
chí
zhōng
yuè
bái
huāng
tíng
shuāi
cǎo
biàn
fèi
jǐng
cāng
tái
wéi
yǒu
qīng
fēng
xián
shí
shí
quán
shí
líng
凌歊台
凌歊台
xiāo
kuàng
wàng
dēng
tái
tái
gāo
rén
dié
zhàng
liè
yuǎn
kōng
huā
jiān
píng
xián
yún
chuāng
yǒu
cuì
shēng
sōng
zhú
lǎn
bēi
shàng
wén
tái
qīn
kān
huán
桓公井
桓公井
gōng
huán
gōng
míng
fèi
jǐng
céng
wèi
jié
shí
zhòu
lěng
cāng
tái
hán
quán
zhàn
yuè
qiū
lái
tóng
zàn
luò
chūn
zhì
táo
hái
yuǎn
rén
hǎn
kuī
shuí
néng
jiàn
qīng
chè
慈姥竹
慈姥竹
zhú
cuán
shí
shēng
hán
yān
yìng
jiāng
dǎo
cuì
luò
shēn
shēng
dài
hán
zǎo
lóng
yín
céng
wèi
tīng
fèng
chuī
yīng
hǎo
xué
liǔ
diāo
zhēn
xīn
cháng
bǎo
wàng
望夫山
望夫山
yóng
wàng
lín
kōng
yuàn
qíng
gǎn
bié
jiāng
cǎo
zhī
chóu
yán
huā
dàn
zhēng
yún
shān
wàn
chóng
yīn
xìn
qiān
jué
chūn
qiū
lái
xiāng
shí
xiē
niú
牛渚矶
牛渚矶
zhǔ
jué
lín
chuān
lián
fēng
shì
xiāng
xiàng
luàn
shí
liú
jiān
huí
chéng
làng
dàn
jīng
qún
xiù
jīng
líng
zhuàng
gèng
tīng
yuán
yōu
xīn
zuì
jiāng
shàng
líng
灵墟山
灵墟山
dīng
lìng
shì
rén
xiàng
xiān
liàn
jiǔ
dān
chéng
fāng
suí
yún
sōng
luó
yōu
dòng
táo
xìng
shēn
yǐn
chù
zhī
céng
huà
liáo
hǎi
guī
tiān
天门山
天门山
mén
jiǒng
chū
jiāng
shàng
shān
shuāng
fēng
xiāng
duì
àn
yìng
sōng
hán
shí
fēn
làng
huā
suì
cēn
yuǎn
tiān
piāo
miǎo
qíng
xiá
wài
luò
zhōu
yáo
huí
shǒu
chén
qīng
ǎi

译文

我喜爱这溪水的清幽,乘兴在水中漫游。荡起船浆怕惊动鸥鸟,垂下钓竿等待鱼儿上钩。水波翻动了朝霞映下的艳色,岸上的春山延绵着重重叠叠。不知是哪家的女子在水边浣纱,可惜与这红颜少女不曾相识。淼淼湖水似与天相连,风波浩荡永无止境。远处的商船象从天上而来,一片白帆在云间航行。千岁之龟游于莲叶之上,鸟儿宿在芦花丛间。少女荡起轻快的小舟,歌声伴着流水的声音。青山已在暮色笼罩之中,谢公故宅一片寂静。竹林里人声已经消逝,水池中映出的月色显得格外清冷。庭院里到处是衰败的荒草,厚厚的苍苔已积满废井。只有那清风显得幽闲自在,时时在泉石间奏起乐声。为暸望旷野而登上古台,台高真使人能够极目。重峦叠嶂在远空中排列,杂花绿树在高平的陆地上相间密布。闲云有时飘入窗内,翠野之中长出了松竹。我很想看一看碑上的文字,无奈那青苔侵满了碑石,怎能让我去读?掘井的桓公早已成为古人,废井却至今未曾枯竭。石壁上积出冷冷的苍苔,井中的寒泉中沉着一片孤月。梧桐渐渐在秋风中落叶,山上的桃花到了春天还要开放。可惜这里路远人迹罕至,谁能见到这古井之水依然清澈?野竹丛丛傍石而生,似烟霭掩映着慈姥山岛。那翠色的落影使江波澄绿,虚声中使人感到寒冷来得太早。竹制箫管能吹出龙吟的声音我未曾听到,但制成笛子吹出的凤曲应当更好。希望你不要学蒲柳的早凋,而要保持自己的坚贞节操。仰首远望身临碧空,永远是那充满离别之怨的面容。江草不知道愁苦,岩间的花儿只管斗艳争红。远征的夫婿相隔千山万重,千里音信实难相通。春去秋来的年复一年,这苦苦的相思何时了终?绝壁直临着大江,山峰连绵耸立相望。乱石突兀于伏流之间,回波相激自成巨浪。惊奇那林木的葱笼秀异,而不敢测知水下精灵的形状。更有那夜间的山猿啼叫,使我忧心忡忡像醉在江上。丁令威辞别了世人,拂去俗衣来到这修仙之路。潜身炼成了九丹,方随着彩云而去。今日这里的松树藤萝已掩蔽了修炼的幽深山洞,长年荒寂,桃杏已隐入在丛木深处。不知他成仙化鹤以后,往来于辽东与灵墟山之间有了几度?远远出现于江面上的天门山,两座山峰隔江相对。江岸掩映在松色中显出了寒意,巨石将江浪激成花一样碎。天边的群山参差起伏,缥缈立于晚霞外围。航船随着落日远去,四看山色苍苍,如同沉于一片青霭。

