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此溪水闲":我喜爱这溪水的清幽,
"乘流兴无极":乘兴在水中漫游。
"漾楫怕鸥惊":荡起船浆怕惊动鸥鸟,
"垂竿待鱼食":垂下钓竿等待鱼儿上钩。
"波翻晓霞影":水波翻动了朝霞映下的艳色,
"岸叠春山色":岸上的春山延绵着重重叠叠。
"何处浣纱人":不知是哪家的女子在水边浣纱,
# 浣:洗。
"红颜未相识":可惜与这红颜少女不曾相识。
"湖与元气连":淼淼湖水似与天相连,
# 元: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实体。
"风波浩难止":风波浩荡永无止境。
"天外贾客归":远处的商船象从天上而来,
# 贾客:商人。古时坐居一地之商称“贾”,而行走四方之商则称“商”。
"云间片帆起":一片白帆在云间航行。
"龟游莲叶上":千岁之龟游于莲叶之上,
"鸟宿芦花里":鸟儿宿在芦花丛间。
"少女棹轻舟":少女荡起轻快的小舟,
# 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意为划船。
"歌声逐流水":歌声伴着流水的声音。
"青山日将瞑":青山已在暮色笼罩之中,
"寂寞谢公宅":谢公故宅一片寂静。
# 谢公宅:南齐谢眺任宣城太守时,赞誉当涂青山一带为山水都曾筑室于青山南,即谢公宅,今已无存。
"竹里无人声":竹林里人声已经消逝,
"池中虚月白":水池中映出的月色显得格外清冷。
# 虚月:水中之月。
"荒庭衰草遍":庭院里到处是衰败的荒草,
"废井苍苔积":厚厚的苍苔已积满废井。
# 废井:即谢公井,一作谢公池。据《当涂县志》,在保和庵前。
"惟有清风闲":只有那清风显得幽闲自在,
"时时起泉石":时时在泉石间奏起乐声。
# 时时起泉石:(清风)不时地起于泉石之间。
"旷望登古台":为暸望旷野而登上古台,
"台高极人目":台高真使人能够极目。
"叠嶂列远空":重峦叠嶂在远空中排列,
# 叠嶂列远空:王筠诗:“开窗延叠嶂。”
"杂花间平陆":杂花绿树在高平的陆地上相间密布。
# 平陆:丘希范《与陈伯之书》:“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谢瞻诗:“夕阴暖平陆。”《尔雅》:“大野曰平,高平曰陆。”
"闲云入窗牖":闲云有时飘入窗内,
"野翠生松竹":翠野之中长出了松竹。
"欲览碑上文":我很想看一看碑上的文字,
"苔侵岂堪读":无奈那青苔侵满了碑石,怎能让我去读?
"桓公名已古":掘井的桓公早已成为古人,
"废井曾未竭":废井却至今未曾枯竭。
"石甃冷苍苔":石壁上积出冷冷的苍苔,
"寒泉湛孤月":井中的寒泉中沉着一片孤月。
"秋来桐暂落":梧桐渐渐在秋风中落叶,
"春至桃还发":山上的桃花到了春天还要开放。
"路远人罕窥":可惜这里路远人迹罕至,
"谁能见清澈":谁能见到这古井之水依然清澈?
# 澈:一作洁。
"野竹攒石生":野竹丛丛傍石而生,
# 攒:聚在一起。
"含烟映江岛":似烟霭掩映着慈姥山岛。
# 江岛:指慈姥山。此山原在江中,后江沙淤积而江面西移,今山距江已有一里左右。山上曾有昭明太子读书阁、丁兰孝子庙、临江楼等。
"翠色落波深":那翠色的落影使江波澄绿,
"虚声带寒早":虚声中使人感到寒冷来得太早。
"龙吟曾未听":竹制箫管能吹出龙吟的声音我未曾听到,
# 龙吟:龙吟,用马融《笛赋》中语。凤曲,用箫史事。
"凤曲吹应好":但制成笛子吹出的凤曲应当更好。
"不学蒲柳凋":希望你不要学蒲柳的早凋,
# 蒲柳:《晋书》:顾悦之曰:“蒲柳常质,望秋先零。”蒲柳,今之水杨也。其叶易凋落。
"贞心常自保":而要保持自己的坚贞节操。
"颙望临碧空":仰首远望身临碧空,
# 颙望:仰望。《广韵》:颙,仰也。
"怨情感离别":永远是那充满离别之怨的面容。
"江草不知愁":江草不知道愁苦,
"岩花但争发":岩间的花儿只管斗艳争红。
"云山万重隔":远征的夫婿相隔千山万重,
"音信千里绝":千里音信实难相通。
"春去秋复来":春去秋来的年复一年,
"相思几时歇":这苦苦的相思何时了终?
"绝壁临巨川":绝壁直临着大江,
# 巨川:大河,大江。
"连峰势相向":山峰连绵耸立相望。
# 连峰:连绵的山峰。
"乱石流洑间":乱石突兀于伏流之间,
# 洑:漩涡。《韵会》:“洑,水洄也。”
"回波自成浪":回波相激自成巨浪。
"但惊群木秀":惊奇那林木的葱笼秀异,
"莫测精灵状":而不敢测知水下精灵的形状。
# 莫测精灵状:指水下怪物。《异苑》: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其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车马,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
"更听猿夜啼":更有那夜间的山猿啼叫,
# 猿:泛指猿猴。
"忧心醉江上":使我忧心忡忡像醉在江上。
# 忧心:心里担忧。
"丁令辞世人":丁令威辞别了世人,
# 丁令:《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墟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敌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江南通志》:丁令威,辽东人、为泾县令、游姑熟,乐灵墟山泉石幽秀,炼丹于此。丹成,翔虚去。
"拂衣向仙路":拂去俗衣来到这修仙之路。
"伏炼九丹成":潜身炼成了九丹,
# 伏炼九丹成:《抱朴子》:第一之丹名曰丹华,第二之丹名曰神符,第三之丹名曰神丹,第四之丹名曰还丹,第五之丹名曰饵丹,第六之丹名曰炼丹,第七之丹名曰柔丹,第八之丹名曰伏丹,第九之丹名曰寒丹。凡服九丹,欲升天则去,欲且止人间亦任意,皆能出入无间,不可得而害之矣。
"方随五云去":方随着彩云而去。
"松萝蔽幽洞":今日这里的松树藤萝已掩蔽了修炼的幽深山洞,
"桃杏深隐处":长年荒寂,桃杏已隐入在丛木深处。
"不知曾化鹤":不知他成仙化鹤以后,
"辽海归几度":往来于辽东与灵墟山之间有了几度?
"迥出江上山":远远出现于江面上的天门山,
# 迥出:高远挺拔。
"双峰自相对":两座山峰隔江相对。
"岸映松色寒":江岸掩映在松色中显出了寒意,
"石分浪花碎":巨石将江浪激成花一样碎。
"参差远天际":天边的群山参差起伏,
# 参差:高低不齐。
"缥缈晴霞外":缥缈立于晚霞外围。
"落日舟去遥":航船随着落日远去,
"回首沉青霭":四看山色苍苍,如同沉于一片青霭。
# 青霭:青色的烟云。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组纪游写景诗。作品围绕古代当涂十处胜景展开,其中《姑孰溪》《丹阳湖》绘水波浩渺之态,尽显水乡灵韵;《谢公宅》《凌敲台》等诗咏叹前人遗迹,借荒庭废井、苍苔残碑,抒发物是人非的怀古幽情;《慈姥竹》《望夫山》等篇融入传说故事,或托物言志赞坚贞品格,或借女性视角诉相思悲愁。十首诗融自然山水、历史人文与神话传说于一体,既展现当涂风物之美,也寄寓诗人对岁月、人生的深沉思索。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丹阳湖》“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是远景,写天边有商客归来,云间船帆升起;“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为近景,描绘湖中龟在莲叶上爬行,鸟在芦花里栖息,远近结合,描绘出丹阳湖广阔而丰富的景象。动静结合:《丹阳湖》“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中“龟游”描绘出乌龟在莲叶上缓缓爬行的动态画面,富有生机与活力;“鸟宿”则呈现鸟儿栖息在芦花里的静态场景,静谧安宁。动静结合使丹阳湖的画面更具生活气息。虚实结合:《灵墟山》“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前两句描绘松萝遮蔽幽洞、桃杏深藏的实景,后两句联想到丁令威化鹤归辽海的传说,虚写其归乡次数,虚实结合,营造出灵墟山的神秘氛围。对比:《望夫山》“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将江草、岩花的不知愁、自顾自开放与望夫女子的忧愁形成对比,更突出望夫女子因离别而产生的深深哀怨。《慈姥竹》“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诗人将慈姥竹与蒲柳进行对比,蒲柳入秋即凋零,生命短暂且脆弱;而慈姥竹却有着坚贞的品质,始终保持自我,不会像蒲柳一样轻易衰败。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慈姥竹坚韧不拔、坚守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了诗人对其的赞美之情。