逐句剖析

"爱此溪水闲":我喜爱这溪水的清幽,

"乘流兴无极":乘兴在水中漫游。

"漾楫怕鸥惊":荡起船浆怕惊动鸥鸟,

"垂竿待鱼食":垂下钓竿等待鱼儿上钩。

"波翻晓霞影":水波翻动了朝霞映下的艳色,

"岸叠春山色":岸上的春山延绵着重重叠叠。

"何处浣纱人":不知是哪家的女子在水边浣纱,

# 浣:洗。

"红颜未相识":可惜与这红颜少女不曾相识。

"湖与元气连":淼淼湖水似与天相连,

# 元: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实体。

"风波浩难止":风波浩荡永无止境。

"天外贾客归":远处的商船象从天上而来,

# 贾客:商人。古时坐居一地之商称“贾”,而行走四方之商则称“商”。

"云间片帆起":一片白帆在云间航行。

"龟游莲叶上":千岁之龟游于莲叶之上,

"鸟宿芦花里":鸟儿宿在芦花丛间。

"少女棹轻舟":少女荡起轻快的小舟,

# 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意为划船。

"歌声逐流水":歌声伴着流水的声音。

"青山日将瞑":青山已在暮色笼罩之中,

"寂寞谢公宅":谢公故宅一片寂静。

# 谢公宅:南齐谢眺任宣城太守时,赞誉当涂青山一带为山水都曾筑室于青山南,即谢公宅,今已无存。

"竹里无人声":竹林里人声已经消逝,

"池中虚月白":水池中映出的月色显得格外清冷。

# 虚月:水中之月。

"荒庭衰草遍":庭院里到处是衰败的荒草,

"废井苍苔积":厚厚的苍苔已积满废井。

# 废井:即谢公井,一作谢公池。据《当涂县志》,在保和庵前。

"惟有清风闲":只有那清风显得幽闲自在,

"时时起泉石":时时在泉石间奏起乐声。

# 时时起泉石:(清风)不时地起于泉石之间。

"旷望登古台":为暸望旷野而登上古台,

"台高极人目":台高真使人能够极目。

"叠嶂列远空":重峦叠嶂在远空中排列,

# 叠嶂列远空:王筠诗:“开窗延叠嶂。”

"杂花间平陆":杂花绿树在高平的陆地上相间密布。

# 平陆:丘希范《与陈伯之书》:“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谢瞻诗:“夕阴暖平陆。”《尔雅》:“大野曰平,高平曰陆。”

"闲云入窗牖":闲云有时飘入窗内,

"野翠生松竹":翠野之中长出了松竹。

"欲览碑上文":我很想看一看碑上的文字,

"苔侵岂堪读":无奈那青苔侵满了碑石,怎能让我去读?

"桓公名已古":掘井的桓公早已成为古人,

"废井曾未竭":废井却至今未曾枯竭。

"石甃冷苍苔":石壁上积出冷冷的苍苔,

"寒泉湛孤月":井中的寒泉中沉着一片孤月。

"秋来桐暂落":梧桐渐渐在秋风中落叶,

"春至桃还发":山上的桃花到了春天还要开放。

"路远人罕窥":可惜这里路远人迹罕至,

"谁能见清澈":谁能见到这古井之水依然清澈?

# 澈:一作洁。

"野竹攒石生":野竹丛丛傍石而生,

# 攒:聚在一起。

"含烟映江岛":似烟霭掩映着慈姥山岛。

# 江岛:指慈姥山。此山原在江中,后江沙淤积而江面西移,今山距江已有一里左右。山上曾有昭明太子读书阁、丁兰孝子庙、临江楼等。

"翠色落波深":那翠色的落影使江波澄绿,

"虚声带寒早":虚声中使人感到寒冷来得太早。

"龙吟曾未听":竹制箫管能吹出龙吟的声音我未曾听到,

# 龙吟:龙吟,用马融《笛赋》中语。凤曲,用箫史事。

"凤曲吹应好":但制成笛子吹出的凤曲应当更好。

"不学蒲柳凋":希望你不要学蒲柳的早凋,

# 蒲柳:《晋书》:顾悦之曰:“蒲柳常质,望秋先零。”蒲柳,今之水杨也。其叶易凋落。

"贞心常自保":而要保持自己的坚贞节操。

"颙望临碧空":仰首远望身临碧空,

# 颙望:仰望。《广韵》:颙,仰也。

"怨情感离别":永远是那充满离别之怨的面容。

"江草不知愁":江草不知道愁苦,

"岩花但争发":岩间的花儿只管斗艳争红。

"云山万重隔":远征的夫婿相隔千山万重,

"音信千里绝":千里音信实难相通。

"春去秋复来":春去秋来的年复一年,

"相思几时歇":这苦苦的相思何时了终?

"绝壁临巨川":绝壁直临着大江,

# 巨川:大河,大江。

"连峰势相向":山峰连绵耸立相望。

# 连峰:连绵的山峰。

"乱石流洑间":乱石突兀于伏流之间,

# 洑:漩涡。《韵会》:“洑,水洄也。”

"回波自成浪":回波相激自成巨浪。

"但惊群木秀":惊奇那林木的葱笼秀异,

"莫测精灵状":而不敢测知水下精灵的形状。

# 莫测精灵状:指水下怪物。《异苑》: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其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车马,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

"更听猿夜啼":更有那夜间的山猿啼叫,

# 猿:泛指猿猴。

"忧心醉江上":使我忧心忡忡像醉在江上。

# 忧心:心里担忧。

"丁令辞世人":丁令威辞别了世人,

# 丁令:《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墟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敌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江南通志》:丁令威,辽东人、为泾县令、游姑熟,乐灵墟山泉石幽秀,炼丹于此。丹成,翔虚去。

"拂衣向仙路":拂去俗衣来到这修仙之路。

"伏炼九丹成":潜身炼成了九丹,

# 伏炼九丹成:《抱朴子》:第一之丹名曰丹华,第二之丹名曰神符,第三之丹名曰神丹,第四之丹名曰还丹,第五之丹名曰饵丹,第六之丹名曰炼丹,第七之丹名曰柔丹,第八之丹名曰伏丹,第九之丹名曰寒丹。凡服九丹,欲升天则去,欲且止人间亦任意,皆能出入无间,不可得而害之矣。

"方随五云去":方随着彩云而去。

"松萝蔽幽洞":今日这里的松树藤萝已掩蔽了修炼的幽深山洞,

"桃杏深隐处":长年荒寂,桃杏已隐入在丛木深处。

"不知曾化鹤":不知他成仙化鹤以后,

"辽海归几度":往来于辽东与灵墟山之间有了几度?