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姑孰溪》以诗人对姑孰溪的深情告白开篇,描绘芳春时节的旖旎风光。诗人泛舟溪上,时而轻摇船桨,时而悠然垂钓,在动静之间尽显闲适之态。“怕惊鸥鹭”的细腻笔触,生动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生灵的爱惜之情,也让这份闲情逸致更添意趣。晓霞与波光交织,青山与碧水相映,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日画卷。而浣纱少女的传说,更为这方山水注入浪漫的神话色彩,尽显姑孰溪的独特魅力。第二首《丹阳湖》围绕夏末秋初的丹阳湖展开描绘。诗人先以“烟雾相连”描绘湖面的浩渺无垠,再用“风波浩荡”渲染其雄浑气势,远景的壮阔与近景中乌龟爬莲叶、鸟儿栖芦花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商客归帆”从天际驶来,“少女轻舟”载歌远去,一远一近,一静一动,将丹阳湖的繁忙与悠然刻画得淋漓尽致。流水追逐歌声的拟人化描写,更赋予湖水以生命,让整幅画面充满灵动的诗意。第三首《谢公宅》,李白怀着对谢朓的崇敬之情,在黄昏时分探访谢公宅。夕阳西下,青山渐暗,谢公宅笼罩在一片寂寥之中。寂静的竹林、空自倒映明月的池塘、荒草丛生的庭院、布满青苔的废井,处处弥漫着岁月的沧桑感。“清风拂泉石”的描写,看似打破沉寂,实则更添清幽,仿佛谢朓的才情与灵气仍萦绕于此,让诗人在怀古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先贤的深切追慕,以及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第四首《凌敲台》,诗人登上凌敲台,群山如屏,层层叠叠,平原上繁花似锦,白云自在穿梭于窗扉之间,松竹苍翠欲滴。诗句对仗工整,将山川的壮美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当诗人欲探寻楼下碑文时,却发现字迹已被苍苔覆盖,难辨其详。这一细节巧妙地将眼前的美景与历史的沧桑相连,引发了诗人对古今变迁、历史兴衰的深沉思索。第五首《桓公井》诗中桓温虽已逝去,但他所挖之井清泉依旧潺潺流淌。井壁苍苔清冷,寒泉映月皎洁,秋来梧桐落叶,春来桃花绚烂,无论季节如何变换,古井始终默默伫立。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英雄桓温,感慨其功绩逐渐被世人遗忘。“谁赏冷泉”的诘问,既是对桓温被冷落的惋惜,也是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借古井与英雄,抒发了对历史英雄的惺惺相惜,以及无限遗憾之感。第六首《慈姥竹》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慈姥竹的生长环境与独特气质。竹生石缝却顽强挺拔,枝叶繁茂映绿江岛,竹叶叠影于江水,秋风吹拂时似在吟唱。诗人通过与易凋零的蒲柳作对比,突出慈姥竹迎风挺立的品质。“竹箫之音胜凤凰之歌”的夸张描写,从侧面烘托出竹子的高洁。在诗中,竹子已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高尚人格的象征,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坚韧、贞洁品格的向往与追求。第七首《望夫山》主要以女性口吻诉说望夫之苦。望夫山高耸入云,却难掩女子心中的伤悲。江边与山崖上,花草肆意生长,它们不解离人愁绪,依旧争奇斗艳,这种无情与女子的深情形成强烈反差。“夫君千里无音信,云山万重隔归程”直白地写出分离之苦,而“春来秋去盼君归,花谢浪歇愁不休”则通过时间的推移,将女子无尽的思念与期盼展现得淋漓尽致,字字含悲,句句带愁,令人动容。第八首《牛渚矶》一诗,牛渚矶的险峻在诗中被刻画得惊心动魄。长江之上,绝壁入云,峰峦连绵,江边乱石堆中,漩涡回涌,雪浪拍岸,尽显大自然的雄浑与磅礴。山峦间秀木奇异,宛如精灵出没,而夜猿的啼鸣更增添了几分凄清。如此壮美的景色,却引发了诗人的乡愁与功业未就的愁情。壮阔的自然景观与诗人内心的惆怅相互交织,在雄浑之中透出一丝无奈与悲凉。第九首《灵墟山》诗人来到传说中丁令威化鹤成仙的灵墟山,诗中既描绘了丁令威超凡脱俗、学仙飞升的神奇传说,又展现了当下灵墟山松萝茂密、桃花盛开的实景。面对传说与现实的碰撞,诗人以“不知几次化鹤归”的疑问,委婉地表达了对神仙之事的怀疑态度。在寻访古迹的过程中,诗人没有沉溺于虚幻的神话,而是保持着对人生深沉的思考,景中含理。第十首《天门山》一诗,诗人用凝练的笔触描绘出天门山的雄伟壮丽。双峰对峙,高耸入云,俯瞰着滔滔江水,岸边宽阔,青松苍翠,江水击石,浪花如雪,寒意苍茫。山影在云霞中若隐若现,与天际融为一体,构成一幅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山水画卷。“落日归舟”的动景,为静止的画面注入生机,随着归舟远去,山色渐隐于青霭之中,余韵悠长。全诗动静结合,将天门山的雄浑与灵动完美呈现,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磅礴气势。
4. 作品点评