"迥出江上山":远远出现于江面上的天门山,

# 迥出:高远挺拔。

"双峰自相对":两座山峰隔江相对。

"岸映松色寒":江岸掩映在松色中显出了寒意,

"石分浪花碎":巨石将江浪激成花一样碎。

"参差远天际":天边的群山参差起伏,

# 参差:高低不齐。

"缥缈晴霞外":缥缈立于晚霞外围。

"落日舟去遥":航船随着落日远去,

"回首沉青霭":四看山色苍苍,如同沉于一片青霭。

# 青霭:青色的烟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姑孰十咏》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山水组诗,诗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姑孰县境内十处标志性山水景物。这组诗作描绘了当地最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涵盖姑孰溪的灵秀水韵、丹阳湖的浩渺烟光、谢公宅的幽寂遗韵、凌歊台的沧桑古意,以及桓公井的深邃古井、慈姥竹的婆娑竹影、望夫山的凄美传说、牛渚矶的险峻矶石、灵墟山的缥缈仙气和天门山的雄奇峡势,是盛唐诗歌中展现地域山水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姑孰十咏》的创作背景颇具争议。宋代以来,苏轼、刘克庄等名家因语言风格与李白特征不符,质疑其为李赤伪作;而徐火通等学者则从格律和艺术成就出发,辨析其真实性。多数学者认为此组诗是李白晚年途经当涂时所作,诗中既绘春山夏莲,又写秋桐凋柳,推测非同一时期创作,可能分别作于天宝后期及上元、宝应年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组纪游写景诗。作品围绕古代当涂十处胜景展开,其中《姑孰溪》《丹阳湖》绘水波浩渺之态,尽显水乡灵韵;《谢公宅》《凌敲台》等诗咏叹前人遗迹,借荒庭废井、苍苔残碑,抒发物是人非的怀古幽情;《慈姥竹》《望夫山》等篇融入传说故事,或托物言志赞坚贞品格,或借女性视角诉相思悲愁。十首诗融自然山水、历史人文与神话传说于一体,既展现当涂风物之美,也寄寓诗人对岁月、人生的深沉思索。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丹阳湖》“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是远景,写天边有商客归来,云间船帆升起;“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为近景,描绘湖中龟在莲叶上爬行,鸟在芦花里栖息,远近结合,描绘出丹阳湖广阔而丰富的景象。动静结合:《丹阳湖》“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中“龟游”描绘出乌龟在莲叶上缓缓爬行的动态画面,富有生机与活力;“鸟宿”则呈现鸟儿栖息在芦花里的静态场景,静谧安宁。动静结合使丹阳湖的画面更具生活气息。虚实结合:《灵墟山》“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前两句描绘松萝遮蔽幽洞、桃杏深藏的实景,后两句联想到丁令威化鹤归辽海的传说,虚写其归乡次数,虚实结合,营造出灵墟山的神秘氛围。对比:《望夫山》“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将江草、岩花的不知愁、自顾自开放与望夫女子的忧愁形成对比,更突出望夫女子因离别而产生的深深哀怨。《慈姥竹》“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诗人将慈姥竹与蒲柳进行对比,蒲柳入秋即凋零,生命短暂且脆弱;而慈姥竹却有着坚贞的品质,始终保持自我,不会像蒲柳一样轻易衰败。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慈姥竹坚韧不拔、坚守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了诗人对其的赞美之情。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姑孰溪》以诗人对姑孰溪的深情告白开篇,描绘芳春时节的旖旎风光。诗人泛舟溪上,时而轻摇船桨,时而悠然垂钓,在动静之间尽显闲适之态。“怕惊鸥鹭”的细腻笔触,生动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生灵的爱惜之情,也让这份闲情逸致更添意趣。晓霞与波光交织,青山与碧水相映,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日画卷。而浣纱少女的传说,更为这方山水注入浪漫的神话色彩,尽显姑孰溪的独特魅力。第二首《丹阳湖》围绕夏末秋初的丹阳湖展开描绘。诗人先以“烟雾相连”描绘湖面的浩渺无垠,再用“风波浩荡”渲染其雄浑气势,远景的壮阔与近景中乌龟爬莲叶、鸟儿栖芦花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商客归帆”从天际驶来,“少女轻舟”载歌远去,一远一近,一静一动,将丹阳湖的繁忙与悠然刻画得淋漓尽致。流水追逐歌声的拟人化描写,更赋予湖水以生命,让整幅画面充满灵动的诗意。第三首《谢公宅》,李白怀着对谢朓的崇敬之情,在黄昏时分探访谢公宅。夕阳西下,青山渐暗,谢公宅笼罩在一片寂寥之中。寂静的竹林、空自倒映明月的池塘、荒草丛生的庭院、布满青苔的废井,处处弥漫着岁月的沧桑感。“清风拂泉石”的描写,看似打破沉寂,实则更添清幽,仿佛谢朓的才情与灵气仍萦绕于此,让诗人在怀古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先贤的深切追慕,以及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第四首《凌敲台》,诗人登上凌敲台,群山如屏,层层叠叠,平原上繁花似锦,白云自在穿梭于窗扉之间,松竹苍翠欲滴。诗句对仗工整,将山川的壮美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当诗人欲探寻楼下碑文时,却发现字迹已被苍苔覆盖,难辨其详。这一细节巧妙地将眼前的美景与历史的沧桑相连,引发了诗人对古今变迁、历史兴衰的深沉思索。第五首《桓公井》诗中桓温虽已逝去,但他所挖之井清泉依旧潺潺流淌。井壁苍苔清冷,寒泉映月皎洁,秋来梧桐落叶,春来桃花绚烂,无论季节如何变换,古井始终默默伫立。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英雄桓温,感慨其功绩逐渐被世人遗忘。“谁赏冷泉”的诘问,既是对桓温被冷落的惋惜,也是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借古井与英雄,抒发了对历史英雄的惺惺相惜,以及无限遗憾之感。第六首《慈姥竹》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慈姥竹的生长环境与独特气质。竹生石缝却顽强挺拔,枝叶繁茂映绿江岛,竹叶叠影于江水,秋风吹拂时似在吟唱。诗人通过与易凋零的蒲柳作对比,突出慈姥竹迎风挺立的品质。“竹箫之音胜凤凰之歌”的夸张描写,从侧面烘托出竹子的高洁。在诗中,竹子已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高尚人格的象征,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坚韧、贞洁品格的向往与追求。第七首《望夫山》主要以女性口吻诉说望夫之苦。望夫山高耸入云,却难掩女子心中的伤悲。江边与山崖上,花草肆意生长,它们不解离人愁绪,依旧争奇斗艳,这种无情与女子的深情形成强烈反差。“夫君千里无音信,云山万重隔归程”直白地写出分离之苦,而“春来秋去盼君归,花谢浪歇愁不休”则通过时间的推移,将女子无尽的思念与期盼展现得淋漓尽致,字字含悲,句句带愁,令人动容。第八首《牛渚矶》一诗,牛渚矶的险峻在诗中被刻画得惊心动魄。长江之上,绝壁入云,峰峦连绵,江边乱石堆中,漩涡回涌,雪浪拍岸,尽显大自然的雄浑与磅礴。山峦间秀木奇异,宛如精灵出没,而夜猿的啼鸣更增添了几分凄清。如此壮美的景色,却引发了诗人的乡愁与功业未就的愁情。壮阔的自然景观与诗人内心的惆怅相互交织,在雄浑之中透出一丝无奈与悲凉。第九首《灵墟山》诗人来到传说中丁令威化鹤成仙的灵墟山,诗中既描绘了丁令威超凡脱俗、学仙飞升的神奇传说,又展现了当下灵墟山松萝茂密、桃花盛开的实景。面对传说与现实的碰撞,诗人以“不知几次化鹤归”的疑问,委婉地表达了对神仙之事的怀疑态度。在寻访古迹的过程中,诗人没有沉溺于虚幻的神话,而是保持着对人生深沉的思考,景中含理。第十首《天门山》一诗,诗人用凝练的笔触描绘出天门山的雄伟壮丽。双峰对峙,高耸入云,俯瞰着滔滔江水,岸边宽阔,青松苍翠,江水击石,浪花如雪,寒意苍茫。山影在云霞中若隐若现,与天际融为一体,构成一幅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山水画卷。“落日归舟”的动景,为静止的画面注入生机,随着归舟远去,山色渐隐于青霭之中,余韵悠长。全诗动静结合,将天门山的雄浑与灵动完美呈现,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磅礴气势。