《姑孰十咏》是李白馈赠给当涂百姓的一份文化瑰宝,它孕育出当涂“诗乡”的浓郁氛围。当人们静心赏读时,便能深切感受这片土地上山水景致、亭台古迹、民俗风物与古老传说的独特魅力,进而对这片钟灵毓秀之地萌生更深的眷恋之情。
# 过姑熟堂下,读李白《十咏》,疑其语浅陋不类太白。孙邈云:闻之王安国,此李赤诗,秘阁下有赤集,此诗在焉。白集中无此。赤见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卒为厕鬼所惑而死。今观此诗止如此,而以比太白,则其人心疾已久,非特厕鬼之罪。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二
# 孙邈云:“闻之王安国,此乃李赤诗。秘阁下有赤集,此诗在焉,白集中无此。赤见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其后为厕鬼所惑而死。今观其诗只如此,而以比李白,则其人心恙已久,非厕鬼之罪也。”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二
# 李太白集有《姑熟十咏》,予族伯父彦远尝言:东坡自黄州还,过当涂,读之,抚掌大笑曰:‘赝物败矣,岂有李太白作此语者?’郭功父争以为不然。东坡又笑曰:‘恐是太白后身所作耳。’功父甚愠。盖功父少时诗句俊逸,前辈或许之以为太白后身,功父亦遂以自负,故东坡因是戏之。或曰:《十咏》及《归来乎》《笑矣乎》《僧伽歌》《怀素草书歌》,太白旧集本无之,宋次道再编时贪多务得之过也。
宋陆放翁《入蜀记》卷二
# 此乃十首侧律,一一精妙,更无迹可求。
严评本载明人批
# 《姑熟十咏》,前辈疑非白作,信然。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一
# 东坡云:‘余尝舟次姑孰堂下,读《姑孰十咏》,怪其语浅近,不类太白。王平甫云:此李赤诗也。赤见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后为厕鬼所惑以死。今观其诗止此,而以太白自比,则其人心疾久矣,岂厕鬼之罪也。’苕溪渔隐曰:东坡此语,盖有所讥而云。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
# 徐火通《李翰林集》:“李太白《姑孰十咏》,东坡怪其语浅,不类太白。孙邈子思以为李赤之诗,且谓:‘赤诗止此,而以太白自比,则其心疾已久矣,岂厕鬼之罪哉?’今观《十咏》,体格声调,无可指摘,且中多佳句。如‘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又‘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又‘石甃冷苍苔,寒月湛孤月’,又‘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又‘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此非太白不能办也。藉令果出赤手,亦自可传,何至诋为病狂丧心之语?俗儒吠声,一至于此。愚又谓唐人讥讽时事,多讬寓言,如李赤《河间妇》,亦乌有先生之类耳,以为实有其人,似亦愦愦。”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文海》卷二五三
# “李赤,吴郡举子。尝自比李白,故名赤,诗十首。”下列《姑熟杂咏》,注云:“一作李白诗。”《全唐诗》卷一八一载李白《姑熟十咏》,题下注云:“一作李赤诗。”《姑熟杂咏》与《姑熟十咏》为同一组诗。按《柳河东集》卷十七《李赤传》:“李赤江湖浪人也。尝曰:吾善为歌诗,诗类李白,故自号为李赤。游宣州,州人馆之。其友与俱游者有姻焉,间累日及从之馆。……”但未及作《姑熟杂咏》事。
清《全唐诗》卷四七二
# 按陆游《入蜀记》卷三:“李太白往来江东,此(池)州所赋尤多。如《秋浦歌》十七首及九华山、清溪、白笴陂、玉镜潭诸诗是也。《秋浦歌》云:‘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又曰:‘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则池州之风物可见矣。然观太白此歌高妙乃尔,则知《姑熟十咏》决为赝作也。”张才良主编的《李白安徽诗文校笺》以张才良《〈姑熟十咏〉作者辨证》以及房日晰、张源泰《〈姑孰杂咏〉非李赤作辨》二文,证之《姑孰十咏》为李白所作,并谓柳宗元《李赤传》纯属虚构,如《蝜蝂传》之类。詹本评此论曰:“恐亦未必。
现代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
上一篇:唐·杜甫《放船》