4. 作品点评

《姑孰十咏》是李白馈赠给当涂百姓的一份文化瑰宝,它孕育出当涂“诗乡”的浓郁氛围。当人们静心赏读时,便能深切感受这片土地上山水景致、亭台古迹、民俗风物与古老传说的独特魅力,进而对这片钟灵毓秀之地萌生更深的眷恋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过姑熟堂下,读李白《十咏》,疑其语浅陋不类太白。孙邈云:闻之王安国,此李赤诗,秘阁下有赤集,此诗在焉。白集中无此。赤见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卒为厕鬼所惑而死。今观此诗止如此,而以比太白,则其人心疾已久,非特厕鬼之罪。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二

# 孙邈云:“闻之王安国,此乃李赤诗。秘阁下有赤集,此诗在焉,白集中无此。赤见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其后为厕鬼所惑而死。今观其诗只如此,而以比李白,则其人心恙已久,非厕鬼之罪也。”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二

# 李太白集有《姑熟十咏》,予族伯父彦远尝言:东坡自黄州还,过当涂,读之,抚掌大笑曰:‘赝物败矣,岂有李太白作此语者?’郭功父争以为不然。东坡又笑曰:‘恐是太白后身所作耳。’功父甚愠。盖功父少时诗句俊逸,前辈或许之以为太白后身,功父亦遂以自负,故东坡因是戏之。或曰:《十咏》及《归来乎》《笑矣乎》《僧伽歌》《怀素草书歌》,太白旧集本无之,宋次道再编时贪多务得之过也。

宋陆放翁《入蜀记》卷二

# 此乃十首侧律,一一精妙,更无迹可求。

严评本载明人批

# 《姑熟十咏》,前辈疑非白作,信然。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一

# 东坡云:‘余尝舟次姑孰堂下,读《姑孰十咏》,怪其语浅近,不类太白。王平甫云:此李赤诗也。赤见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后为厕鬼所惑以死。今观其诗止此,而以太白自比,则其人心疾久矣,岂厕鬼之罪也。’苕溪渔隐曰:东坡此语,盖有所讥而云。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

# 徐火通《李翰林集》:“李太白《姑孰十咏》,东坡怪其语浅,不类太白。孙邈子思以为李赤之诗,且谓:‘赤诗止此,而以太白自比,则其心疾已久矣,岂厕鬼之罪哉?’今观《十咏》,体格声调,无可指摘,且中多佳句。如‘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又‘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又‘石甃冷苍苔,寒月湛孤月’,又‘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又‘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此非太白不能办也。藉令果出赤手,亦自可传,何至诋为病狂丧心之语?俗儒吠声,一至于此。愚又谓唐人讥讽时事,多讬寓言,如李赤《河间妇》,亦乌有先生之类耳,以为实有其人,似亦愦愦。”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文海》卷二五三

# “李赤,吴郡举子。尝自比李白,故名赤,诗十首。”下列《姑熟杂咏》,注云:“一作李白诗。”《全唐诗》卷一八一载李白《姑熟十咏》,题下注云:“一作李赤诗。”《姑熟杂咏》与《姑熟十咏》为同一组诗。按《柳河东集》卷十七《李赤传》:“李赤江湖浪人也。尝曰:吾善为歌诗,诗类李白,故自号为李赤。游宣州,州人馆之。其友与俱游者有姻焉,间累日及从之馆。……”但未及作《姑熟杂咏》事。

清《全唐诗》卷四七二

# 按陆游《入蜀记》卷三:“李太白往来江东,此(池)州所赋尤多。如《秋浦歌》十七首及九华山、清溪、白笴陂、玉镜潭诸诗是也。《秋浦歌》云:‘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又曰:‘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则池州之风物可见矣。然观太白此歌高妙乃尔,则知《姑熟十咏》决为赝作也。”张才良主编的《李白安徽诗文校笺》以张才良《〈姑熟十咏〉作者辨证》以及房日晰、张源泰《〈姑孰杂咏〉非李赤作辨》二文,证之《姑孰十咏》为李白所作,并谓柳宗元《李赤传》纯属虚构,如《蝜蝂传》之类。詹本评此论曰:“恐亦未必。

现代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放船》

下一篇:唐·姚合《寒食二首(一作张籍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